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丹
(陜西省鎮安縣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陜西 鎮安 711500)
在農業發展歷程中,必然要經歷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變。轉變的內容主要包括產業結構的遷移,產業組織的變化以及農民生產技術和思想觀念的更新。培育職業農民是一項持久工作,在此過程中要立足當下——以市場調節為基礎,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進行工作。同時也要放眼未來——制定科學計劃和相應保障制度,確保農民教育培訓工作能夠妥善落實。
首先,關于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政策的完整性與針對性還存在一定異議。育農政策的實施仍舊存在著一定阻礙,政策的約束力不夠以及缺少配套的協調措施。這導致教育培訓工作難以滿足農民的發展需求,農村現代化建設進展始終停滯不前。其次,有關新型職業農民的法律條款還未進行完善,導致工作過程中各部門對職能的認識模糊不清,阻礙了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最后,并未給予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足量的經費,致使其雖已然在多地開展,卻由于微薄的經費難以支撐大量的培訓工作。
傳統農民的轉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當前的農民教育培訓時間普遍較短,屬短期教育,難以滿足農民生產生活中所需。且由于培育機制的不完善,培育隊伍也并非專業人士,整體教學水平缺乏保障。最后是由于缺乏培育機智的約束,導致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計劃質量良莠不齊,難以形成有效地協同整合。在此情況下,農民教育培訓的開展效果不夠顯著,培訓的收益也并不高。
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主要通過各涉農院校和涉農組織機構進行,但各培訓機構之間存在一定差距,且布局結構亟待進一步調整。涉農院校主要承擔短期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但大多學校在專業的設置上不能夠同當地的市級產業進行有機融合,導致實用性人才的輸出量少之又少。涉農組織機構則主要立足于農民的實際農耕技能,對較為專業的實施技巧進行培訓。但涉農組織機構缺乏相關理論知識、生態環境方面的培訓,同樣不能夠促進農民的職業化。
職業農民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核心力量,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不竭動力來源。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加強農業職業技能培訓,不僅事關農民的生產和收入,更關系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因此,在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領域,應從職業認定、教育培養、定向扶持等方面做好頂層設計。在此基礎上,對以往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成功經驗進行總結,并結合當地的特點進行規劃,理清工作思路,為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還應加大對農業轉型的宣傳,使農民對自身職業產生認同感。要激發農民的學習意愿,幫助其樹立大局觀,更好地投身到職業培訓的潮流當中。
農民的職業化轉型是通過長期持續的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開展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需要通過建立教育培訓機制,確定教育培訓機構和構建教育培訓體系,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工作與農業生活進行完善的融合。同時要建立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確保農民能夠受到長期教育。其次應對進行培育工作的教師團隊進行更為嚴格的篩選,建立由專業農學院專家、教師組成的專業性教育隊伍。在區域范圍內設置專門的培訓基地,對當地的農業發展情況進行較為完善的調查走訪,確保培訓的理論知識和實操內容能夠符合當地農業的發展。最后可以加強農民教育培訓機制與培訓項目之間的管理力度,為參加培訓的農民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內容,保障農民培訓收益的最大化。
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的主要內容是教育,完善職業農民教育培訓結構則是增強農民職業性的重要手段。對于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應加大對專項培訓資金的投入,均衡資源配置。在資金的使用上,要進行嚴格的管理、監督、與檢查對于偏遠貧困地區的農民教育培訓工作要加大開展力度。設置優先區域,對涉農教育資源進行優先配置,對于較為落后的地區要進行重點扶持,最大限度地利用當地農業資源推進當地的發展。
其次要優化農民教育機構專業設置,為當地開設地方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涉農教育機構是進行教育培訓的主要學習陣地,對于農業人才的教育起到關鍵性作用。涉農教育機構應根據當下社會農業科技發展的趨勢、國家對于農業建設的要求以及當地一貫的農業建設特色進行專業設置。同時還應根據各地農業發展規劃的不同建設鞥能夠凸顯地方農業產業特色的專業,并加強與其他地區的交流融合,做到以點帶面,優勢互補。
在國家不斷大力推行農業現代化的當下,農民的職業化轉型是歷史必然。培育職業農民是農村的進步、農業的發展。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重要時期,要認識到農民職業化的重要性。通過多行業、多部門的合作,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建設機構,建立和完善農民教育培訓結構,切實提升職業農民教育培訓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