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
(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攀西地質隊,四川 西昌 615000)
我國西南地區面積廣大,自然資源豐富,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重點地區。主要包含省份是四川省,云南省,貴州省,西藏自治區以及重慶市。目前在西南地區已發現多達155種礦產資源,礦產儲量足,種類多。針對于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必須要及時采取治理措施,并提出預防方案[1]。
西南地區礦產資源豐富,目前礦產資源開發主要以云南、四川、貴州以及重慶為主,西藏自治區目前處于一種待開發的狀態[2]。
整個西南地區礦山企業超過兩萬個,其中能源礦山企業接近七千個,金屬礦山企業三千余個,非金屬礦山企業一萬一千余個。提供了將近130多萬的崗位,整體產值約為553.4億元,占據全國礦業總產值的8.2%。是當地經濟結構中最為重要的支柱產業。
西南地區礦產資源的開發吸引了大量的投資,提供了百余萬就業崗位。
與此同時,還帶動了地區其他產業的發展。大大提高了西南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礦產資源開發產業也成為了當地人擺脫山區貧困而步入小康的重要工具。但是由于監管手段和技術的落后,也導致了一系列環境問題的出現。成為了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阻礙。同時,自然環境的惡化,也對當地人的身體健康造成了不利影響。
礦產資源開發從而引起環境污染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出現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在進行礦產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廢水,廢氣以及廢渣。位于四川攀西的一個大型礦山,在進行礦產開發的過程中剝離的廢棄石量高達兩億噸。大量的廢石到處堆放,對當地的空氣,水體以及農田造成了巨大的污染[3]。嚴重損害了礦區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存環境。而近些年來,部分個體開發企業和單位采取多種不合適不健康的方法開發礦產資源,對當地環境造成了進一步的破壞。導致了當地居民體內重金屬超標數倍,環境污染問題十分嚴峻。
目前由于礦產資源開發對當地環境資源造成的破壞主要有四個方面,分別是礦產資源的破壞,水資源的破壞,文化資源的破壞以及土壤植被資源的破壞。在進行礦產資源的開發過程中,需要對開發區域的地表土壤進行大量剝離。因此就產生了大量的廢渣,廢土以及廢棄石料,這大大破壞了礦產資源開發區原有的地貌和自然環境。導致了水土流失,資源破壞以及荒漠化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除去對礦產資源的破壞之外,當地的水資源也因此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和破壞,開采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廢水對地表水造成了較大的污染,而地下水資源也因此出現減少甚至枯竭。部分礦產資源開發企業在開發的過程之中,忽視環境保護法案,將廢棄物直接排放進江河水系之中,造成地表水污染嚴重。而且,有一部分礦山開發之后并沒有進行合理的恢復和治理,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地表沉陷,對當地的地下水資源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由于地下水資源的破壞和地表水的污染,礦區人民工農業用水愈發困難。文化資源的破壞方面主要體現在大規模的礦產開發活動造成了開發區域地形地貌發生巨大轉變,從而破壞了諸多歷史遺跡和風景名勝上。在開發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廢棄物的堆積,處理不及時,也會影響當地土壤的恢復以及綠色植被的正常生長。
礦產資源的開發引起了一系列地質災害,主要表現在地表沉降,地表塌陷,地表裂縫,滑坡泥石流,瓦斯爆炸等方面。這些地質災害的出現,給礦產資源開發區以及附近的居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如云南省,在1989年到2000年這短短的11年間,由于礦山地質災害而造成了526人死亡或者失蹤,156人受傷,經濟損失高達9.2億元。大量土地遭受破壞和侵蝕,諸多大中型國有礦山企業用于治理地質災害的費用已經高達兩億元人民幣。山洪爆發與泥石流的出現,更是對礦區人民的安全和生產設施造成了嚴重破壞,甚至迫使當地經濟生產處于癱瘓狀態。
根據以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西南地區礦產資源的開發造成的環境地質問題十分嚴峻。為了確保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有序推進,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地質問題之間的矛盾。在確保當地人民身體健康和正常生活的情況下,有序推進礦產資源開發和經濟發展,不可以走西方歐美國家先發展再治理的老路。實現礦產資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證西部大開發戰略落實到實處,真正的為當地人民謀取福祉。
政府部門必須要制定和健全和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方面的政策與法律法規。組織專門人員對整個地區進行環境保護方面的宣傳教育和學習。強化并完善環境問題監督管理的機制。讓地區各層領導都認識到環境保護問題的重要性,并將之全部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各級政府部門必須要有專門團隊和人員對管轄區域的環境問題進行監管,當出現違背環境保護法案的問題出現,必須要立即采取措施進行制止和處罰,從而保證當地自然環境得到充分保護。
各級部門必須落實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發展原則。規范西南地區礦產開發企業的管理。政府人員要依法辦事,大力整治小煤窯小礦點。嚴禁其對國家礦產資源進行濫采。對,已經開采過后的礦區,必須要采取回填造田植樹種草等綠化恢復措施。不合理的廢棄物堆放,會大大增加滑坡,泥石流等問題的出現。政府機構必須要立即督促企業進行整改和處理,防止情況的進一步惡化。針對于新出現的礦山,開采的總體規劃必須要通過政府審核,在確保環境保護的情況之下有序開采,并且要落實問責體系,確保誰開礦,誰保護的制度。由各級政府牽頭,最大程度上減少環境問題的出現。
科學技術永遠是第一生產力,傳統的開采方法不僅效率低下,而且會對自然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因此必須要加強科學技術在礦產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中的實際應用。開發所用到的設備以及工藝必須要符合規范,積極采用新的開發設備和開發方案,要打破常規勇于嘗試。針對于尾礦與礦渣等廢棄物,要采取重復利用繼續處理的方案,最大程度上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保護當地環境。這是西部大開發戰略中較為重要的一方面。
在目前環境問題加劇的情況下,必須要立即開展西南地區礦山環境問題的調查研究。需要組織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實地考察。進一步查清當前西南地區礦山地質問題的狀況。查清土壤水資源以及大氣所受污染的程度,推動環保部門地質部門的配合與協同工作。當得到西南地區環境問題的詳細數據之后,需要立即提出防治措施和整改建議,并將其落實到各個基層。
在對礦山環境問題進行了充分的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可以整合所得到的數據。積極應用3S技術,建立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環境的動態監測體系。做到動態監控與及時預警。隨時隨地掌控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出現并精準分析其發展的趨勢。為環境治理工作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持,推動環境監測和環境治理工作的有效推進。
我國是礦產資源儲量豐富的大國,資源儲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俄羅斯。礦產資源產量位于世界前列。通過國家,人民以及科技人員的共同努力,最大程度上提高礦產資源的利用率,防止自然環境惡化的情況出現。通過科技手段和政策手段,可以最大程度上規范礦產資源開采的工藝和技術,從而直接提高礦產資源的利用率,緩解了環境問題的惡化
礦產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過程中,始終要堅持環境保護的基本準則,對礦產資源進行節約。保證環境問題良好的同時促進經濟水平穩步健康發展,走持續健康發展的正確路線。遵照政府部門領導和規劃,為西南地區經濟的發展和轉型提供有效支持力。
我們所生存的環境是我們安身立命和經濟發展的根本,有很多污染問題都是不可逆的。通過環境治理,可以最大程度上阻止環境問題進一步發展和惡化。為子孫后代留下生存的環境,留下明天的希望。只有生存的環境得到了充分的保護,經濟發展才有實際上的意義。
目前是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對于礦產資源的需求日益提升。而隨著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環境地質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已經對當地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我們必須樹立邊發展邊治理的原則,在環境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開展經濟建設。推動現代化礦產資源的持續健康開采,保證經濟的穩步進步,不能以犧牲環境的帶價換取經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