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素芳
(渠縣農業技術推廣站,四川 渠縣 635200)
為落省2013年產油大縣方案,我縣以油菜萬畝高產高效創建為抓手,以項目區田間工程建設為基礎,以科技為載體,針對我縣油菜種植油料種植效益低、農業基礎設施弱、農民整體素質低、精深加工水平低等不利因素,積極開展其試驗示范及配套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依靠科技,主攻單產,提高總產,提升品質,保障供給,完成了任務要求。現將開展的試驗示范及配套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總結如下:
菜油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充分利用冬閑的土地和溫光資源種一季作物,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開展的一項技術研究。
1)光熱資源足;
2)市場空間大;
3)種植增產潛力大。
為了全面探索油菜配套高產栽培技術,我們在全縣萬畝示范片內在2013~2017年分別望溪鄉、報恩鄉、李馥鄉、新市等地,采用隨機區組排列,連續四年進行了品比試驗,于2014年至2017年連續三年進行了種植模式試驗,于2016年進行了施肥水平試驗,2014~2017年連續三年進行了化學除草試驗。
據2013年~2017年品比試驗與大田示范調查情況綜合分析:川油36表現性狀最佳,產量高,平均產可高達173.4kg/667m2,比德油6號(對照)增產37.2kg/667m2,增產27.3%。科樂油1號比對照增29kg/667m2,增產21.3%;綿新油88比對照增24.3kg/667m2,增產17.8%;川油36產量高,出油率高,抗性強,千粒重高,其它經濟性狀均衡,科樂油1號、綿新油88、亞華油10號產量等性狀也較好。
油菜是需肥量較大的作物,此外,我縣多為甘藍型油菜,對硼素敏感。施肥應以有機肥料作底肥,可滿足油菜對氧分的需求,堅持施足底肥,早施苗肥,重視蕾苔肥,試驗中我們把施硼與不施對比,產量明顯不同,還把施用量不同配方進行了探索。
從試驗看,建議在生產中,特別是直播油菜,播栽前3~5d天選用殺草力強的20%克無蹤進行化學除草。栽后根據草情等選用選擇性除草劑除草,效果更好。
從對比試驗看,育苗移栽產量最高,產165.9kg/667m2,其次是人工直播,但三者產量差距不大,在當今勞力緊缺的情況下,機械直播節約勞力,顯現其具大生產潛力。
油菜是我縣第一大油料作物,抓好全縣油菜生產意義重大,結合我縣實際,現擬定了全縣油菜高產高效技術結論,主要措施為:
(1)選用良種。主要推廣 “雙低”油菜品種為主,。
(2)適時播種。油菜育苗播期宜安排在9月中下旬為宜。
(3)適時移栽
(4)規范開廂。稻田按6尺劃線開廂,廂寬5尺,溝寬1尺。
(1)適時移栽。苗齡25~30d,株高5寸,單株綠葉5片,根粗5mm,打坑或撬窩帶土帶藥帶肥移栽。
(2)合理密植。①田按(15+10)×8寸,植6000~ 7500株/667m2;②地預留行按1.5尺行距、8寸窩距,栽2個單行,植2500株/667m2以上。大力提倡栽好三邊一堆油菜。
(3)科學管理
(4)查苗補缺。定植后7d左右查苗補缺,保證苗齊、苗全、苗勻、苗壯。
(5)科學施肥。重施底肥。多施灰渣肥,碳銨32kg,過鈣35kg或三元復合肥15kg,硼肥1kg,栽后10d,用水糞 30擔/667m2兌碳銨10kg/667m2提苗重施開盤肥。11月中下旬,用水糞40擔/667m2兌尿素8kg/667m2窩施。
渠縣是一個農業產油大縣,因地制宜地選擇油菜配套高產栽培技術研究應用勢在必行,推廣運用此項技術是增加油菜產量,改善市場供求關系,增加農民收入的切實可行的技術措施,三年的研究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2014年種植25萬畝,2015年種植25.3萬畝,2016年種植25.8萬畝,2017年種植26.1萬畝,四年累計推廣102.2萬畝。油菜配套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也推動了油菜加工業發展,全縣除大型植物油廠外,油料小型加工作坊新增100余家。
2014年總產3.775萬t、2015年3.8203萬t、2016年3.92萬t、2017年4.1萬t。
2015年5月4日,市縣專家對我縣2014年產油大縣項目進行了實地測產驗收。驗收結果:百畝核心攻關田平均產213.44kg/667m2,千畝展示平均產205.9kg/667m2,萬畝油菜高產創建示范片平均產180.8kg/667m2,分別比面積增62.02kg/667m2、54.48kg/667m2、29.38kg/667m2,其中新品種對比實驗中,川油36、亞華油10號等4個品種產在200kg/667m2以上,表現較好。通過示范帶動全縣種植油菜1.67萬hm2、總產達3.775萬t、增產3150t、增產9.1%,增加收入182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