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俊
(重慶市彭水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重慶市 409600)
生豬養殖的過程中,疾病治療與預防主要是以藥物防治為主要手段,然而因為部分基層地區的養殖人員,養殖觀念落后,基層設施不健全,并且正確的了解藥物的科學使用等各個方面的因素,導致現階段我國豬病治療存在一定的誤區,直接影響到疾病的良好治療效果,嚴重的還會導致疾病的進一步擴散傳播,影響到生豬養殖業的良性發展。
相比于給藥治療疾病,打針注射的方式不僅見效快且利潤更高,因此,大部分的獸醫工作人員以及養殖人員都普遍選擇打針注射的方式來治療各類生豬疾病,如果生豬感染疾病便會使用打針治療,完全不考慮疾病情況與生豬機體狀況。在打針注射之后并未重視生豬的護理工作,認為護理工作可有可無。事實上,在生豬感染疾病后,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護理能夠確保治療的效果,為病豬提供優質且營養全面的飼料,干凈的飲用水,確保病豬生長環境條件的良好是非常重要的。冬季時生豬出現腹瀉的時候,如果只是簡單的打針治療,并未適當的調整與控制豬舍內部濕度與溫度,便會直接影響到病豬機體功能的恢復。
基層的獸醫工作人員在利用打針的方式進行疾病治療的時候,部分獸醫人員并未做好生豬注射部位的徹底消毒工作,認為消毒工作可以忽略,甚至是在完成注射后才開始消毒,同時,在治療的過程中,獸醫人員并未進行治療用具與自身的徹底消毒,并且穿戴隔離服就進入養殖場所中,認為生豬原本無需消毒,因此存在交叉感染的風險,進一步的加重了生豬的病情[1]。
青霉素的在生豬疾病治療方面具備明顯的優勢,不僅具備較廣的抗菌譜,同時副作用相比于其他藥物較小,具備較強的抗菌能力,因此大部分養殖人員與獸醫人員都認為青霉素可以達到“包治百病”的效果,因此,無論生豬患上了哪種疾病,都會利用青霉素藥物進行疾病的治療,不僅會導致藥物浪費,同時還影響到治療效果,錯失最佳的治療時機使得生豬病情加重。
為了確保生豬疾病治療的效果以及降低養殖場內疾病發生幾率,養殖人員應當建立健全科學完善的養殖體系,全面的貫徹“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疾病防控原則。日常的養殖管理當中,應當做好養殖格力與消毒工作,定期的針對圈舍以及生活場所等進行徹底的消毒工作,保證養殖場內部與豬舍內部衛生條件能夠滿足相關的標準要求,同時還應當在夏季與冬季嚴格的控制圈舍內部的溫度以及濕度。養殖人員必須定期的清理生豬的排泄物并且進行無害化處理,最大程度上的降低生豬的患病疾病。一旦發現生豬感染疾病,并應當立即將其隔離并且上報到有關部門,結合病情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手段,最后生豬的后期護理,提升生豬疾病治療的效果。
授意工作人員在治療生豬疾病的過程中,應當重視以及做好消毒工作,正確的認識到消毒工作的重要性,保證一只豬用一個針頭,從而確保生豬不會出現交叉感染的問題。在對生豬進行免疫疫苗的接種工作時,應當在消毒部位酒精全部揮發后注射疫苗,以此來避免酒精對于疫苗產生的殺傷現象。藥物注射的時候,首先獸醫人員應當根據相關要求來使用70%酒精消毒。在治療前,獸醫人員必須做好自身的消毒,穿戴完整的隔離服進入到養殖場所中,避免出現交叉感染問題。此外,養殖人員還應當建立完善的隔離措施,針對養殖場進出的車輛與人員應當嚴格登記并且消毒,嚴禁無關人員進入到養殖場中。
畜牧養殖業的相關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的組織開展專業的培訓工作,確保基層養殖人員能夠正確的了解與掌握疾病防控的重要性,及時了解先進的治療手段與藥物。養殖場內部還應當建立健全疾病防控基礎設施,定期針對飼養工具以及食槽等進行徹底的消毒。堅持“自繁自養”,當需要引進豬只的時候,首先應當隔離飼養,當確保引進豬只沒有任何問題的時候,才能夠混群飼養。相關部門還應當增強相關技術人員與獸醫人員的專業培訓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獸醫診療的設施,針對區域內的流行病應當展開系統化的研究檢測工作。還應當實時的監測豬群抗體,判斷避疫評價的效果。針對豬瘟與豬圓環病毒等各類高危疾病應當科學的進行避疫接種,確保疾病不會大規模的蔓延。
綜上所述,為了確保生豬疾病治療能夠全面擺脫治療誤區,養殖人員必須認識到目前疾病治療存在哪些誤區問題,并且深入的研究區域帶來的影響,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解決,建立健全科學的養殖機制,做好消毒隔離工作,政府部門應當落實宣傳教育工作,增強人員思想認知,確保疾病治療的效果,促進生豬養殖業的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