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昆,胡小敏,林棟羚*
(1.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0;2.新疆廣播電視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9)
改良型中等長度導管(MC)即經外周靜脈置中等長度深靜脈導管,指經外周靜脈如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頭靜脈穿刺插管,使其導管尖端位于鎖骨中線,為病人提供短、中期靜脈輸液、補充營養的一種治療通路[ ],保護患者的血管,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置入總費用不足PICC的50%,經濟實用,使用時間理論上為7~49天,并發癥少,可由護士操作等優點,目前在臨床應用逐漸增多[2]。主要用于各種急慢性重型肝病,顱內感染,膿毒癥等需中、短期進行大量靜脈輸液,外周血管穿刺困難,輸注高滲透壓,強酸強堿等刺激性藥液,疾病具有血源性傳播特點的危重癥患者。我科自2018年10月-2019年5月對30例患者行中長導管置管術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護理體會如下。
本組病例30例,其中顱內感染5例、肝衰竭16例其中乙肝9例丙肝4例、膿毒血癥患者9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齡:52.1歲,平均留置時間:18.5天。患者在輸液過程中3例因血管條件不好,其余27例因使用了高濃度電解質、靜脈高營養、脫水劑、或者血管活性藥物等易導致輸液安全問題的藥物。
使用某高級醫用硅膠材質的三項瓣膜結構導管,全長35 cm,管腔外徑4Fr。
治療車1臺,無菌治療盤1個,0.5%碘伏消毒液1瓶,75%醫用酒精1瓶,無菌生理鹽水100 mL 1瓶,1~10 u/ml肝素鈉溶液1瓶,超聲引導系統1臺,手術包,穿刺包(套件)[3]。
2.1.1 置管前宣教
與主管醫生溝通后向患者及家屬講明置管的優點和風險,簽知情同意書。
2.1.2 置管前評估
綜合評估的同時重點評估意識,意識障礙無法配合的患者與醫生溝通后給予適當鎮靜,凝血功能、肢體血管情況,做好用物準備,取得患者配合。
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按照穿刺操作要領進行操作。
2.3.1 密切觀察置管部位
每日測量雙側臂圍1次,嚴密觀察穿刺點有無紅、腫、滲血滲液等,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每班認真觀察導管刻度并記錄,如導管有部分脫落可以采用局部固定不可將導管再送入血管中,以防感染,做好交接班并記錄。
2.3.2 消毒更換敷料護理
保證進針部位皮膚的清潔干燥,穿刺后24小時更換一次敷料。以后每周常規更換1次,消毒時先用75%酒清洗穿刺點周圍皮脂,再用0.5%碘伏沿穿刺點進行旋轉環形消毒,按照順時針、逆時針各消毒三遍,消毒面積大于敷貼面積。敷料不粘或污染時應立即更換,揭去敷貼時首先固定好導管,再順著導管方向向上無張力撕去,以免將導管拔出。
2.3.3 封管與沖管護理
每日連續輸液時,輸液完畢后用10 mL~20 mL注射器脈沖式正壓封管。長期不用時使用稀釋肝素液1~10 U/ml,1~2 mL脈沖式正壓封管。正壓接頭每周更換一次。輸注高濃度液體后均應用0.9%生理鹽水脈沖式沖管。
2.3.4 拔管護理
拔管時先消毒穿刺點周圍皮膚兩遍,再消毒穿刺點2遍,戴無菌手套輕柔緩慢拔出導管。止血后貼上敷貼,保留24小時。導管取出后測量導管長度并檢查完整性,并取導管尖端2~3cm做細菌培養。將導管拔出長度及時間詳細記錄。
所有患者均置管成功,留置期間曾給予高滲透壓液體、靜脈高營養和血管活性藥物應用均無不良反應,均未出現堵管、脫落及斷管,其中3例患者出現穿刺點不同程度的滲血,給予患者換藥后1~3日內停止;2例患者帶管回當地醫院拔管,5例患者死亡,其余23例均在本中心出院前拔管。
(1)改良型中等長度導管適用于危重癥患者使用的刺激性強,滲透壓高,強酸強堿的靜脈輸注藥物。改良型號中長導管長度為35 cm,導管尖端位于鎖骨下靜脈,此處血液流速為900 ml/min,藥液稀釋快,可持續輸注上述藥物及進行靜脈高營養治療。國內也有研究顯示,改良型中等長度導管并發癥發生率底,與picc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管置管簡便,無需X線定位,置管后即可使用,減少操作耗時和患者費用。
(3)改良型中等長度導管留置時間符合感染科危重癥患者治療需求。普通中心靜脈置管往往難以達到治療周期,容易發生CRBSI及血栓形成等并發癥。PICC費用高昂,且大部分患者輸液不超過49天即出院。
(4)大部分疾病具有血液傳播的特點,中長導管的使用避免了反復穿刺的過程,可減少感染科職業暴露的發生,也減輕護士工作,提高患者滿意度。
改良型中等長度導管在感染科危重癥患者靜脈安全輸液中具有明顯的優勢,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