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春梅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第四人民醫院,江蘇 蘇州 215200)
缺血性腦卒中,因腦供血動脈狹窄、供血不足、閉塞致腦組織壞死而導致,隨著我國老齡化趨勢加重,本病的發生率有逐年上升趨勢,突然性肢體麻木、劇烈頭痛、復視、語言障礙等是缺血性腦卒中的典型癥狀表現,患者常伴失語、偏癱等并發癥,自理能力差。除及時救治、對癥處理外,臨床上也要對治療期間的護理干預相當重視,相比傳統護理模式,早期康復護理更具科學性、針對性,有利于患者身體功能恢復、自理能力提高,本文將研究該護理模式的應用價值。
選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11月內科及時救治的76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分組方式:以護理方法為依據,把所有腦卒中患者分為了對照組、研究組(各38)。研究組:有男21例、女17例,年齡61~82歲,平均(71.55±3.56)歲;對照組:男22例,女16例;年齡62~83歲,平均(72.53±3.52)歲。將腦卒中患者的基本信息作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本組患者給予常規方法護理。護理人員輔助醫生完成各項救治操作,密切監測患者呼吸、血壓、脈搏等各項生命體征,協助完成各種檢查工作,適當對患者及家屬實施健康教育,給予患者床上肢體活動、體位改變指導,遵醫囑嚴格用藥監督,并給予相應的飲食護理干預。
研究組: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患者接受醫護人員救治,待其生命體征保持平穩、神志已恢復清醒,且48h后未有癥狀加重跡象時,便可開始實施早期康復護理計劃。護理人員要對患者四肢末梢循環情況時刻觀察,及時幫助患者體位姿勢更換,以對血液循環促進,避免肌肉痙攣并發癥的發生。針對患者具體病情實施個性化關節活動指導,由大關節至小關節,循序漸進,不要心浮氣躁,活動速度加快要有個必須的過程,訓練次數為2~3 d/次。同時,護理人員要對腦卒中患者實施重要關節自主訓練指導、平衡感控制訓練指導,讓其逐漸學會姿勢轉變,不斷提高訓練耐受程度,有利于組織韌帶間的纖維黏連的癥狀減輕,促進肢體功能水平恢復。另外對患者刷牙、穿衣、如廁、進食等日常活動進行訓練指導,鼓勵患者自行完成,幫助其更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恢復。
觀察對比兩組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自理情況,并對結果詳細記錄。
生活自理程度判定[1]:用Barthel評分系統來評價患者的生活自理情況,若得分在40分及以下,為重度功能障礙,說明基本無法生活自理;若在41~59分,是中度功能障礙,自理能力較差,需他人輔助;若得分在60分及以上,為輕度功能障礙,基本可生活自理。
選擇SPSS 24.0專用軟件,在統計后把相關數據仔細整理,Barthel評分的計量資料通過()表示,t檢驗。在P<0.05時,能夠表示,組間數據對比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臨床護理前,對照組的Barthel評分為(41.29±22.24)分、研究組是(42.54±19.67)分,兩組腦卒中者的Barthel評分比較后顯示無差異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0.260);經護理干預后,研究組、對照組患者的Barthel評分分別是(73.97±16.56)分、(64.43±19.87)分,研究組的Barthel評分明顯要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t=2.274)。
缺血性腦卒中是老年人常見病,關于此疾病的完整治療體系臨床上目前并未形成,難以徹底治愈,絕大多數患者即便及時有效的接受了臨床治療,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存在,其肌張力會有所升高,易引起肢體痙攣癥狀產生,部分病情嚴重的患者已達到了生活無法自理的程度。治療過程中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給予身體平衡、關節、肌肉功能訓練指導,會幫助其很好的中樞系統活動功能重塑,所以,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訓練指導,有利于更迅速的身體功能恢復促進[2]。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應用過程中,護理人員會對腦卒中患者行良好的肢體活動指導,使肌肉萎縮、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發生幾率降低,幫助患者更有效的預后效果改善,并會對繼發性疾病予以最大程度預防,予以更迅速的身體恢復促進,讓患者盡快回歸到社會、家庭當中。同時,對腦卒中患者盡早功能恢復鍛煉指導實施,既會使致殘率明顯降低,又可讓其日常生活功能得到保證,有利于患者總住院治療時間的縮短,將醫院的護理成本明顯降低,讓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量明顯減少。另外,護理人員對腦卒中患者給予肢體按摩、主被動關節活動鍛煉指導,可在一定程度上讓患者出現運動反應,有效肌力恢復促進,而且關節、肌肉按摩,中樞神經系統刺激更有利于病灶處神經細胞興奮性的恢復,最終幫助運動神經恢復,增強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3]。
綜上所述,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能夠對身體功能恢復有效促進,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有更高的臨床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