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院(南京市第一醫院),江蘇 南京 210006)
疼痛是骨折術后患者最為常見的一種臨床癥狀,具有一定傷害性,有研究表明,劇烈的疼痛不僅會引發患者出現負面心理應激反應增加并發癥的發生率,還會影響患者功能鍛煉的積極性,不利于術后康復。鎮痛泵鎮痛效果顯著,但副作用較大,在骨折術后鎮痛中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配合有效的疼痛護理對緩解術后疼痛尤為重要[1]。本研究以我院92例骨折術后患者進行分析,現具體報道如下。
對我院在2016年2月~2019年2月診治的骨折術后患者92例進行分析,且排除嚴重的器官功能障礙、代謝紊亂、凝血功能障礙、意識障礙、手術禁忌證、精神病史及無法配合本次研究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受試者分為對照組(46例)和研究組(46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21例,年齡20~73歲,平均(45.16±3.07)歲,骨折類型:上肢骨折12例,下肢骨折14例,髖關節骨折8例,股骨頸骨折12例。研究組中,男26例,女20例,年齡21~72歲,平均(44.12±2.53)歲,骨折類型:上肢骨折13例,下肢骨折15例,髖關節骨折10例,股骨頸骨折8例。兩組資料相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
對照組行常規的術后護理,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行疼痛護理,具體為:(1)心理護理:骨折術后患者常因活動受限及疼痛而伴有焦躁、抑郁等負面心理應激反應而加重疼痛,護理時應耐心的向患者講解疼痛屬于正常的生理性反應以及負面情緒對疼痛的影響,并指導患者學會自我情緒調節,邀請家屬多陪伴患者,多與患者談心,共同幫助其疏導負面情緒,提高疼痛閾值以緩解疼痛[2]。(2)疼痛護理:術后全面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指導患者根據自身喜好選擇聽音樂、聊天、看電視等方式分散注意力以緩解疼痛,對于疼痛劇烈者可遵醫囑應用鎮痛泵或給予止痛藥物。幫助患者選擇舒適體位,避免因體位不適引發疼痛。(3)換藥:換藥操作前先與患者進行溝通,向其講解換藥對促進功能康復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操作時動作輕柔,盡可能避免牽拉傷口而引發疼痛,換藥后妥善安置患肢。(4)物理療法:定期為患者翻身、變換體位,協助患者進行功能恢復性鍛煉,以循序漸進為原則,按摩活動時不要觸及到傷口,動作輕柔,避免加重疼痛。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疼痛(VAS)量表評價, 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疼痛劇烈[3]。并于以調查問卷的形式評價兩組護理滿意度。
采用SPSS 19.0,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研究組的VAS評分為(6.42±0.68)分,對照組為(6.37±0.73)分,干預后研究組患者VAS評分為(2.59±0.45)分,對照組為(4.46±0.43)分,干預后兩組的VAS評分均明顯降低,且研究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研究組中,27例患者滿意,16例患者基本滿意,3例患者不滿意,護理滿意度為93.48%(43/46),對照組中,22例患者滿意,14例患者基本滿意,10例患者不滿意,護理滿意度為78.26%(36/46),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骨折患者術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而傳統的護理往往只關注患者的病情康復情況,對疼痛的重視程度不足,從而影響康復速度。大多骨折術后患者常因對疼痛認識不足而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從而加重疼痛。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心態與穩定的情緒對增加機體疼痛的耐受性具有積極意義[4]。疼痛護理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護理服務,以緩解疼痛為目的,充分遵循“個體化差異”原則,通過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鎮痛手段、換藥、物理療法等措施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患者對疼痛的認知水平,避免換藥不當引發的疼痛,協助患者進行功能鍛煉,促進術后恢復[5]。本研究結果表明,干預后,兩組VAS評分均明顯降低,且研究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為93.48%(43/46),高于對照組的78.26%(36/46),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
綜上所述,疼痛護理干預有助于緩解術后疼痛,提高護理滿意度,對促進骨折患者術后恢復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