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孜曄,劉 悅,李若輝
(南京林業大學家居與工業設計學院,江蘇南京 210000)
昆曲也稱“昆山腔”,屬于中國最古老的戲曲劇種之一,也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最早發源于元朝的昆山一帶,并于明代中期正式成型。宋元時期,南戲傳到了昆山地區,與當地的方言以及民間曲調相結合,逐漸發展成了如今富有昆山地方特色的聲腔——昆山腔。
在發展演變過程中,昆曲不僅吸取了北方雜劇的藝術特長,并且由于許多文人精英的加入而不斷豐富自身的藝術魅力,展現了突出的民族戲劇特色。在形式上,昆曲帶有南戲特有的靈活性,不僅是傳統戲曲的集大成者,也是現代創新發展的基礎,繼承其藝術特征進一步發展以適應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1],具體表現在其聲腔曲調的變化之中,將歌唱、舞蹈、念白、科范融合在一起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湯顯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等仍為世人所傳誦。昆曲作為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以舞臺表演的形式展露在人們的生活中,這種傳播形式對昆曲藝術的興衰演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明清時期,隨著階層的變化和社會矛盾的加劇,許多文人雅士、大夫甚至貴族階層將昆曲作為精神、信仰寄托,昆曲藝術成為引領社會風尚的重要一環。伴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許多藝術家將昆曲巧妙地應用在現代生活的各個領域,傳承中國經典,創新屬于中國的優秀作品令全世界認可[2]。昆曲藝術如南京云錦一般,不僅以美的姿態出現在人們眼前,更如工藝美術品一樣展現出獨特的藝術價值,代表中華戲曲史上的傳統文化底蘊以及不可丟失的國粹經典[3]。
中國服飾文化源遠流長。戲曲服飾也被親切地稱為“行頭”,是指中國戲曲表演藝術中各類角色所穿戴的服飾。戲曲服飾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戲曲服飾,包括服裝、鞋履、發飾、官帽等多方面,狹義的戲曲服飾僅指服裝,也就是戲服[4]。本文探討的昆曲服飾主要指狹義戲服。
戲服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漢時代,早期萌芽于角抵戲表演中的服裝,繼而慢慢形成于唐代歌舞與參軍戲,之后成熟于宋金雜劇以及南戲。
昆曲中的各類戲服特色各異卻并不華麗。戲服的不同款式都是根據劇中人物不同的身份、性格以及角色來確定,并且有時同一種角色的戲服紋樣在不同的演出環境下也有差異。昆曲藝術發展前期的戲服形制多為明式服裝,服飾貼近生活,只是為了不同角色而選用不同服裝。到了明代后期,由于昆曲成為許多士大夫所追求的獨特文化,戲服逐漸走向高雅,這便是昆曲藝術后期的服飾形制[5]。
昆曲服飾的發展既有對元代雜劇、南戲的繼承,又有著自身的創新。在戲服的具體起源上,學術界已經很難考證,多數學者主要根據昆曲的舞臺表現對影響服飾發展的因素進行分析。首先,昆曲服飾源于生活,戲曲服飾以明代常服為基調,例如昆曲中旦角的梳水頭、老旦的尖包結角頭,都要用到古代生活中很常見的網巾。每一件服飾背后都有著自身的故事,其設計并不拘泥于傳統服飾,而是從生活中加工提煉而成,有著自己特有的風格魅力以及生命活力。所用的服飾都與其鮮明的人物身份以及性格息息相關。在服飾顏色方面也有講究,例如綠色一般是反面人物穿戴,暗含批判意味。其二,昆曲戲服根據不同的人物設定對傳統服飾進行美化,例如烏紗帽多為貪官及財主佩戴。其三,明清的階層變化和社會影響導致許多文人士大夫都瘋狂追捧、迷戀昆曲文化,講究服飾與昆曲內容的完美融合,體現高雅的藝術風格,進而影響昆曲服飾的發展。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變遷以及戲曲內容的變化,戲服從原始到成熟、從簡單到復雜、從樸實到華美,經過了種種階段和重重考驗,最終形成了如今這樣豐富多彩的式樣。在風格各異的當代社會,傳承與創新的結合也存在著不少問題,設計師如何用現代的設計思維來引導設計,制作出更為優秀的產品不失為一種挑戰[6]。
昆曲作為一門古老的藝術,有著“百戲之祖”的美稱。在昆曲藝術傳承的過程中,昆曲服飾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塑造舞臺人物的一種重要手段,戲曲服飾與戲曲的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昆曲服裝與昆曲的發展關系也不例外,就如同青銅器皿與其裝飾紋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一樣[7]。
昆曲在紋飾制作工藝上運用最廣泛的是蘇繡。蘇繡為四大名繡之首,不僅是家喻戶曉的民間傳統工藝,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源于蘇州吳縣一帶,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明代逐漸成熟,形成屬于自己、具有蘇州特色的刺繡風格。昆曲服飾的線繡常用針法有散套、滾針、打子、集套、正搶、反搶等,非常精致,極為華美。蘇繡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而且地方特色濃郁。蘇繡服飾表面的繡花平整干凈,針腳有疏有密,針跡平整,絲綢順滑,色彩柔和,還有一定的光澤,看上去光彩耀人。在角色表演過程中,身著的服飾圖案精美、生動靈活,在燈光的映襯下展現出若有若無的柔和光澤,令人嘆為觀止。
昆曲服飾主要以明代常服為基礎,運用到的顏色與中國傳統文化有密切的聯系。昆曲服飾色彩可以直觀地向觀眾傳達劇中角色的社會地位、職業、年齡、性格等信息。昆曲服飾都以底色為本色,分為上五色(也稱為正五色,為紅、綠、白、黑、黃)和下五色(深藍、湖色、粉紅、古銅、紫色)。上下五色系統是中國傳統五色觀念的延續,其形成與當時的民間文學“五行學”有緊密的聯系。昆曲服飾按照“五行”中的色彩象征,以下五色為賤,如丫鬟所穿的梅香衣、采蓮衣褲以下五色、雜色為多;而通用官衣一般有紫、紅、藍、黑、綠、古銅、月白等多種;官衣的服色以紫、紅色為貴,藍色次之;明黃為帝后的專屬。隋唐以前,“正色”是尊貴之色,而“間色”則是卑賤之色[8]。
昆劇中色彩制度的形成與明清時期江南發達的印染業有著很大的關系,但是到了明初時期,民間的服色受官方禁令的影響,只能發展官方允許色彩范圍內的染織技藝,色彩大多以官民可以著裝的色彩和介于兩者之間的淺色為主。此時,上下五色所象征的意義和“五行學說”當中的概念已經大相徑庭。
昆劇服飾的美不僅體現在豐富的色彩上,還與其獨特的圖案紋飾有著密切聯系。明清時期,手工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伴隨著經濟結構的變化,人們開始向往美好的生活,追求人性的解放和個性的發展,這使得一些文學藝術作品在當時工商業發達、社會經濟繁榮的江南地區開始盛行。社會經濟的繁榮以及奢侈的社會風氣使得昆劇服飾中的圖案裝飾十分豐富。傳統昆劇服飾的圖案大多來自當時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類形象,以民間元素、傳統吉祥圖案為主[9]。
昆劇服飾圖案的運用十分注重圖案紋飾的構圖布局,講究疏密對比以及擺放位置,不同的擺放形式代表的寓意也不同。圖案的構成也會根據角色的地位、年齡特征等進行區分,往往人物身份越尊貴,衣服上的裝飾圖案就越繁密。昆劇服飾中的圖案使得昆劇服飾的裝飾性更強,也增添了昆劇藝術的文化內涵。
昆曲服飾的形制受明代常服服飾樣式的影響,除戎裝款式中有些地方與常服有較大的不同外,文裝衣飾基本沿襲了明代的風格特點。昆曲早期的服裝多取材于日常服飾,其服飾特點基本沿襲了北雜劇和南戲的服飾形制,只是為了符合人物的角色身份,顯得更隨意一些。雖然為了達到一定的藝術效果稍微有些浮夸,但也沒有偏離實際[10]。
在明代隆慶至清代嘉慶年間,昆曲服飾成長迅速,形成了昆曲的衣箱制,如衣箱中的蟒服模仿明代蟒服創造而成。在明代,蟒服作為皇帝的特賜品,多是明代武將穿,文官則不穿。到了清代,衣箱中已有五色蟒服,文武官都穿。
自古以來,江南地區因風景秀麗、物產豐富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商賈貴胄匯聚,可以說昆曲服飾發展的昌盛離不開江南經濟文化的影響。明中葉以后,江南地區繁榮的經濟和深厚的人文積淀以及高超的蘇繡工藝更是為昆曲服飾在江南地區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昆曲服飾有著獨特的風格和藝術魅力,在傳統藝術形式中不可或缺。昆曲服飾藝術的發展傳承需要讓更多人了解這一文化形式,發展趨勢也必定更加大眾化,使其融入當下大眾的生活,提煉其中的獨特元素。探索其與現代服飾相結合的途徑,以達到延伸昆曲藝術之形、傳承昆曲藝術之意,創造出優秀的藝術作品,尤其是探索通過信息化交互技術如APP等途徑讓用戶體驗昆曲服飾的制作工藝等,有利于大眾獲取更多接觸這一文化的渠道,從而有更多機會傳承發展昆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