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春南
先天性耳前瘺管(congenital preauricular fistula)為第一、二鰓弓的耳郭原基在發育過程中融合不全的遺跡,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1],發生率約為10%[2]。發生感染時,瘺管周圍皮膚出現紅腫、疼痛等炎癥表現,有時需要切開引流。嚴重者可發生局部充血,皮膚自行破潰。此類創面易反復感染,遷延不愈,形成溢膿小孔。若瘺管較長,伸展較遠,則可能引發深部感染,導致遠離瘺管處發生膿腫。多數病人因發生感染就醫,對于手術時機目前還存在爭議,有的學者認為感染期手術易造成術后切口愈合不良[3],也有研究表明“感染期”手術與完全控制感染后再手術療效并無顯著差異,但術后切口易出現感染,局部易形成瘢痕組織[4]。目前較常處理的方式是急性期以抗感染為主,待炎癥完全控制以后,擇期行手術根治[5]。由于傷口專科門診的陸續開展,越來越多的此類病人被轉介給專科護士進行急性期的處理。掌握此類創面的特點及護理方案是十分必要的。造口傷口護理中心治療1例耳前瘺管感染破潰的病人,結合患兒的特點和傷口特征,制訂了個性化的傷口護理方案,取得了一定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患兒,女,12歲,半月前因右耳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紅腫、破潰,于外院兒科就診,考慮為先天性耳前瘺管并感染,拒絕手術治療,2018年10月15日轉診造口傷口護理中心。因多次就醫且創面處于顏面部,患兒及家屬擔心預后,治療要求迫切。初診時,患兒體溫正常,體質指數(BMI):20.7 kg/m2。右耳前敷料潮濕,揭開敷料見橢圓形皮膚破口,拉出填塞的引流條后有滲液涌出,創面基底肉芽水腫,傷口邊緣可探及潛行及竇道,周圍皮膚浸漬。根據傷口評估三角[6]對傷口床、傷口邊緣、傷口周圍皮膚3個區域進行系統評估。破口開口大小為1.0 cm×1.1 cm×0.5 cm,12點鐘至15點鐘方向探及扇形走向竇道,最深處至耳郭前角,深約 3 cm;大量黃色滲液,按Haughton 1995氣味評估工具[7],評估為輕度惡臭;傷口床為75%粉紅色水腫肉芽組織及25%暗紅色混合黃色組織;周圍皮膚發腫、浸漬,有觸痛,疼痛視覺模擬評分4分。通過評估創面愈合的不同時期,局部選用新型濕性敷料換藥,達到充分引流及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10月30日病人創面基本愈合。
該病例所形成竇道方向與地平面垂直向上扇形展開,底部開口小,竇道內組織類型和液體積聚情況評估困難,大量滲液及創面基底25%暗紅色混合黃色組織若未充分引流會影響正常肉芽的形成,應充分清除壞死組織。機械性清創和自溶性清創聯合[8],將紗布裁剪成條狀,生理鹽水浸濕,機械性刷洗傷口及周圍無活性組織、過多的滲液及代謝廢物。結合竇道深且狹窄的特點,采用引流管沖洗法,注射器連接引流管伸入竇道底部,螺旋式低壓沖洗,反復多次,直至液體澄清。引流管前端注意修剪平整,減少對組織的刺激,減輕疼痛。機械性清創和自溶性清創聯合[8],將紗布裁剪成條狀,生理鹽水浸濕,機械性刷洗傷口及周圍無活性組織、過多的滲液及代謝廢物,擦干創面。將28%氯化鈉的高滲鹽敷料填塞入竇道內,吸附壞死組織,每日換藥。
耳前瘺管感染易復發[9],反復多次的傷口換藥是耳前瘺管感染病人不得不面臨的問題。當出現傷口感染時,炎癥遞質參與炎癥反應,其中某些炎癥遞質能夠增加毛細血管滲透性,導致毛細血管流失液體增多,而白細胞則隨著這些增多的液體進入傷口處,形成滲液[10]。滲液變化與創面能否正常愈合息息相關,感染是傷口愈合過程中最重要的干擾因素[11]。因此,敷料的選擇應兼顧滲液管理及抗感染。根據基底的情況、傷口的滲液量、傷口周圍皮膚的變化、患兒能來院治療的時間等情況選擇敷料。①接診的1~3 d為肉芽水腫期,肉芽柔軟易出血,顏色粉紅,部分呈現鮮紅色;滲液量大,為黃色黏稠液體,創面周圍紅腫。考慮到高滲鹽敷料具有減輕肉芽水腫、滲液引流、吸附細菌及壞死組織的作用,并且不易破損溶解,能完整從竇道中取出等特點[12-13],故選用高滲鹽敷料填塞竇道,外層敷料選用紗布,低過敏膠帶四周方形固定,每日更換敷料。②第7天,創面大小1.0 cm×1.3 cm×0.1 cm,傷口滲液明顯減少,為少量到中量,呈淡黃色伴少量血性液體,無惡臭;創面基底有紅色肉芽生長、水腫消退,周圍組織仍有紅腫。根據濕性愈合理論,保持傷口濕性環境、抗感染,降低換藥時疼痛,調整內層使用含銀親水纖維敷料,因其具有廣譜抗菌性及強大吸附功能,保持濕度的同時吸收多余滲液,使傷口周圍正常皮膚及愈合中的創面免受浸漬,避免因滲液引發的交叉感染,促進毛細血管增生,加快表皮細胞移動,從而有效地促進了創面愈合,外層依舊使用多層紗布。囑病人隔日換藥,若外層紗布浸透,則按需更換。③第11天,創面大小0.8 cm×1.0 cm×0.1 cm,肉芽生長良好,竇道由上而下部分閉合,目前深1.8 cm,創面中等滲液,周圍紅腫明顯消退,內層敷料選用用含銀親水纖維敷料抗菌及保護肉芽[14-15],外層使用硅酮泡沫類敷料防止皮膚浸漬,維持濕性環境,促進肉芽生長與表皮細胞的爬行。④第15天繼續延續上次換藥方案后患兒未到門診換藥,聯系患兒家屬告知創面已基本愈合。
耳前瘺管的解剖特點為管腔狹小,深淺長短不一,傳統根治性手術切除范圍廣泛[16-17],患兒及家屬往往對手術有畏懼感,且創面位于顏面部,家屬及患兒對效果關注度心情急切,同時保守換藥處理,周期較長,而反復治療換藥易導致疼痛,使患兒對就醫產生回避行為。針對這些情況,護理人員在熱情接待的同時鼓勵患兒積極表達自己感受,針對性地做好解釋,建立相互信任的護患關系;在換藥過程中患兒可通過手機觀看喜歡的節目轉移注意力;將創面好轉的信息及時傳遞給患兒及家屬,增強治療的信心;每次換藥結束后宣教注意事項及預約復診時間,讓患兒及家屬心中有數,共同參與到傷口的管理中來。
由于先天性耳前瘺管易繼發感染,嚴重者形成膿腫及破潰,因此告知患兒及家屬避免可能誘發感染的因素,增強自我保健的意識,如平時無癥狀時嚴禁擠壓小孔及其周圍組織;避免院外不恰當的行為,如抓撓、自行換藥等導致傷口感染加重或延遲愈合。囑咐患兒保持皮膚清潔和合適的濕度,因皮膚干燥容易引起瘙癢,過于潮濕的環境也會加重皮膚的浸漬;隨著接觸時間的增加,患兒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和依從性增加,對康復起到了促進作用。
耳前瘺管感染破潰常伴有大量滲血及滲液,頻繁換藥是病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敷料是協助管理滲液的主要工具,需根據傷口動態評估的結果、敷料的特性、現有資源可行性進行綜合考慮。傳統紗布易與肉芽組織粘連,換藥時增加組織的損傷和病人恐懼心理。多項研究證實,新型濕性敷料的應用在處理傷口疼痛、滲液管理、抗感染、使用方便性上優于傳統敷料[18-19]。而傷口情況的準確評估是護理計劃制定的前提,動態評估對于傷口的整體管理、敷料的選擇、換藥頻次等有重要指導作用,貫穿于整個診療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