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摘 ?要 ?紫砂壺“山中情”的設計創作靈感是在游覽宜興的竹海,見到一望無際蒼翠的竹林時產生的,竹林中的春筍破土而出時那種生機勃發的場景在壺上得到體現,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創作。
關鍵詞 ?山中情;春筍;生機勃發
“柳絮飛時筍籜斑,風流二老對開關。雪芽我為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山?!?這是曾四次到過宜興的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著名的茶詩,詩中所描寫的是早春時節,柳絮飛時,春筍初長,正是品茶的最佳時光,以陽羨雪芽,用惠山的天下第二泉里的泉水沖泡,對樂于茶道的文人們來說,這種機遇是非常難得的。蘇東坡向往陽羨山水,把宜興作為他的第二故鄉,“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陽羨山水勝景卻能激發人的詩情,也能觸動人的創作靈感。
紫砂壺“山中情”(見圖1)的設計創作靈感是在游覽宜興的竹海,見到一望無際蒼翠的竹林時產生的,竹林中的春筍破土而出時那種生機勃發場景在壺上得到體現,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創作。
竹壺,明清兩代制作者甚眾,因為竹的風骨為壺家所推崇,以其形入壺,品茗時入手把玩,另有一種情趣。明代陳仲美的“束竹柴圓壺”,清代邵大亨的“八卦束竹壺”為竹壺的代表作。“山中情”是在臨仿他們竹壺的基礎上,別開新面設計創作的。壺身由六片竹片鑲接而成,竹片的造型簡潔,源于自然,而因制作的需要略作變化,竹節的分布位置錯落。在大自然中,有無數的物象都表現出節奏和韻律的特點,如山巒的起伏、水面的波紋、竹子的竹節及花、葉的形態,都呈現著有規律的重復變化。在竹林中,沒有兩桿竹子的竹節生長是一樣的,正是因他們之間的錯落變化,在對比中就產生了節奏美。“山中情”竹片的竹節排列錯落是對自然現象的提煉,把節奏美應用到藝術創作中。
自然界中的竹片是直的,而組成壺體的竹片上中部鼓起,如波浪的波峰,下部的凹進有如波浪的波谷,底部則外展,增加了壺體下部的起伏變化,也使壺的放置更加穩妥,同時又有張力外放,增加視覺美感的設計考慮;壺嘴為三彎嘴,以三段竹節形塑成,下部隆起,可使壺嘴的出水爽利,竹節一長兩短,取舍有度;把為環把上粗下細,把的屈曲充分展現了竹的韌性,體現竹的堅韌不拔的風骨;壺蓋為平蓋,蓋的四周有六段竹節環繞,其竹節的筋紋凸起,與壺體的凹紋筋紋相呼應;鈕塑以竹筍的形態,稍作彎曲,生動而不呆板,猶如竹筍生長時遇到石塊的阻力而旁出,取其不屈不撓之意,也進一步體現了它的生命活力。
藝術的創作從生活中來,大自然中美好的事物對我們的心靈引起觸動,設計創作就有一個著眼點。陳仲美創作的“束竹紫圓壺”是他從竹柴的殘缺美中找到美感,“山中情”是從竹林中那種生機勃發、欣欣向榮,從竹筍的破土而出展現旺盛的生命力的情景中,找到了美的契合點。
“山中情”集光貨、花貨、筋紋器于一身,它的設計創作需要有扎實的基本功。竹片上部隆起及下部凹進的部分,壺蓋的平面部分要注意平而不凹,平整而不變形,視覺上要平而不薄,需要光貨制作的那種圓潤婉轉、起伏變化、自然有度,表面光潤而無滯澀;體現花貨的功力則在于筍、竹節、竹枝的塑造要生動自然,要到大自然中去寫生,寫照傳神;筋紋壺的功力體現在筋紋的自然流暢、凹凸有致、深淺自如。
“山中情”從實用性、觀賞性綜合考慮的角度,對壺的各個部件的比例做了精確的設計。壺嘴形短而屈曲有度,環把則氣勢開張,其疏朗的空間感耐人尋味,壺的口部與壺的底部雖有大小的區別,但比例協調,在器型的穩固上可說是端莊穩重,屈曲的壺鈕有靜中寓動的空靈感。合理的又是優美的比例關系的獲得,需要一雙能調整比例關系的眼睛,這種眼力的培養要通過平時對作品的欣賞、分析和領悟不斷地培養和煉就,不僅在設計圖紙時,還要在制成實物后不斷審視和判斷,需要及時調整,這樣才能使壺的基本形態的比例協調與和諧。
唐代大詩人杜甫有詠竹詩:“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 詩中描寫了竹的生長過程,剛剛長成的嫩竹根部還保留的包裹竹筍時的竹衣(籜)。而有的竹子已逐漸長大,比墻還高了。翠綠的蔭涼使書房生色,竹蔭下品酒,涼風習習,沁人心脾。雨后的竹林更加蒼翠,微風吹來竹的清香,不要去砍伐它們,讓它們的身影融入白天的云中,詩的意境是多么的美好。“山中情”對竹的生命過程也描述得細致入微,壺鈕的竹筍指的是竹破土而出;壺嘴、壺把為竹的細枝,寫出了竹幼年時的風姿;而組成壺體的竹片是成竹根部的造型,老而彌堅,展示了它旺盛的生命力,這樣的描述把竹的生長和人的成長聯系起來,使人們把竹視為知音,把竹的品質永遠記在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