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梅,王 莉,張天雙,王秋萍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龍泉醫院(成都市龍泉驛區第一人民醫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以累及脊柱和骶髂關節為主,出現外周關節炎、髖關節炎等,早期受累部位疼痛、活動受限,晚期關節嚴重骨化、畸形而致嚴重功能受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強直性脊柱炎伴髖骨性強直的有效手段,術后單純的普通護理和康復訓練效果不理想[1]。前瞻性系統化量化康復訓練對加速康復有很大幫助, 可改善患者生存質量[2]。
患者男性,50 歲,20年前出現無誘因右髖部酸痛,伴活動受限,目前頸椎、胸椎、腰椎已強直,各椎段喪失活動能力,脊柱后凸,長期彎腰行走,步態畸形,嚴重影響生活及睡眠質量。1年前行“左側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目前左髖關節活動能力尚可。右髖僵直、活動受限、右髖部疼痛,面色蒼白,睡眠質量差。于 2 月 26 日以“1.強直性脊柱炎累及右側髖關節 2.右髖關節僵硬 3.左側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收入院,完善檢查,加強營養,積極預康復,于 3 月 7 日行“右側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術中未安置引流管,術后予以合理止血與抗凝、補液,康復鍛煉與營養支持,睡眠與心理管理,在MDT多學科協作模式下,實現了外科加速康復。于3月14日順利出院。
(1)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髖關節功能評分(Harris 評分)及靜脈血栓栓塞癥風險評估(Caprini 評分)綜合評分,前瞻性評估麻醉風險及術后并發癥,與麻醉科、疼痛科、康復科等科室共同制定診療護理計劃。
(2)讓患者了解疾病知識、麻醉方法、術中體位配合、術后康復訓練方法。入院發放“全髖關節置換術科普宣教”, 并解讀、掌握。
(3)通過神經內科會診運用睡眠監測儀評估患者為入睡困難、有效睡眠時間短(4小時)。運用中醫耳穴埋籽干預患者睡眠,每進行半小時正念減壓療法干預[3],同時輔助夜間預防性鎮痛。患者有效睡眠時間延長至7小時。
(4)責任護士、護理組長、主管醫生及康復科醫生共同制定“個性化量化訓練表”進行指導及訓練。以時間和患者病情為切入點,制定各階段(入院當日到術后6月)適合病人的訓練項目,告知每個項目的訓練方法。
(5)營養支持 術前營養不良是假體感染的危險因素,假體感染是關節置換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也是引起關節翻修的主要原因[4]。予以口服生血寶合劑的同時與營養科協作,鼓勵每日至少進食3個雞蛋白。患者術前白蛋白由26.3g/L上升到32.2g/L,血紅蛋白由86g/L上升到101g/L,措施有效。
(6)靜脈血栓的預防 根據靜脈血栓栓塞癥風險評估(Caprini 評分)選擇基本預防、物理預防和藥物預防[5]。規范化的VTE臨床管理,可減少VTE的發生,提高醫療質量[6]。科室組建建立VTE風險評估及預防管理體系。患者Caprini 評分7 分,予健康教育、基礎預防、物理預防及藥物預防。并錄制深靜脈血栓預防運動操—踝泵運動和腳丫操,指導患者鍛煉。
(7)心理護理:積極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減輕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焦慮抑郁狀況,改善睡眠質量和護理滿意度[7].患者焦慮自評量表(SAS)為 65 分,屬于中度焦慮。予以認知干預、情緒干預、行為干預后患者SAS評分52.5分,焦慮狀態減輕。
(1)體位訓練:術后1天內平臥,將頭墊高至患者舒適為止,兩腿間置梯形枕,患肢外展 15-30度中立位制動,防止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造成假體脫位,術后 1天后半臥位,床頭不高于 90 度,向健側翻身時,為避免患側假體脫位[8],用梯形枕維持外展位,向健側翻身,每2小時變換體位。
(2)鎮痛:鄭琪等[9]采用以護士為主導的疼痛管理模式干預滿意度明顯高于干預前,干預效果較好。科室借鑒此種模式,采用按時和超前鎮痛理念,分時段、多模式鎮痛,VAS評分≤3分。
(3)功能鍛煉:依照“個性化量化訓練表”,動態調整訓練強度與時間。
(4)關注患者睡眠與焦慮,提高患者自信及依從性。
(5)按要求使用抗纖溶藥與抗凝血藥:圍術期應用抗纖溶藥氨甲環酸后序貫應用抗凝血藥,既能減少出血,又不增加靜脈血栓栓塞癥發生風險[10]。抗凝藥物預防VTE時間最少10~14 d,并建議延長至35 d[11]。本例患者切皮前10分鐘靜脈輸入氨甲環酸,術中局部使用,未安置引流管。術后6小時再次靜脈輸入。術后12小時予以依諾肝素鈉4000u皮下注射,每天一次。定期檢測血小板計數和凝血分析,評估和發現患者出血反應。
(6)營養支持:營養支持可以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改善患者的臨床結局[12].術后予以口服生血寶合劑,繼續與營養科協作,合理搭配膳食。
(1)此階段做好訓練髖關節可由伸直狀態逐漸過渡到正常[13]。繼續指導按照該患者的“個性化量化訓練表”鍛煉。(2)發放出院健康資料,出院前抽查患者掌握程度。(3)微信平臺隨訪可提高遵醫行為和髖關節功能康復效果,改善睡眠質量及心理狀況,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4]。采用微信視頻功能進行康復指導。(4)告知復診的時間和地點,充分保證復診正確率。(5)完成出院準備度的評估。(6)強化用藥指導,加強出院后的規范抗凝,教會患者及家屬觀察出血征象和靜脈血栓栓塞癥相關癥狀。
該例患者從確診到實施治療的時間拖延過久,導致關節僵直和畸形,長期積累的失眠和心理抑郁問題也根深蒂固,患者的活動量極少和肢端血供不良,給術后的風險防范也帶來重重關卡,需警惕下肢深靜脈血栓導致的致死性并發癥—肺栓塞、廢用性綜合征、皮膚壓瘡等,還需做好睡眠監測、疼痛管理和心理護理。護理評估應該貫穿整個護理實施過程,及時查找原因并逐步排除不良因素,將患者看作一個集身心健康和正常的社會適應力的整體,才能正確有效地實施綜合性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