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有色金屬和核工業地質勘查局二總隊,貴州 六盤水 553000)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經濟模式開始發生顯著的改變,但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就成為了一個重大問題[1]。地質災害治理工作是一項關乎民生的重大工作,一方面,這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必須要做的事情,另一方面,地質災害的治理直接關系到災害危害區域居民的財產、生命安全。所以地質災害治理工作必須引起人們的重視[2]。
地質災害治理工作中,由于環境的復雜性、施工過程的復雜性,導致整個治理過程難以完全把控,常常會出現一些邊坡穩定問題,最終導致滑坡。一旦發生滑坡,就會給施工人員還有當地居民帶來巨大的風險。因此,深入研究地質災害治理過程中的邊坡穩定問題,找出影響邊坡穩定性的因素,在施工的時候注意這些因素的規避,從而降低滑坡、崩塌等事故的發生概率,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的[3]。
巖石結構的完整程度在一定程度決定了邊坡的穩定性。如果巖體內部結構破壞,那么就容易在破壞點出現應力集中的現象,然后在該點出現斷裂,然后裂口逐漸擴張,最終導致邊坡不穩定。在這個基礎上,一旦在該巖石上面附著有超過最大承受量的土壤,那么該巖石就會出現滑坡現象,也就是邊坡不穩定。因此對于坡體巖石結構的分析是地質災害治理中必不可少的步驟。
由于一般邊坡都是以巖石為骨架,表面附著有一定量的黏土,這些黏土主要是巖石在長時間的風化過程中形成,而這些黏土一般都富含水分,有些時候由于開發問題,可能導致黏土呈現酸性,這些黏土大大增加了巖石被侵蝕的速度,隨著侵蝕的加劇,巖石的結構被破壞,穩定性受到影響,因此造成邊坡不穩定[5]。因此一旦發現土壤的性質不適合于邊坡的穩定,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來解決隱患,比如可以采取清除這些土壤來降低巖石承載的重量,這樣就間接地提高了邊坡的穩定性。
自然地質活動往往也會對巖體結構造成嚴重的影響,這些地質活動包括地震、火山爆發、地殼移動等。在這種地質活動中,往往造成地表的巨大波動,而這種波動會導致巖石內部結構損壞,引起巖石內部結構斷裂,從而導致邊坡不穩,容易滑坡。
氣候的變化往往也會引發邊坡不穩的問題。例如暴雨、臺風、暴雪等天氣,在暴雨天氣中,由于大量雨水的積累和沖刷,坡體表面的土壤和巖石之間的親和力下降,因此容易被大雨刷下,形成泥石流,最終通過一系列的鏈式影響導致滑坡災害出現。
對自然環境改變最為迅速和復雜的行為還是人類活動。人類的很多施工行為都會在不經意之間導致巖石結構損壞,造成滑坡隱患。例如鐵路、隧道開發,在隧道開發過程中,對于山體內部巖石構造的損傷是致命的,道路修建過程中的施工震蕩,也容易導致坡體內部結構改變,印象邊坡的穩定。
在滑坡治理過程中,施工方和相關監督部門都應該遵循治理過程中的基本原則,也就是安全、科學、經濟、協調。安全也就是以人為本,在施工過程中要注意施工人員的安全,在施工結束之后要注意建筑的安全。科學也就是注意施工前要綜合分析,科學得出結論,施工過程中操作科學,不能胡亂施工。經濟就是在保證前面兩者的基礎上,做到成本最低。協調就是要注意施工方、政府、當地居民之間的協調,人與自然的協調。
滑坡治理不應該是單純的某方面的治理,需要各個方面的內容相結合,滑坡治理工程項目復雜,受到影響因素很多,因此在治理過程中,要綜合排水建設、綠化建設、防滑樁和攔洪壩等建設。
同時還要綜合考慮當地的人文環境、氣候環境等,因此對于滑坡治理必須綜合治理,預防和治理相結合。
滑坡治理原則中首要的就是安全,因為滑坡本身就是一種征兆并不明顯的自然災害,一旦發生,就很難及時反映,因此在治理過程中要注意安全。而且施工過程中,一旦出現施工失誤,也極容易造成滑坡,這樣對于施工人員來說具有極大的風險。同時治理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復雜的施工過程,必須要注意在施工過程中不能引發出新的地質問題。
在滑坡治理中,必須要注意操作的可行性,這要求施工方在施工之前需要制定詳細的施工方案,對于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作出說明,并且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施工方在方案設計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因地制宜,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
通過多方面的綜合考量,最終在保證可行性的基礎上,盡量控制成本。但是如果成本和安全性發生沖突時,以安全性為優先原則。
滑坡治理本質上還是為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在設計過程中,也應當注意將治理方案和當地的人文環境相結合,對于工程開發區域,應該設計得更加美觀,實現安全和美觀共存,實用性和觀賞性共存,最終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施工過程中不能夠死板地按照最開始設計的方案進行施工,因為隨著施工過程的進行,由于人為因素的影響,當地的地質環境和結構其實是在隨時改變的,因此刻板地按照最初方案施工,就很容易造成一些意料之外的變化,最終結果不可控。
因此在施工過程中,施工方應當隨時監控施工過程,監控當地地質環境的變換,例如,是否在施工過程中,造成了坡體出現了新的結構缺陷,造成了新的不穩定現象。根據實時信息的反饋,來調整和優化自己的施工方案,做到與時俱進,這樣才能在整個施工過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施工單位在施工過程中,一定要按照嚴格的國家標準進行施工,在施工之前,先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地質探測,獲得地質分析報告和施工可行性報告。在進行穩定性分析的時候,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對風險等級做出評估,同時給出一定的預防方案,比如在何處設置防護設施,例如攔截壩之類的工程。施工方也要綜合考慮可能出現的問題,制定針對性的措施,來應對可能出現的滑坡問題。這樣一方面可以做到預防滑坡災害的發生,另一方面,一旦遇到緊急情況,施工方可以迅速做出反應,控制事故范圍,降低損失。
對于滑坡問題來說,控制好排水是十分重要的,根據科學研究表面,一旦坡體受到雨水侵蝕,滑坡的風險就會急劇增加,主要原因就是雨水沖刷土壤,造成大量土壤流失堆積,就可能造成部分巖石斷裂,最終形成泥石流。因此施工方一定要做好坡體的排水設施,在施工圖紙上必須規劃好排水設施,設置泄洪道、攔洪壩,在坡面上布設防護網等。具體排水設置的建設標準應當根據當地往年的降水情況綜合考慮,一定要能夠做到避免坡體上有積水的存在。
同時也要注意坡體內部的排水,可以在坡體內部布設一些管道,用于坡體內部積水的排出,還可以建設渠道,增加坡體內部排水方式。如果坡體本身有排水渠道,應當對這些渠道進行科學設計,對于不合理的渠道走向,應該人工糾正,不安全的渠道,應該人工修整。
坡體滑坡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巖石結合不緊密,因此一旦出現滑坡,就會造成連鎖反應,因此在施工過程中,針對一些本身就不穩定的巖石,應該予以清除,這樣可以減少坡體承受的負重,這樣坡體上方巖石承受的重力沒有超過最大靜摩擦力和巖石基體之間的作用力,整個坡體就會更穩定、更安全。
科學設置防滑樁。對于部分較為嚴重的區域,我們可以直接人工清除,來解決滑坡風險,但是部分區域可能風險較低,所以不需要直接清除,因此可以通過設置防滑樁的手段來預防滑坡。通過將防滑樁釘入不穩定巖石下方,通過防滑樁來控制穩定風險的巖石。
科學布設植被。制備對于穩固土壤和巖石作用很大,制備的根系在土壤中縱橫較粗,給土壤強度帶來的極大的提升,另一方面制備可以控制坡體土壤的水分,從而達到控制滑坡風險的作用。
總而言之,本文總結了地質災害治理中邊坡穩定問題的影響因素,并且歸納了滑坡治理過程中應該遵循的幾點原則,最后闡述了三點滑坡治理的方法,以便可以利用這些信息,來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治理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