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靜/周口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布朗芬布倫納環境系統認為,幼兒教育的發展受多重環境系統的影響。本文主要從大環境角度分析“入園難”的問題。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社會文明程度不斷地提高,社會各方面的競爭日趨激烈,在這樣一個環境,孩子們如何能更好地生存,甚至脫穎而出,教育明顯是最根本也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徑。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已不滿足自己的孩子上一所好的小學,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希望被大量前置到了學前教育階段。 如何能讓孩子上幼兒園,上好的幼兒園,上好的公辦幼兒園,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之一。今年兩會期間,從大環境到民眾,人們對學前教育有關話題的熱議程度可以得到充分證明。而其中集中圍繞的話題即是“入園難”的問題。而且,之所以出現“入園難”問題,據搜集到的資料和研究顯示,大部分人認為這一問題主要反應了大環境系統中多重因素的作用,比如。大環境影響力的缺位,或者說大環境更應該在這個問題的解決上起主要作用。在筆者所搜集到的大概四十篇相關文章中可以看出,更多的人強調的是某一方的作用。本文試圖從“入園難”問題的突出表現;為什么大環境更能在這一問題發揮更大作為;現有條件下,大環境主要從哪幾個方面進行作為來簡單談一談 “入園難”問題。
“入園難”問題雖然牽涉到社會各個方面,原因也是各種各樣,但是綜合起來看,其突出的表現即是優質高質量幼兒園較少,優質高質量幼兒園較貴。以下通過圖表和一些統計數據來簡單分析。
圖1 1996 ~2005 年幼兒園園所數量匯總[1]
分析本圖表可以看出2000 年到2001 年幼兒園數量從17.58 萬所減到11.17 萬所,是減少的,從2001 年開始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到目前為止,幼兒園數量大幅度增加,然而由于“二胎”的開放,整體有供不應求的可能性存在。主要是相對于需求來講,優質高質量幼兒園數量需求量增加,數量較少。尤其,“90 后”家長迎來生育高峰,進而造成入園高峰,更增加了幼兒園數量需求量的增加。而且由于“90 后”家長相對受教育程度較高,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尤為明顯。在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沿海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幼兒園數量尤其是高質量幼兒園的現有數量明顯不足以滿足社會的需求。如:2007 年上海出生人口達16 萬人,2008 年達到了17 萬人。如今這些孩子,滿3 歲的需要上小班,2 歲多的需要入托,帶來了大量的入園壓力。[2]
另外,農村幼兒園數量相對較少,相對優質的幼兒園數量也少。如:某省教育廳2009 年的統計數字顯示:某省全省農村幼兒園僅為1480 所,而且全省87 個縣(市、區)中,有21 個縣(市、區)根本沒有農村幼兒園。[3]這種情況近十年有所改善,但優質高質量幼兒園數量還是相對偏低。
相對而言,公辦園的質量是有保證的。公辦園首先是管理規范,對教師的管理和對孩子的管理都有針對性;其次是師資來源有保證,教師素質較高,基本為師范專業畢業,進行過系統學習;第三是教學質量高,建立了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方式,注意保護孩子的天性;再有就是公立園辦園時間長、經驗豐富,在老百姓中形成了好的口碑,贏得了家長的信任。
然而,在辦園格局中,公辦園的比例明顯小于社會辦園。如:據統計,目前某市共有1009 所幼兒園,但其中公辦幼兒園僅有20 余所,其余全部是民辦幼兒園。[4]
民辦幼兒園大量出現,緩解了幼兒園數量較少的難題,但是可能由于大環境影響力度不夠,從而存在環境設施,師資配備,管理等不夠科學的問題,或者部分幼兒園的綜合實力偏低,或者能辦出特色辦出水平的民辦幼兒園不是很多等等。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認為供求關系影響價格。園少生多必然導致園貴。幼兒園收費現狀部分不太規范,所以才有高質量幼兒園偏貴問題的產生。
1、民辦園的成本增加,導致幼兒園收上漲
由于民辦幼兒園的各方面的成本增加,導致幼兒園的收費上漲。
2、公辦園收費標準相對較低,導致幼兒園優質發展困難
據調查顯示,社會各界普遍比較認同公辦園一般質量較高,且一同質量的社會辦園相比較,收費相對較低。優質民辦幼兒園對于普通工薪階層的家庭來講也是偏貴。有個別現象,如某市某區某雙語幼兒園,家長一旦提交入園申請表,就要繳納1660 元注冊費,而且無論入園與否,注冊費不得退還。這家幼兒園的收費明細表如下:日托費5500 元/月,如果住宿則為6300 元/月;餐費為400 元/月,住宿餐費另加100 元/月;班車費600 元;保險費80 元/年;鋼琴費3000 元/半年。這幾項費用粗略統計一下,平均每月費用達到7000 元左右。園方還提醒家長,上述費用還不包括各種興趣特長課的費用,如果孩子想學輪滑、跆拳道、形體舞蹈、創意美工等興趣課程,還要單交1000-2000 元。如此收費標準,對于部分家庭來說經濟壓力偏大。當然此類現象是個例,是從一個方面體現出優質高質量幼兒園的數量相對較少,因此,普惠性優質高質量幼兒園的需求日益增長。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入園難問題具體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公辦園優質資源短缺;二是民辦園大環境影響力不夠;三是農村學前教育發展還需努力;四是優質高質量幼兒園收費偏高。目前擴大幼兒園數量,尤其是高質量幼兒園數量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即是師資缺乏且師資隊伍穩定性差。沒有好的老師,幼兒園的數量和辦學質量都難以得到保證。據統計,從2000 年到2007 年間,全國幼兒園教師的總人數增加了172950 人,增長了15.1%。其中教育部門和集體辦園的教職工減少了224311 人,減少了32.3%;民辦園的教職工人數增加了524360 人,增長了2.76倍;其他部門辦的幼兒園教職工人數減少了127039 人,減少了49%。[5]從這些數據我們不難看出,幼兒園教師的數量整體上雖然是呈增長的趨勢,但是公辦園和民辦園教師增長明顯不均衡。另外,目前幼兒園教師未評定職稱人數較多,幼兒園教師沒有正式編制的較多,且編制類型混亂.這些均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幼兒園教師師資隊伍的穩定性。
無論是公辦園優質資源短缺,還是民辦園大環境影響力發揮不夠,或者是農村學前教育發展投入的還需努力,亦或是優質高質量幼兒園收費相對較高和師資缺乏且師資隊伍穩定性差,其根本的原因都在于學前教育大環境的影響力發揮不夠,當然這其中也有著歷史和文化以及大背景等種種原因存在。“入園難”這一社會問題最終還是要社會各個方面共同合作來解決,根本原因在于大環境的影響力的發揮方面,就只有大環境才能夠影響各方面資源,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的力量來解決這一難題。換句話說即是解決“入園難”問題大環境應該也能夠發揮更大作為。
從文件方面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城市公辦幼兒園工作條例》《全國幼兒教育事業“九五”發展目標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文件都明確規定,學前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它既為幼兒如小學做準備,也為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奠定基礎,發展學前教育事業關系到人口素質的提高和民族未來的興衰。表明,學前教育事業具有教育性、福利性和公益性。所以需要大環境的營造,并充分發揮其影響力來促進學前教育的整體發展。
從歷史上也可以看出,幼兒園的出現本身是為了解放母親投入到社會工作中去。也即是說學前教育本身就帶有福利性質。也即是社會大環境的需求導致其產生,因此,其發展也需要大環境的推動和影響。
大環境會影響到社會各個層表面的中環境系統發展以及家庭小環境系統的運作,尤其是公共福利性和教育性事業的管理都是大環境起主導作用。大環境能影響處于其中的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方向。學前教育作為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大環境在其中的影響力分量是毋庸置疑的。
明確大環境的影響力,重視大環境影響力的發揮。需要一些具體行為的落實。讓各方意識到大環境在改變,營造出學前教育優質高質量發展的氛圍,引起大眾對大環境影響力發揮的重視。從而才能發揮大環境的影響力。
積極發揮大環境的引導,增加社會各方的資源投入。既然大環境影響力的發揮可以帶動優質高質量資源往學前教育方面投入,就可以通過一些具體措施來積極實現。比如通過支持社會力量辦園;創新支持方式積極扶持民辦園特別是面向大眾、收費較低的普惠性幼兒園;認可尊重幼兒教師教師等方式,增加幼兒教師職業認同感和從業積極性,認可和支持民辦幼兒園提供普惠性服務;公辦民辦一視同仁,進一步強調民辦園與公辦園具有同等的地位等等,從而引導社會各方資源投入到辦幼兒園辦優質幼兒園中去,增加優質高質量幼兒園的數量,以解決需求。
完善大環境影響力體系建構,確保大環境影響力的發揮。不能忽視小環境和中環境與大環境體系之間的聯系,要重視各個環境之間的聯系及相互影響體系的建構,才可以確保大環境影響力的發揮。即是從小環境入手,構成中環境再構成大環境,環環相扣才能做得扎實,保證大環境影響力的發揮。
促進大環境中環境以及小環境之間的平衡,穩定大環境影響力的發揮。比如幼兒教師是個體小環境,而不同教師之間是中環境,優質教師隊伍與優質高質量幼兒園之間是大環境。這三者之間密切聯系,必須達到一種平衡,均衡協調發展。
除了增加以上提到的四方面以外還應該充分關注幼兒健康成長增加情感投入。教育是針對人的活動,從事教育事業與其他事業相比,更多強調奉獻與關愛,需要更多主觀方面的投入。對于從事學前教育更需要極大的熱情與愛心。讀陳鶴琴先生的書,從中感受最深刻的是他對孩子對學前教育事業的愛,正如先生在文集開始所談到的“這顆心才是最重要的”。其實如果真的對孩子有著無比的熱愛,考慮問題從愛孩子為了孩子的角度出發,很多問題解決起來就容易很多。如果愛孩子就會有更多的社會力量集資辦園給孩子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如果愛孩子會盡量考慮孩子是否上的起園,收費標準可能就會有所降低。而我們的大環境號召各界增加情感投入,可以從輿論宣傳方面,無論是社會宣傳還是文化宣傳都可以做一些意識的滲透,如充分發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美德,樹立正確的學前教育觀念,引導社會各方面對幼兒的關愛,充分關注幼兒的健康發展,做好情感的指向標。
總之,更快更好地解決“入園難”問題,充分發揮發揮大環境影響力是關鍵。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能有越來越多的孩子能夠享受優質幼兒園教育,孩子們入優質高質量幼兒園將不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