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千


這場疫情像一個翻云覆雨的能手,悄然地改變了大家的生活:他把醫生變成了戰士,把老師變成了主播,把公務員變成了門衛,把汽車企業變成了口罩制造商,把全民變成了廚子。“時代想改變誰,連聲招呼都不打”,而最大的改變是為大家開啟了“云”上新生活。
疫情下的中國經濟就像野火燃后的荒原,而有一批企業騰“云”駕霧而來。他們在絕境中尋覓到生的希望,迅速搭上了網絡科技這條船緩緩起航。
在互聯網尚不發達、電商剛剛萌芽的2003年,SARS病毒的肆虐催生了第一代互聯網電商,京東和阿里巴巴在逆境中崛起,成為了中國電子商務蓬勃創新的起點,疫情同時也促使民營快遞業迅速崛起。由先行者阿里、京東,以及接力者美團等成就的電商大網,京東、順豐、菜鳥等構成的快遞物流大網,以及騰訊、字節跳動等組成的互聯網社交大網等三張網,為中國經濟的暢通打下了堅實的根基,并且它們在這次疫情中也發揮出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雖然這次疫情導致的經濟寒冬把企業推入絕境,但同時也催生了一批敢于在模式上創新的企業。
“云”上辦公? 悄悄把事辦了
戴著口罩開庭、對著大屏幕敲法槌、利用微信調解案件、開通視頻進行網上庭審……近段時間,對于許昌市魏都區人民法院的法官來說,這些都已經成了工作的常態。
“現在開庭!”3月3日,隨著一聲清脆的敲槌聲,韓志華法官針對一起虛開增值稅發票刑事案件進行網絡開庭審理。
在庭審現場,原、被告席空無一人,只有一名法官和一名書記員且都佩戴著口罩。案件當事人在家直接通過手機和網絡進入“互聯網開庭”平臺。在審理過程中,各階段程序在韓志華的主持下有條不紊地進行,核對當事人的身份信息、在線答辯、舉證、質證等庭審過程,原告、被告“足不出戶”就“面對面”在線上完成了案件審理。
整個庭審歷時一個小時,程序規范,庭審過程聲音清晰、畫面流暢,取得了較好的庭審效果,最后由韓志華宣布閉庭并擇期宣判。
“法院審判執行工作關乎民生福祉和社會和諧穩定,當前正處于疫情防控關鍵期,我們充分發揮信息化技術優勢,積極推進在線立案、在線庭審、在線調解等線上訴訟活動的常態化、智能化、規范化,確保防疫與審判工作兩不誤。此外,要切實維護訴訟參與人、來訪群眾、法院干警的安全和健康,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維護社會大局穩定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務和保障。”韓志華說道。
疫情可以阻隔人員的流動,但無法阻攔司法工作的進程,無法阻斷公平正義的實現。“云庭審”打破空間限制,大大節約審判資源,提高了審判效率,特別是對于身處異地無法到達庭審現場的當事人來說,網上審理案件非常便捷。目前,魏都區人民法院審判執行工作已經由線下轉為線上,實現網絡辦案、辦公常態化。
依靠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智慧法院”讓公平正義不缺席。從2月3日至今,魏都區人民法院共通過微信庭審和云庭審開庭260件,網絡調解成功63件,各項審判執行工作均在有序進行中。通過大量互聯網辦案,法官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各項高效便民的信息化舉措,架起了司法為民的橋梁。
“云”上醫生? 遠程把病治了
海外疫情不斷升級,不少國家向中國尋求治療經驗。
3月18日,阿里云聯合釘釘上線了國際醫生交流平臺,邀請參與抗疫的中國醫生,為海外醫護人員分享臨床實戰經驗。目前,浙大一院等中國醫院已經入駐。
作為浙江省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集中救治定點醫院,浙大一院收治病例中有三分之二屬于危重癥和重癥患者,但病患無一例死亡、醫護無一例感染,被稱為浙江抗新冠肺炎的“定海神針”。由浙大一院數十位專家撰寫的《新冠肺炎防治手冊》正式發布,并通過阿里云國際醫生交流平臺提供給全球醫護工作者。
同時平臺支持英語、日語、意大利語等11國語言AI實時翻譯,并且為復雜場景提供了免費的音視頻功能。不同地區的醫生可以在線協同,實時看到患者狀況,參考中國醫生的實戰經驗,對患者進行救治。
目前,該平臺已開通入駐通道,具備一線抗疫經驗的中國醫生,以及需要獲得臨床治療經驗分享的海外醫生可通過相關網站申請入駐。
通過阿里云和釘釘搭建的國際醫生交流平臺,像浙大一院這樣的中國醫院可以向海外醫生分享臨床治療經驗,海外醫院也可以在該平臺下載中國醫生提供的治療手冊,并且可以無障礙進行多語言交流。
“云”上招聘? 遇上對的人了
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874萬,同比增加40萬人。這個希望之春,原本屬于招聘的“金三銀四”,卻被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也讓就業充滿著變數:一方面,企業復工復產,完全恢復尚需時日;另一方面,當史上最多的畢業生涌向市場,是否有崗位匹配,一切未知。早在2月初,五部委就聯合發文,暫停高校畢業生就業現場招聘,鼓勵“云招聘”。大部分用人單位的春季校園招聘由線下轉為線上,云招聘、云求職成為主流。
“今年公司的春招計劃已全部放到了網上。”上海一家外資企業招聘負責人張經理告訴記者,線上招聘第一輪是筆試,然后電話測試,第三輪是視頻面試。“過去公司也有部分招聘采用這種方式,這次全部線上招聘也是在過去基礎上的一種嘗試。”
由教育部大學生就業網(新職業網)聯合5家社會招聘網站舉辦的“2020屆高校畢業生全國聯合網絡招聘——24365校園招聘服務”活動,上線一周就已累計發布200多萬個校園招聘崗位信息。
“自從學校開通了在線平臺,心里踏實了很多。”華中科技大學建規學院的陳永放下了焦慮。3月1日,該校剛剛舉辦首場線上大型雙選會,300余家企業參加,提供了4000余個崗位。
“一個字,‘快!”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畢業生小丁來說,這個字準確地概括了他剛剛經歷的3場面試。全都通過的他如此分享感受:“瀏覽崗位快,投遞簡歷快,面試流程快,結果通知快。”
“疫情之下,視頻面試替代傳統線下面試,成為一種剛需。”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以前就有不少企業在招聘時使用在線視頻系統進行面試,在這次疫情中,其重要性更加凸顯。
線上招聘突破空間限制,在一定程度上給了畢業生更多選擇,但一些用人單位反映,這種方式也存在精準性差、招聘雙方難以全面了解等不足。
此外,線上招聘無法面對面考察,通過視頻對一個人進行判斷,與面對面考察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一些公司關鍵崗位的敲定仍然選擇在疫情穩定之后進行線下面試。
就讀于北京大學金融專業的研三畢業生黃同學在去年秋招時收到一份“保底”工作簽約意向,本來期待在春招中能有更大收獲的她,卻已經考慮降低心理預期。黃同學表示,金融類企業在確定最終用人名單之前往往會組織候選人進行等額或者差額實習,但受疫情影響這個環節無法正常進行,所以一些企業減少了招聘名額。
“關鍵要自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一位女碩士表示,“線上與線下,只是溝通媒介不同而已;無論怎么變,個人綜合素質是硬道理。”
“云”上招聘,轉變的是招聘的方式,不變的是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
“云”上娛樂? ?照樣嗨起來了
新冠肺炎疫情給國內綜藝行業帶來了巨大挑戰,一時間出現了庫存告急、節目斷檔的窘境。如何滿足特殊時期公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緩解焦慮情緒,提供適合當前抗疫形勢的優質內容,是擺在國內綜藝人面前的緊迫問題。而新近出現的“云錄制”模式似乎成為破解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為國內綜藝節目的制作開辟出了一條新路。
目前,各大衛視和視頻網站迅速行動、銳意創新,先后推出了十余檔采用“云錄制”模式制作的綜藝節目。湖南衛視率先采用這一方式打造了《嘿!你在干嘛呢?》《天天云時間》等兩檔節目,運用時下流行的Vlog形式,并通過彈幕與觀眾實時互動。在《嘿!你在干嘛呢?》中,何炅、李維嘉、杜海濤等“快樂家族”成員拍攝自己的居家日常生活Vlog,視頻連線明星嘉賓,分享“宅家”生活建議。《天天云時間》結合智趣內容,通過“云分享”“云答題”“云美食”“云公益”“云合唱”等多樣化的節目設置,較好地調動了觀眾的參與感。浙江衛視的抗疫特別節目《我們宅一起》,以原創朋友圈互動分享秀的形式,由主持人華少作為發起人,帶領觀眾走近“中國藍的朋友圈”,串聯起一眾明星嘉賓和普通人“宅家”生活中的小溫暖和正能量,向觀眾傳遞有價值、有意義、有意思的信息內容。
在網絡綜藝方面,優酷以“好好在家”作為節目主旨,采取了明星公益直播的形式。《好好吃飯》每天中午12點邀請一位明星嘉賓走進直播間,陪伴宅在家里的網友們“好好吃飯”。《好好運動》以明星實驗各種減肥方法作為切入點,通過網友支招、親自挑戰、連線求助家人、明星好友云Battle等多種形式,動員大家開展趣味健身。愛奇藝新上線的《宅家點歌臺》《宅家運動會》《宅家猜猜猜》等“宅家云綜藝”系列,以及騰訊視頻的《鵝宅好時光》,涵蓋了音樂、運動、聲音猜想等多個方面,引導觀眾從提升居家生活質量開始,以更加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和陽光健康的心態“宅家”防疫。
除了新上檔的節目之外,一些有影響力的品牌綜藝也推出了“云錄制”抗疫特別節目。如《聲臨其境》通過“云錄制+云配音”的方式制作了兩期特別節目——“聲臨千萬家”,創新性地采用多地連線、異屏連麥,力圖帶動廣大觀眾共同參與其中,將聲音的魅力傳播到千家萬戶。騰訊視頻的《見字如面·特別制作》,從全國抗擊疫情行動中精心挑選出感人至深的書信,邀請明星嘉賓在家朗讀并完成“云錄制”,以書信的形式撫慰人心、振奮精神、傳遞力量。
迅速、高效是這批“云綜藝”的主要特點,與棚內綜藝有充分的準備、完善的臺本,且盡可能避免各種意外情況出現不同,“云錄制”模式少了這些“設計”,更接近于對日常生活的真實呈現與記錄,因此也出現了不少靈光乍現的有趣時刻。
“云錄制”為綜藝節目的生產提供了新的可能和選擇,也在這次危機中大膽探索、逐步成型。相較于傳統綜藝錄制模式,“云錄制”的確是結合當下行業現狀,給了內容創作者更大的操作空間。但關于“云錄制”的發展前景,目前依然還存在很多爭議。由于制作條件的諸多限制,無論是題材還是表現形式都較為單一,節目效果也非常依賴于明星嘉賓的個人魅力和表現,短板也顯而易見,這類“云綜藝”想要進入主流綜藝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過,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人們需要綜藝節目的內容創作者和傳播者,勇于承擔起社會責任和使命,善于運用創意與技術的力量,打造出更多貼近人心、鼓舞人心的優質節目,為全國觀眾帶去溫暖、力量和希望。
疫情給整個經濟社會都帶來了嚴重影響,但是有多少壓力,就有多少迎難而上,就有多少另辟蹊徑。疫情期間,越來越多的“云”走紅了。比如“云開工”“云洽談”“云招商”“云簽約”“云招聘”“云錄制”……簡直讓人眼花繚亂,聽名字都很新潮,但是任何一種重大技術的應用,都需要思維方式作出調整。就“云招聘”而言,如果招聘者和求職者還是像過去一樣準備,那其效果自然有限。只有招聘者和求職者把思維從線下切換到線上,積極運用云技術成果,特別是用好云計算和云數據,研究“云招聘”的特點從而做出調整,那么就會有更好的效果。
“云模式”不能換湯不換藥,需要在思維上進行切換。各種“云”很流行,在解決當前問題上,也算是卓有成效。但是云技術所起的作用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云模式”想走得更長更遠,還是需要有“云思維”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