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溢鋮
(南縣農業農村局,湖南 益陽 413200)
我國農業正處于發展建設階段,也是農業改革的關鍵性使其。高標準農田建設符合我國農業發展需求,現已成為農村發展的戰略基礎,其能夠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并在此基礎上加快農業發展進程。本文結合湖南省實際情況,應用多種手段對湖南省“十二五”期間實施的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成效進行評估,以此為湖南省后續農業建設提供參考。
湖南地處南陵山脈向江漢平原和云貴高原向江南丘陵的過渡地帶,位于長江中游,省境大部分地區在洞庭湖以南,故稱之為湖南。湖南省整體地貌呈馬蹄形狀,并從東南西三個方向偏北斜開。湖南夏秋少雨,整體為亞熱帶季風氣候,下轄地區共計13個地級市及1個自治州,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會有所差異,但整體有著充足的光照與豐富的熱量,這樣的氣候條件促進了農作物生長。同時,湖南省的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mm左右,6月上旬到7月下旬大部分地區的雨量都會顯著減少,這樣的氣候條件及降水量極其適合農作物的生長,但由于雨水蒸發量大,容易在7月~9月出現干旱的現象[1]。
湖南省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主產地之一,據統計2011年~2018年度南縣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面積3.46萬hm2,重疊面積0.88萬hm2,實際建成總面積2.58萬hm2,耕地面積約占全省面積的20.1%,人均耕地面積為0.052hm2,全年糧食產量為3082.64萬t,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023元。
為了科學分析評價湖南省”十二五”高標準農田建設,首先應分析農田建設對湖南省經濟及湖南省發展及生態環境保護的影響,如2018年南縣旱改水項目 (七個標段),共涉及陳家渡村、曹家鋪村、向陽村、東勝村、官正垸村、太平橋村、咸嘉垸村、利群村、烈士橋村、西口村、上洲村、六百弓村、蔡家鋪村、德和垸村、銀珠潭村、高家洲村、南間堤村、西洲村、西福村、肖家灣村、城南村、城西村、祥和村、汀浹洲村、汀合洲村,在項目開展中準確了解具體的建設情況,提高了整治工作的宣傳力度,并提出創新經驗與做法,以此作為南縣農村經濟效益提高的支撐點,切實增強農村的服務能力及保障能力。
本文結合2018年高標準農田建設綜合改革試點縣項目的實際情況,設定了評估指標體系,使整體評價更加符合實際需求。設定2個一級指標,其中包含綜合成效及建設任務,并評價整體完成度。
評估所選數據來源于《湖南省農村統計年鑒》及有關部分的統計數據,并參考了農村土地整治監管系統中包含的相關數據。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主要以問卷調查法及文獻調查法為主,其中問卷調查涉及浪拔湖鎮東美垸村、紅堰湖村,南洲鎮南山村、荷花村、育才村、長勝村、班嘴村,中魚口鎮中富村茅草街鎮靈官洲村、大同村、新城村,三仙湖鎮中堤村、太平村、咸嘉垸村,明山頭鎮耕余堂村,麻河口鎮官正垸村,共累積發放調查問卷2967份,回收有效分卷為2965份,有效問卷度為98%,本次評估高標準農田建設占湖南省總數的25%[2]。
2018年高標準農田建設綜合改革試點縣項目擴大了有效耕地面積,共新增有效耕地面積659.42hm2,高標準農田耕地面積為614.03hm2,使農村的田塊更加規整,并在建設中完善道路系統及農田排水系統,使農田耕種效果進一步提高[3]。同時,在“十二五”建設期間提升了耕地的質量等別,并大幅改善農田配套基礎設施,使湖南省的糧食產能不斷提高,本次建設占全省糧食總產能的 5.14%,總計新增糧食產能為130.71萬,通過綜合成效分析不難發現,“十二五”高標準農田建設對湖南省農業經濟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且可以為湖南省農業可持續發展起到保障作用。
同時,該項目在“十二五”期間為加強農業建設,首先增強了農田防洪、防護能力,全面提升了農田防護工程建設的質量,本次農田防洪、防護建設共計累計新增農田防洪面積為219428.46hm2。同時,在此過程中發展了防護建設,共計農田防護建設面積為346172.35hm2,使地區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提高。其次,湖南省農業建設在“十二五”期間加強了環境治理力度,共計治理釘螺分布面12460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為184625.66 hm2,治理排放污染耕地面積為42.46hm2,以此提高了湖南省的農業經濟,促進了南縣的可持續發展。
在當前時代中,農業建設應進行創新發展,以此與當前時代接軌,大力發展“十二五”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多產業結合共同發展。同時,應提高農業科學知識的應用,并健全農業管理體系,以此促進湖南省農業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