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忠
(福建省安溪縣魁斗鎮農業服務中心,福建 安溪 362401)
三大糧食產物分別是水稻、小麥、玉米,在這其中,水稻是單產量最高的經濟作物。水稻作為人民群眾主要的經濟口糧,一日三餐都少不了。隨著人口不斷增多,為了滿足市場需求,近年來,水稻種植面積和水稻產量明顯呈增加的趨勢。這說明在經濟發展的今天,許多農民開始學會利用先進的水稻栽培技術提高水稻產量,解決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滿足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供需平衡問題。
在大部分水稻種植地區,人民群眾依然選擇最為原始的傳統方式進行水稻栽培,缺乏相對完善的機械化工具。雖然在水稻種植過程中,部分工具也會借助農業機械化技術,但整體運用技術不夠嫻熟,機械實踐和人工實踐結合不夠嚴密,導致水稻種植糧食產量相對降低,水稻種植效果也相對較差的問題。
尤其是在種水稻旺盛季節,機械化水平不足,也會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資源浪費現象。
由于水稻種植跨區域密度大,種植的制度也多種多樣,所以比較容易遭受自然天氣因素的影響,比如連續降雨天氣、高溫天氣等等,對水稻的育苗產生非常不良的影響。
如果在水稻開花時期,碰上連續高溫天氣,容易造成水稻提前成熟,同時水稻的產量也會大幅度的降低;如果受到低溫天氣的影響,就會推遲水稻的生育期,結實率也會下降;如果碰到連續的梅雨時節,對水稻容易造成洪澇災害,不僅影響開花結實,甚至直接摧毀水稻的育苗,對水稻的經濟產量極其不利。目前大部分地區的水稻種植防災害能力相對較弱,防御措施也偏少,進而影響水稻種植的產量。
除了受到自然災害的威脅,水稻也會遭受病蟲害的侵擾。病蟲害問題一直是困擾農戶們最為重要的一個問題。一般農戶對病蟲害的防治也只是簡單的噴灑農藥,這樣嚴重影響了水稻的生產質量,反而讓人們對水稻的食用產生一種顧慮。如果不噴灑農藥,稻曲蟲、黏蟲就會破壞水稻的生長,降低水稻的品質。進一步損失農戶的水稻田,減少農戶的經濟收益。
對于水稻整個種植過程來說,要想提高水稻的經濟效益,完善的核心技術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不僅要充分學會正確使用水稻種植的核心技術手段,還要因地制宜的對水稻種植方案進行修改和調整。但是根據目前的水稻種植實際情況,許多地區仍然缺少先進的技術理念支撐,傳統的技術手段已經逐漸跟不上市場經發展的步伐,必須要立足現代先進的核心種植技術和栽培技術,不斷創新和改進,才能獲得水稻的高產。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使用農業機械化設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節約人力、物力資源,提高水稻糧食產量。使用機械化設備可以將人工勞動力從水稻栽培種植中解救出來,機械設備的使用可以提高工作的勞動效率。
要想確保水稻能夠在市場競爭中提高產量、擴大經濟效益,首先就要在水稻栽培種植過程中使用農機機械化設備,為水稻的建設打好基礎,改良水稻的種田環境,建設規模較大的、節省成本的水稻田,采用機械化作業耕種,育苗插秧,實現種植的一體化。同時也可以將國外先進的機械技術引過來,根據實際情況加以改造利用,提高水稻種植的效益。
由于水稻種植在不同區域容易受到不同的自然天氣因素的影響,因此培育新類型的水稻品種,推廣一些防護方法,進而保證農戶的水稻收益。建立水稻防護的監管體系,搭建水稻災害防控的平臺,讓更多的農戶可以在平臺上面進行交流心得方法,相互促進,相互學習。
相關技術人員也可根據高低溫天氣、大風降雨等天氣因素,研究水稻預警技術和抗災害技術,培育抗災的水稻品種,增加水稻種植的效益。
由于水稻病蟲害嚴重影響水稻的健康生長,若是沒有有效的治理方法,就會危害到水稻的產量。對于水稻的病蟲害問題應當以預防為主,并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其進行防治,同時也要向有關部門進行學習如何噴灑農藥,既有效防治病蟲害而又不會傷害水稻的產量。
要想提高水稻種植效益,必須加速提高水稻栽培的核心技術指導,不斷將國外一些先進技術和優秀人才引進,加強學習相關的水稻栽培技術。相關部門科負責開展水稻栽培技術的調研會,僅供廣大水稻栽培農戶共同探討水稻栽培的核心技術,促進水稻種植朝著優質化的方向發展。
利用現代化技術水平對水稻進行科學化管理,借助互聯網平臺為水稻高產發展提供支持,利用傳感器技術對水稻進行有效監測,確保水稻能夠健康生長發育。
綜上所述,水稻栽培技術最重要的就是選苗和育種,這兩種決定了水稻經濟產量的關鍵。正所謂“民以食為天”,在水稻栽培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要優化水稻栽培技術,利用現代化農業技術工具栽培水稻,進一步提高水稻種植的經濟效益,保障農民群眾的經濟來源增加,從而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