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亦一


歷經 400余年的不懈斗爭,資產階級與封建主階級在法蘭西展開了最后的歷史性決戰,最終確立起了以“自由”精神為核心的資本主義美的形態。在荷蘭,革命的勝利帶來了藝術的新風,風俗畫、風景畫、靜物畫應運而生,唱響了資本主義時代的歡樂頌歌。
法蘭西革命最終以封建舊階級的滅亡和資產階級的勝利,宣告了人類歷史新紀元的到來。
在人類歷史的發展中,首先探索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是荷蘭民族。在征服海洋的過程中,荷蘭人被稱為“海上的馬車夫”,他們擁有大量的船只,在海上繁忙地運輸,帶來了豐富的物質財富,新興資產階級必然要崛起。
《夜巡》是荷蘭藝術家倫勃朗的作品。這幅作品表現的是行會成員,當時的地區保安武裝在接到上級命令出發前的那一時刻的情景。藝術家在處理這幅畫的時候,并不是把每一個人光輝的形象正面地呈現出來,而是把它作為新生的資產階級,在革命的道路上,在創建自己政權的道路上的革命集體力量的表現。
荷蘭有一位藝術大師叫哈爾斯。哈爾斯從小在底層社會生長,荷蘭人所特有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民族性格,在他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他的作品畫的都是小酒店里面吃喝的情景。像《吉普賽女郎》《快樂的酒鬼》,都是他日常生活中見到的情形,這兩個人物形象都是新生活到來以后人們生活情景的再現,表現出荷蘭人那時候特有的追求物質生活、向往物質生活的風氣。這些作品,在商品經濟迅猛發展的過程中,在迎來新的社會制度的進程中,表現出荷蘭民族所特有的開朗、世俗的風尚。
風俗畫與資本主義新社會的到來有密切的關系。風俗畫就是把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情節再現出來。《錢商和他的妻子》表現的是錢商和他的妻子晚上數錢的情景,再現了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到來,人們對物質生活的向往和追逐。荷蘭這些風俗畫的出現不是偶然的,資本主義社會到來以后,人們的生活發生了變化,人們不再去描繪那些神話題材、宗教題材,而是描述人們現實生活中的題材。
揚·斯滕的《放蕩的生活》,描繪的是一對相愛的年輕情侶非常甜蜜的生活情景。但是女孩的母親作為從舊社會過來的老一代人,對此是有看法的,于是用手指著這個青年,似乎在告誡他不要這么放肆。但是,生活已經發生變化,年輕人的觀念已經發生變化。他們更多的是要享受現實的生活,對原來的那種宗教教義不屑一顧。
繼風俗畫以后,還出現了風景畫,對人們生活于其中的自然進行謳歌。風景畫真正進入人們的視野、進入藝術的舞臺,是資本主義時期到來以后才出現的情形。在荷蘭,最重要的題材當然是表現海洋。征服海洋象征著征服世界,獲得財富,所以這個題材的出現是必然的。風景畫作為歌頌新興資產階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畫種,得到了藝術家的關注,成為人類藝術史上非常獨特的一筆財富。
《早餐》這幅作品描繪的就是人們生活的巨大變化。畫面上呈現的是吃剩下的面包、美酒,甚至打翻在桌子上的玻璃器皿,而玻璃器皿在當時是非常昂貴的東西,但是人們根本就不把它當回事。這些靜物所構成的畫面實際上是對資本主義新生活的到來、新的社會制度到來的一種歌頌。靜物畫的出現不是一種偶然,是在資本主義新社會到來的時候必然要出現的一種新的審美藝術的內容。
商品經濟發展到資本主義階段以后,大量的物質財富被激發,大量的物質生產出現了。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謳歌,通過風景畫、風俗畫和靜物畫都一一地呈現出來。這就是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資本主義美的形態發展過程的必然表現形式。
說到資本主義藝術,就不能不提到法蘭西的藝術。法國的宮廷里面有一種后來在藝術界里面被稱為“洛可可藝術”的風格,不論是在建筑上還是在繪畫上都有。
洛可可是什么意思呢?是海邊的貝殼,在陽光照射下所形成的那種纖細的光射的效果,非常有光澤。在繪畫上我們可以看到這種藝術形式,大量的淺藍色、淺綠色、淺黃色、淺紅色被加以運用了。這種風格,實際上帶來一種非常輕浮的視覺效果。像《發舟西臺島》描寫的是那些貴族男女向愛情島上進發的情景。像華多的《舞會之樂趣》《意大利喜劇演員》《彈吉他的梅茲坦》,這些作品其實都表現出當時貴族已經陷入非常糜爛的生活的情景。《意大利喜劇演員》中可以看到他們生活的無聊,這就是當時貴族階層的心態和生活情景。
布歇作為洛可可藝術的一位重要的藝術大師,他筆下描繪神話題材的藝術作品,都是洛可可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輕浮、色彩艷麗、明快的貴族享樂氣氛,甚至帶有一種情欲的誘惑。《浴后的狄安娜》這幅作品,可以說是最能夠滿足、最能代表貴族的審美趣味的。洛可可藝術受到了新崛起的啟蒙主義運動者的質疑。他們認為這些都是宮廷糜爛生活的表現形式。
弗拉戈納爾的《秋千》以及《門閂》,都是貴族無聊生活情景的再現。但在某種程度上,這些藝術作品盡管表現的是貴族的審美取向,但在裸體繪畫進程中,圣潔的宗教感蕩然無存。在某種程度上,它從另一個角度也具有反封建意識,不過這種反封建意識不是在批判禁欲主義中進行,而是在表現、滿足貴族的審美需要中發展起來,是一種無意識行為。
當時受 18 世紀啟蒙主義學者贊美的另外一位藝術家是夏爾丹。他的作品和貴族的藝術作品風格完全不一樣。他描寫的是底層人們的生活情景。某種程度上,夏爾丹也并沒有完成反禁欲主義的社會意義、社會價值。他更多的是迷戀著舊制度的痕跡。
啟蒙主義運動的爆發,為法國資產階級最終奪取政權建立資本主義進行了思想的啟蒙。這場運動的主將伏爾泰提出“人生而平等”“自由是人的天賦權利”,首次向傳統意識挑戰。盡管這個思想是很進步的,但是不夠徹底。他們認為財富分配的“不平等也是天經地義的”,這就暴露了資產階級學者的歷史局限性和思想局限性。
在經歷了啟蒙主義運動之后,資產階級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時代精神,那就是“自由”。可以說,自由精神的確立,使資產階級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時代精神,這個時代精神一經確立,推進社會進步,實現資本主義社會就是一個必然。當時人們是在啟蒙主義運動下被激發出了革命的熱情,用革命的暴力來推翻封建專制的暴力。革命就是這樣,你死我活,兩個階級,兩種社會制度的斗爭在法蘭西進行了歷史性的決戰。這場法蘭西的革命是急風暴雨式的、激烈的、血與火的斗爭。在這場斗爭中,古典主義藝術應運而生。
古典主義藝術以大衛為代表。大衛是當時最主要的激進組織——“雅各賓派”俱樂部的主要成員、公安委員會的委員,同時這個革命家又是一個畫家、藝術大師。他用古典主義描繪古典的題材,來喚起人們義無反顧地為建立新的社會制度而斗爭的勇氣和力量,像《賀拉斯兄弟宣誓》《處決自己兒子的布魯特斯》,都表現出為了共和國義無反顧的堅定信念。
《賀拉斯兄弟宣誓》中父親高舉著三把寶劍,他的三個兒子向著寶劍宣誓,也就是向著共和國宣誓,而這三個兄弟的妹妹愛著對方陣營的一個青年。這種情感的流露在他的畫面中表現出來,三個兄弟為了新的制度義無反顧,而他們的妹妹知道,在這場決斗中不是自己的親兄弟去世,就是她愛戀的男子去世,她非常痛苦。
《處決自己兒子的布魯特斯》更是表現了為了維護共和國的利益,毅然地處決了自己兒子的場景。這些作品都表現出在急風暴雨式的革命年代,在這個血與火考驗的歷史階段,必須以鋼鐵般的意志,以英雄的氣概去面對這個現實,去創造屬于資產階級自己的歷史。
革命的斗爭是殘酷的、血腥的。大衛的戰友馬拉被敵人刺殺在浴缸中。他去世以后,大衛知道了這個消息,回來看到這個現狀,非常悲痛,毅然用他的畫筆真實地再現了《馬拉之死》。
而《巴拉之死》描繪了一個 13 歲的少年面對國王的衛兵要他高呼“國王萬歲”,可是他卻高呼“共和國萬歲”,結果被槍殺。《拿破侖翻越阿爾卑斯山》這幅作品是大衛對拿破侖作為新興資產階級革命形象的一種歌頌。
繼大衛之后,他的學生安格爾繼續推進古典主義藝術。安格爾筆下的古典主義藝術和大衛的古典主義藝術不同。首先在題材內容上,他開始精細地去描繪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對這些人物津津樂道。《御座上的拿破侖》《圣母》和《浴女》的形象都讓人感覺到,在革命還沒有完全勝利的背景下,去描繪這樣一種甚至帶有粉飾太平的藝術形式,當然就失去了現實意義。
當法國彌漫著這種古典主義藝術風格的時候,對于一些在革命浪潮中具有革命思想的藝術家來說,他們是不滿足的。后來,當法國再次遭受復辟的時候,這種古典主義藝術就不能夠繼續發展下去,而被一個新的藝術所取代,這就是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的創始人籍里科的《輕騎兵軍官》和他《梅杜薩之筏》,都以激烈的動感展現出來,與古典主義非常寧靜、端莊的形象完全不一樣。另外一位浪漫派主將德拉克羅瓦在看到籍里科的這些作品的時候,難以抑制內心的激動,他從畫展中一直飛奔到自己的畫室,開始了新的浪漫主義的藝術創作。
《梅杜薩之筏》表現的就是那些舊勢力復辟以后,國王把那些不學無術的舊的貴族分派到各個領域,在梅杜薩船上來了一位根本就不懂航海的貴族,在他的瞎指揮下輪船最后觸礁。觸礁以后,這些貴族都坐著小舢板逃命了,而讓那些水手們在臨時搭建的木筏上漂泊,自生自滅。藝術家通過這個場面,揭露了復辟勢力的無能、統治者的無能。
《但丁和維吉爾》描繪的是但丁和維吉爾在冥河上,那些死了的靈魂還想爬上來,但丁舉著他的巨手把他們打下去說:“滾開,回到你們的狗群中去。”表達了對舊勢力的厭惡。
《但丁和維吉爾》《薩丹納巴勒斯之死》這兩幅作品,都被稱為是虐殺的作品,現出一個舊的勢力行將覆滅前的征兆。這兩幅作品一經面世就引起了當局的不滿,下令要把他捉拿歸案。可當時由于各個部門不學無術的貴族,根本就無所事事,國王的這個命令最后也沒有執行,藝術家也就躲過了這一劫。
德拉克羅瓦躲過這一劫以后,他就不再直接畫具有刺激性的作品,但是他的革命意志是不可抑制的,他通過《獵獅圖》《獵虎圖》來展現革命的情懷和斗志。老虎和獅子是被獵殺的對象,但在他的《獵獅圖》《獵虎圖》中這些被獵殺的對象卻成了反抗的象征。甚至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看到,這些被獵殺的獅子已經把獵殺者撲翻在地,騎在他們的頭上,仰天長嘯,發出震撼人心的嘶吼聲。這就表現出藝術家不可抑制的對舊勢力的厭惡和反抗的心情,人們也把他稱為浪漫派的“猛獅”。
當資產階級推翻了復辟勢力,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以后,德拉克羅瓦心花怒放,他給資產階級送了一幅作品,叫《自由引導人民》,謳歌自由的到來,謳歌新生的法蘭西。資產階級的革命經歷了幾百年的血與火的激戰,這個激戰在法國,作為資產階級勝利之前最后的一場總決戰,法國古典主義藝術、浪漫主義藝術,在這場歷史斗爭中很好地描述并參與了這個歷史事件,調動了人們義無反顧地起來跟舊勢力抗戰的決心和勇氣。油畫《攻陷巴士底獄》,展示的是法國大革命的開端。
1789 年 7 月 14 日,法國大革命的戰士們沖鋒陷陣攻陷了當時法國最大的關押政治犯的監獄——巴士底獄,敲響了地主階級專制制度滅亡的喪鐘,拉開了資產階級革命走向勝利的序幕,吹響了法國人民在大革命中攻城略地的沖鋒號角。這一年,革命之火燃遍了整個法國,制憲會議頒布了“廢除一切封建義務”的“八月法令”,緊接著又通過了著名的《人權宣言》,法國人民向全世界莊嚴宣布了“人身自由,權利平等”的原則。
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法國的資產階級政權仿佛想要將以往所有的舊制度全部摧毀,但是在奪取政權后,他們又想將已經被拋棄的東西予以恢復。至此,革命勝利后,舊制度里有相當部分的法律和政治習慣突然消失,而幾年后又重新出現,仿佛是熟睡了幾年后又重新蘇醒,只不過是又穿了幾件換了顏色的布褂馬甲而已。
法國大革命時期,對權力、生活上要求平等,精神上要求自由的人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思想、言論自由、平等等最寶貴、最崇高的成果為何又被比大革命所推翻的舊政府更強大、也更為專制的“新政府”所篡奪?而革命的主力軍留下的僅是更為凄慘的“七月英雄”們?這不得不引起世人更多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