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艷,李曉東
(1.千陽縣農業產業化服務中心,陜西 寶雞 721100; 2.千陽縣農村經濟管理站,陜西 寶雞 721100)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科學把握農村經濟發展規律,與時俱進做好“三農”工作做出的重大決策,也是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戰略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大創新思維。
近年來,千陽縣按照中央、省、市關于“三農”工作的統一決策部署,在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建設的同時,堅持以發展現代農業為目標,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積極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切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升農業科技服務水平,不斷加大新農村建設力度,全縣農業產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一是農業規模化經營程度不高。我縣耕地面積共有35萬畝,大量的農業土地資源仍由農戶分散經營,規模小、利用率低。只有將分散農戶集中起來發展集約化、規范化、產業化的現代農業才是扭轉農業弱質低效的根本出路。市場經濟的核心就是“利益”,沒有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市場、企業與農戶就難以形成利益共同體,他們之間就會出現松散關系:當市場價格高于雙方預約價格時,農戶就會想方設法把產品銷售給市場,企業收不到加工原材料;當市場價格低于雙方預約價格時,企業會找很多借口違約、毀約,不遺余力的從市場收購,農戶利益沒有保障,加之,企業規模小,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不足,農戶沒有信心也沒有意愿和企業合作,參與農業產業化程度難,訂單農業發展受阻,也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二是農業產業化水平有待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資金實力、標準化生產和市場營銷等方面還處在初級弱勢階段,與市場聯結的橋梁紐帶作用沒有真正發揮,功能發揮不充分,合作社整體規模較小,帶動力和競爭力不足。截止2019年底,全縣已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414個,但合作社整體規模較小,帶動力和競爭力不足。加之合作社組織化程度不高,在帶動群眾發展產業增收致富方面效果不明顯,群眾受益率不高。
三是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現代農業是以高科技為基礎,與城市發展緊密融合,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于一體的現代新型農業,尤其需要一套完善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近年來,雖然我縣按照省、市的部署,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取得了一些進展。雖然也下派了一些優秀農技人員到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市級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果菜專業村等開展服務活動,但總體來說農業科技服務投入不足,農業服務中心人員還存在一些綜合素質不高、知識老化、技術能力低等問題,加之科技推廣體系不健全,因此與發達地區相比總體上科技普及水平不高。
深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圍繞蘋果、奶畜、蔬菜等促進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繼續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基地擴張,形成規模,打造規模經濟優勢。加大生產投入,大力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創優質名牌產品,做到以優取勝,占領和拓展市場。持續做大蘋果產業。加強品牌建設,打響“千陽紅蘋果、中國好蘋果”,加速蘋果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推進設施蔬菜、奶畜等優勢農產品板塊基地建設,逐步形成區域化、規模化的特色產業,夯實農民增收的產業基礎,促進產業提檔升級。
一是用工業化的理念發展農業。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資現代農產品加工業,培植壯大區內帶動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龍頭企業,建設規模化農業基地,發展工廠農業、科技農業,通過工廠化運作,提高農業發展水平。二是規范培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分別按照省、市級標準,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規范,培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提升合作社在生產組織、技術推廣、品牌創建、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功能,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民適應市場和駕馭市場能力,促進農民增收。
繼續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進一步完善農業公益性服務的新機制,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提高農戶素質。圍繞產業發展規劃制定好的培訓規劃,通過培訓提高農戶的整體素質,增強其自我發展能力,使其能自覺地運用科技致富。創新培訓方式,不斷加強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和網絡建設,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技術保障。聘請省市級農業專家擔任我縣設施農業發展顧問,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長期聯系,實現農民專家“面對面”科技咨詢,接受指導服務,借助外力提高設施農業發展的科技含量。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業科技創新、農業技術推廣、農民教育培訓“三大體系”,實施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三新工程”,加快設施農業建設,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