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鋒
(山東省利津縣委黨校,山東利津 257400)
(1)農業產業得到較快發展。充分挖掘利津農業傳統優勢,著力發展精致農業、設施農業、高效農業和特色種植,加快培植終端型、循環型、智慧型、體驗型農業發展新業態。目前,累計培植農業龍頭企業8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678家,全縣種植業認定無公害農產品86個、綠色產品20個,認證面積1.13萬hm2,漁業無公害產品5個,認證面積5500hm2。注冊農產品商標100余件,打造了“一大早”國家馳名商標。畜禽養殖方面,全面推進畜禽養殖“三區”劃定,高標準規劃建設標準化養殖示范場30個。水產養殖方面,依托雙瀛水產、豐澤生物科技等漁業龍頭企業,建設名優水產品養殖基地3333.33hm2。立足融合發展,建成了綦家夾河生態觀光采摘園等25處休閑觀光農業園區,體驗式鄉村旅游取得新突破。
(2)美麗鄉村建設加快推進。以改善農村宜居環境為重點,實施了10項美麗鄉村建設重點工程,全面推進中心村建設、自然村環境整治,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統籌整合“四好農村路”、天然氣村村通、旱廁改造、村莊綠化等工程項目,優先向片區和創建村布局,集中力量重點打造。
(3)農村文化建設成果顯著。實施“鄉村記憶”工程,高標準規劃建設了堐西村“離家的腳步”移民文化、前關村“復興追夢的征程”遺址文化、割草窩村“傳承老手藝”非遺項目等23處主題展館,盤活閑置文化設施資源、保護傳承非遺項目,實現了對“鄉愁鄉情”的承載延續和對鄉土文化的旅游開發,在農民家門口建“博物館”的做法在全省推廣。
(4)脫貧攻堅取得明顯成效。2015~2019年度,利津縣累計財政投資4820余萬元,在7個鄉鎮街道、39個扶貧工作重點村,實施了113個產業扶貧項目。整合涉農資金6800余萬元,集中實施扶貧連片開發項目4個,帶動周邊362戶、564名貧困人口實現增收。統籌民政、衛計、教育等部門的18項政策資源,建立“六保障”救助政策,強化政府兜底,形成了“兩建一推六保障”扶貧開發長效機制。
(1)找準目標定好位,努力打造沿黃鄉村振興示范區。一是把握縣域優勢,瞄準“黃河外灘”、內外融合發展,做強做優蔬菜、畜牧兩大主導產業,深挖黃河文化資源,助推“新六產”快速發展。二是堅持問題導向,緊盯思想認識站位不高、產業基礎相對薄弱、人才支撐不夠堅實等突出問題,鼓勵支持解放思想、敢闖敢試,招引企業、招引人才。三是明確發展定位,把握機遇立足創新,建設“三生三美”利津鄉村,努力打造沿黃鄉村振興示范區。
(2)扎實開局起好步,為鄉村振興實施打好堅實基礎。一是堅持規劃先行。突出規劃的引領性和可操作性,通過具體項目的實施推動發展。二是堅持村莊分類推進。弄清楚村莊的基本情況,有什么問題,有那些優勢,一個村一個村地研究,一項一項地落實到位。三是努力爭取政策。立足實際,對準上級政策,篩選項目,積極對接,最大限度地爭取政策、項目、資金。
(3)依托優勢走好路,努力實現鄉村發展新突破。一是以沿黃鄉村振興經濟帶為重點,推動鄉村振興開局有突破。加快灘區防洪、水利、道路、電力等基礎設施配套,鼓勵引導經營主體入園參與建設、協同發展。二是加快推進三產融合,推動鄉村產業發展有突破。重點推動加工業和休閑旅游融合,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小農戶、小作坊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三是以校地合作為載體,推動縣域發展智力支撐有突破。四是以黃河文化為素材,推動鄉土文化傳承有突破。立足利津,放眼黃河流域,研究好黃河文化,努力打造黃河文化研究的集成地。
(1)聚力打造沿黃鄉村振興發展帶。立足沿黃特色優勢,著力推進農業的園區化、標準化、品牌化、智慧化、融合化,提高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打造集生態修復、特色農業、休閑觀光、文化旅游為一體的沿黃鄉村振興樣板工程。在產業發展上,重點發展高效農業、精致農業、特色種養、休閑采摘等產業,著力發展全域旅游,高標準打造智聯農創、鹽窩黃河口灘羊等10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推進東津渡教育康養度假區、金河灘省級田園綜合體、七龍河田園綜合體等休閑農業項目建設。在發展路徑上,以園區建設推動農業“新六產”提檔升級,按照“分級創建、梯次推進”的工作思路,抓好陳莊鎮臨河、汀羅鎮鐵門關等7處示范片區建設,推動各類要素資源向片區集聚,重點培育“一品益津”“一大早”等市場競爭力強的農產品品牌,推進農業接“二”連“三”,深化與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2)著力建設美麗家園。從生態建設入手,統籌推進農村生產體系、生活體系、生態體系建設,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在生產上堅持以綠色節約為導向,推動農業向高效生態方向轉變,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土地治理項目,推進水肥一體化應用。在鄉村建設方面,全面實施“七改”工程,穩步有序推進土地整治、合村并居,推進城鄉基礎設施提檔升級、互聯互通,不斷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在生態美化方面,堅持增綠修復并行,在植樹造綠的基礎上抓好面源污染整治和水氣土污染整治,推動農村環境質量持續好轉。
(3)著力探索實施有效的治理模式。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探索推行村支部書記職業化管理機制和黨員網格化管理制度,加強村兩委成員培訓,嚴格落實“主題黨日+”制度,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村工作隊伍。深化村民自治實踐。擴大黨務、村務、財務公開,推進“一村一法律顧問”,增強村民法治觀念,開展好文明家庭、“好媳婦、好婆婆”等創建活動,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加強鄉風民風建設,引導村民自覺抵制婚喪嫁娶陳規陋習,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文明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