姜曉麗 曹萌 黃帥男 蔣夢璐 李藍 盧景同


摘 ?要 ?本文從古書記載圖片和博物館等存世“曼生壺”作品入手,系統分析“曼生壺”的起源、造型特色、藝術特色、“曼生壺”創作過程中創意與技藝的關系,從中總結出“曼生壺”的創作理念,為當今紫砂壺創作提供理論和實踐的創新依據和創新思路,從而為繁榮當今的紫砂文化提供一種啟迪。
關鍵詞 ?曼生壺;創作理念;當代紫砂壺;設計創新;技藝創新
項目名稱:基于傳承創新思路下的當代紫砂壺設計研究。2019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省級重點項目,項目號:201911463020Z。
在漫長的紫砂壺歷史中,清代“曼生壺”一直是歷代學者研究的主要對象之一。“曼生壺”的出現給紫砂壺的文化內涵和清中期略顯沉悶的紫砂界帶來了一縷清雅之風,文人雅士以詩文、書畫刻于紫砂器的表面作為裝飾,由此蔚然成風,留下佳作無數。
1 ?“曼生壺”的起源
那么何為“曼生壺”呢?“曼生壺”是指清朝嘉慶年間流傳下來的、壺底的印章用“阿曼陀室”、壺把或壺蓋內有“彭年”或“鳳年”印款的紫砂壺。清中期嘉慶年間,時任常州府溧陽縣縣令的陳鴻壽,酷愛紫砂壺,加上其在詩、書、畫、印等方面的較高造詣,自己設計壺型并與宜興丁山制壺名匠楊彭年、楊鳳年兄妹合作,制作出一批造型簡潔、品味獨特的紫砂壺,并親自書銘文,配以精美的詩句和構圖巧妙的圖案,以其功力深厚的金石篆刻技巧雕刻在壺上,從而形成了獨具文人韻味的“曼生壺”。
陳鴻壽(1 768-1 822),字子恭,號曼生、種榆道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西泠八家之一。工詩文、書畫,精篆刻,據清嘉慶十八年《溧陽縣志·溧陽縣知縣》載:“陳鴻壽,字曼生,浙江錢塘人,嘉慶辛酉拔貢,十六年三月十九日到任。”清代,溧陽和宜興同屬常州府,且相互為鄰,宜興的丁山鎮是宜興紫砂壺的主產地,這里的人們大都農忙種田,農閑制壺。陳曼生在公余之暇,因為喜好紫砂器,結識了楊彭年和楊鳳年兄妹倆,并對楊氏兄妹的制壺技藝大加賞識,并由此開啟了文人與工匠的合作之旅,給后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紫砂文化遺產。那么,“曼生壺”為什么有這么大的魅力,讓后世愛壺之士如此流連忘返?下面就此作一分析。
2 ?“曼生壺”的造型特色
為了把自己對人生和茶文化的感悟,以詩、書、畫、印等形式系統地體現在紫砂壺壺體上,陳曼生設計的紫砂壺造型多以造型簡潔的光器為主。所以,后世流傳“曼生十八式”,實際上是對陳曼生所設計壺型的總結,“曼生壺”到底有多少款,到底有多少存世量,是一個未知數。后人將1813年陳曼生與汪鴻等合繪的壺式底本《陶冶性靈》中的二十個壺形,加上美國舊金山藝術館館長、世界著名的吉祥花邊及唐卡專家、紫砂研究收藏專家謝瑞華女士(號琴軒)提供的十八式壺形,與民國二十六年李景康、賓虹先生合著的《陽羨砂壺圖考》中曼生的傳器及傳世的二十二條銘文相對照后,發現壺銘與壺名基本相同的共十六式,如果將這三份資料中各不相同的壺型集在一起,就有了三十八個曼生壺造型了(見圖1)。
總結起來,這三十八式壺的造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壺的造型是以表面光潔的幾何形光器和方形光器為主,無花器和筋囊器,即使有取形于自然界的造型,也是以表面光潔的物品為主,且取其意,而非形,如“葫蘆壺”、“井欄壺”、“半瓜壺”、“卻月壺”等。
其次,壺身的造型除了功能性必須具備的壺嘴、壺蓋、壺鈕、壺把、壺底,沒有任何多余的裝飾性造型。為后期的以詩、書、畫、印為主的壺身裝飾,給文人的二次創作留下了很大的發揮空間。因此,文人的書畫因壺而生、因壺而傳,名氣大的詩、書、畫文人,常常其為壺而作的詩、書、畫作品蓋過了壺型本身的價值。所以,我們后人在對“曼生壺”的研究,更多地關注壺身所攜刻的詩、書、畫,關注其給后世留下的人文信息,而壺型則成了文人詩書畫的載體。
第三,壺的造型在視覺上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這是“曼生壺”造型的最大妙處之一?!奥鷫亍钡脑煨?,由于壺身大量的留白給觀賞者留下了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后期加上文人的詩、書、畫在壺身上的裝飾,尤其是迎合壺的造型和茶文化的詩書畫,再加上金石名家陳曼生的精湛雕刻工藝,整個壺立刻顯得別具一格、雅趣十足,令人回味無窮,終成為傳世佳品。所以,“曼生壺”的原始設計沖動,就是陳曼生想為自己擅長的詩、書、畫、印找到一個新的展示載體,這就使“曼生壺”的造型和之前的紫砂壺造型有了實質性的區別。
3 ?“曼生壺”的藝術特色
“曼生壺”的出現讓文人找到了一個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也讓紫砂壺煥發出新的人文氣息,使紫砂壺由一個實用的茶具演變成茶文化傳承的雅器,一時成為文人雅士爭相擁有的雅器之一,文人們可以在創作之余邊喝茶、邊欣賞壺身上所刻的詩文和書畫,何其雅致。若是壺身再由印石高手鐫刻名士的字畫,加上制壺名工的印款,則壺價倍增,成為世人夢寐以求的文化寶器。所以,詩文、書畫依壺而傳世,壺隨詩文、書畫作者的名氣而增值,由“曼生壺”開始,其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首先是壺的命名別具一格,不僅體現每把壺的特色,而且越品越有味,趣意盎然,壺名和壺身相得益彰,很多壺名流傳至今,令人稱絕。其次,寫飲茶文化的詩詞、佳句數量增多,對茶文化的詩詞創作起到了促進作用。如“石瓢壺”的壺銘:“不肥而堅,是以永年”;“笠蔭壺”(也稱“臺笠壺”)的壺銘:“笠蔭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無說”;“乳鼎壺”(也稱“乳釘壺”)的壺銘:“水味甘,茶味苦,養生方,勝鐘乳”,還有“乳泉霏雪,沁我吟頰”;“葫蘆壺”的壺銘:“為惠施,為張蒼,去滿腹,無湖江”等等。詩隨壺形而作,趣味盎然。第三,為了把文人的書畫能夠完美地刻到壺身上,書畫家對其作品構圖做了相應的改進,形成了獨有的構圖形式,且隨壺型變化而變化,從而對書畫的構圖創新起到了促進作用;無論是詩文還是圖畫,常常都是寫刻在壺的腹部或肩部,不少是滿肩、滿腹,占據空間較大,非常顯眼,特色很是彰顯。第四,由于陳曼生倡導“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須要見“天趣”,他把這一藝術主張付諸紫砂陶藝,主張制壺創新,以文人特有的審美取向,將傳統的紫砂壺升華為融合造型藝術、詩書畫、雕刻藝術等多種文化元素的藝術綜合載體,可以說是開拓了一個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令后人嘆為觀止,從此躋身于藝術精品之列。
我們以“曼生壺”中最經典的壺型“石瓢壺”為例,來分析“曼生壺”的藝術特色(見圖2),近代書畫家唐云先生收藏的“曼生石瓢壺”,該壺的設計成型源于陳曼生在古玩市場一乞丐處,偶得底部有“元人邵氏定制瓢器”款的有柄石制瓢器,遂以之為基礎,加上蓋子和壺流,形成“瓢壺”雛形,后經反復修改成為紫砂壺中經典壺型之一的“石瓢壺”。并親自雕刻銘文“不肥而堅,是以永年,曼生作瓢壺銘”。因成型于石質瓢器,后人稱之為“石瓢壺”,該器型以穩定的三角形為基礎,創意源自石質瓢器,造型“不肥而堅”,成為流傳至今的經典紫砂壺型之一。后世藝人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創新,形成各具風格的“石瓢壺”流傳于世,最具盛名如“景洲石瓢壺”、“漢棠石瓢壺”等等傳承與創新并舉的佳作,把“曼生壺”所承載的“曼生創新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
4 ?“曼生壺”創作過程中創意與技藝的關系
“曼生壺”的創作打破了紫砂壺創作由制壺藝人從創意設計到采石、選料、練泥到制作集一身的歷史,是紫砂壺歷史上第一次開啟了設計和制作分工協作的模式,也是紫砂壺創作史上創意和技藝分工協作最成功的一次。
首先,由于陳鴻壽作為溧陽縣令和以書畫、篆刻見長的“西泠八家”之一的特殊地位,決定了他在壺型設計中的絕對權威地位,使他的創意設計思想得以有效地貫徹,這是前人所無法達到的。清道光年間,書畫鑒定名家彭蘊燦(字朗峰,蘇州長洲人)所著的《耕硯田齋筆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宜興素產砂壺,曼生做宰是邑,公余之暇,辨別砂質,創制新樣,并自制銘鐫句,人稱‘曼生壺?!睆囊粋€側面說明了這一點。其次,我們來看和陳鴻壽合作的紫砂藝人楊彭年、楊鳳年兄妹。楊彭年,字二泉,號大鵬,清乾隆至嘉慶年間宜興紫砂名藝人。《耕硯田齋筆記》中也有記載:“乾隆時期制壺多用模銜造,其法簡易,大彬手捏遺法已少傳人。彭年善制砂壺,始復捏造之法,雖隨意制成,自有天然風致?!边@就是陳鴻壽和楊彭年合作的原因,楊彭年繼承、恢復了龔春、時大彬的全手工制壺技法,同時有所創新,并且技法嫻熟、得心應手、巧奪天工,為陳鴻壽的創意提供了可實物制造的技藝基礎。第三,二者的合作模式也是前無古人的。陳曼生在縣衙內另辟一室,把楊彭年、楊鳳年兄妹請來,共同成立類似于當今的工作室“阿曼陀室”。陳曼生負責設計,楊彭年、楊鳳年兄妹及其他制壺藝人負責制壺,其合作制作的壺在壺底中央鈐蓋陶人印記的部位蓋上“阿曼陀室”的印,把制陶人的印章移在壺蓋里或壺把下腹部,形成了曼生壺獨有的印記,為后世設計者和制作者的有效合作提供了一個途徑。
從“曼生壺”的創作,我們可以看到要把文人與眾不同的創意變成實物,其合作者的藝術修養和制壺技藝必然要非凡,不僅能領悟設計者的設計思想,而且能根據創意者所設計的壺型,不斷改進、創新制作技藝和工具,這樣才能給后世留下寶貴的器物文化遺產。
5 ?“曼生壺”創作理念對當代紫砂壺創作的啟迪
從上述分析,我們可以把“曼生壺”的創作理念對當代紫砂壺創作啟迪歸為以下幾點:
首先,“曼生壺”的創作源于文人對于文化新載體的渴望,以及自身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審美,并充分汲取和歸納生活元素融入其創作中,充分體現了“藝術來源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創作內涵,因而壺型豐富多彩、造型比例優美,為后世紫砂壺壺型創作的多元化打下了基礎。
其次,以詩、書、畫、印作為紫砂壺壺身的裝飾手段,雖然在明末清初就已經存在,但那時只是文人墨客或制壺藝人因壺商需求偶爾為之,并沒有形成風格和影響力,技藝也沒有成熟。而“曼生壺”的出現開啟了文人參與壺形設計,且所提詩詞、所畫圖畫皆為壺型設計而作,既豐富了壺文化,又豐富了茶文化,為當代紫砂壺設計與制作日漸分工明顯,書畫名人、陶藝名人、專業設計師參與紫砂壺設計打下了基礎,并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文人。
第三,隨著現代工業技術的發展,紫砂壺的制作技藝除了傳統的全手工和半手工制壺技藝外,為了適應廣闊的消費市場,還融入了大量現代科技的成分,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機制壺和灌漿壺的誕生,產量上去了,但由“曼生壺”而誕生的那種文化創新精神卻削弱了。雖然批量化的紫砂壺的出現是現代科技提高紫砂壺產量的技術改革手段之一,但是由于加工工藝的局限,能生產的壺型有限,提高了部分壺型的產量,卻羈絆了紫砂壺的藝術創新步伐。
6 ?結 ?論
如今,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所帶來的經濟突飛猛進,收藏熱的興起,紫砂藝術的發展迎來空前的發展。以顧景舟大師為代表的現代紫砂大師和紫砂藝人把紫砂藝術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奥鷫亍庇盟鼜浘萌缧碌膱詮娚ο蚴廊俗C明,創新是器物保持生命力的原始動力。器物的形式與文化創新與技藝創新是相輔相成的,不同時代的同一器物,不僅能體現出當時的時代精神和文化,同時也是相應的制作技藝的體現。當今,隨著信息化、智能化時代的到來,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輔助制作的應用,多元化的紫砂壺設計不斷挑戰紫砂壺制壺的傳統技藝,現代科技帶來新的制壺技藝和工具,現代藝術和設計的創作思想不斷涌現,這一切在不斷潛移默化地影響紫砂壺的創新和發展。
創新是人類永恒的需求,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前提,紫砂壺設計創新和壺藝創新亦如此。我們應當傳承紫砂壺壺藝,但無論怎么傳承都離不開創新,保守的藝術終將被淘汰,與時俱進的藝術才能永恒。
參 考 文 獻
[1]陸蕾,朱云峰.傳承·發展·創新[J].美術與設計,2015(2):142-143.
[2]韋鐘云.曼生壺造型對紫砂創作的啟迪[J].中國陶瓷工業,2009,16(6):57.
[3]駱彥卿,帥茨平.中國紫砂壺圖鑒[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0.
[4]韓其樓.紫砂全書[M].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2004.
[5]劉汝醴,吳山.宜興紫砂文化史[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0.
[6]李硯祖.造物之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7]余繼明.中國紫砂壺圖鑒[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The Study on The Enlightenment of Mansheng Pots
Creation Idea to Contemporary Purple Sand Pots Creation
Jiang Xiaoli,Cao Meng,Huang Shuainan,Jiang Menglu,Li Lan,Lu Jingtong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213000)
Abstract ?Based on pictures in ancient literature and existing Mansheng Pot Works in Museum, the article systematically analyses its origin、its model characteristic and the art traits of it, especi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vity and skills in the process of the creation of Mansheng Pot. Then the article sums up creative concept of the Mansheng Pot. This provides the innovative basis and idea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odays Creation of Purple Clay Pot, thus giving a instructive idea for the prosperity of todays Purple Sand cuture.
Key words ?Mansheng Pot;creative concept;todays Purple Clay Pot;design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