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淵瑩
(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宿遷市人民醫院,江蘇 宿遷 223800)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臨床骨科常見病,其主要在老年群體中發病,但近年來呈現年輕化趨勢。椎間孔鏡下手術治療已成為常用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微創手術,其優點主要為手術切口小,術中出血量少,不會造成較大的創傷,術后可快速恢復,備受脊柱外科醫生的信賴和肯定[1]。然而,現階段臨床對該術式的研究多集中關注的是操作方法、臨床效果上,對其相應的護理配合則缺少充分的研究。本文抽取在本院進行椎間孔鏡下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患者64例作為觀察樣本,現作以下報告。
抽取2018年4月~2019年6月在本院進行椎間孔鏡下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患者64例作為觀察樣本,參照雙盲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2例。對照組中男19例,女13例,年齡36~67歲,平均(42.8±4.5)歲;病程1~12年,平均(5.3±1.4)年;實驗組中男20例,女12例,年齡37~68歲,平均(43.7±4.6)歲;病程1~13年,平均(5.4±1.5)年。比較一般資料后,2組的差異不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的護理模式為常規護理,即在術前協助患者做好相關檢查,以基礎宣教指導的方式對手術過程進行介紹,要求患者禁止進食進水,術前準備工作要做好;術中嚴格進行無菌操作,密切監測生命體征變化,巡回護士積極配合主刀醫生;術后加強基礎護理干預,交代相關注意要點。實驗組給予的護理模式為優質護理,主要包括的內容:(1)術前:巡回護士于術前1 d前往病房訪視,與患者交流時必須保證態度上的和藹可親,對其病情進行了解,安撫和改善其負性情緒。加強宣教指導,手術操作步驟、優勢及當前成功治愈的病例進行介紹,以確保患者可以做到心態平和,信心十足;對吸引器、C臂機、椎間孔鏡系統、手術床等相關儀器等有無處于良好的備用狀態進行檢查;(2)術中:合理調整手術室溫、濕度,播放輕音樂;接到患者后,以溫和的語言鼓勵和安撫,確保其情緒穩定。進行三方核查,創建靜脈通道,予以局部麻醉,調整至舒適的俯臥位。術中患者始終保持清醒狀態,要予以充分的尊重和撫慰,告知手術具體進度。增進護患交流,對患者下肢疼痛的相關信息進行充分掌握,以免損傷醫源性神經。準備齊全相關手術物品,減少出入手術室次數,防止發生術中感染。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監測,加強保暖和團隊協作;做好防輻射保護措施,為患者佩戴鉛圍脖,醫護人員自身也要做好防護措施,局麻狀態下開展的椎間孔鏡手術,需要密切觀察局麻藥物的反應,監護生命體征,正確應對監護儀的報警處理;增進與患者間的交流溝通,對其緊張情緒進行疏導、緩解;與醫生間要進行有效溝通,對醫生提出的問題要正確回答(3)術后:及時告知患者手術情況,合理控制疼痛。增進和患者家屬間的交流,加強術后指導。術后1 d回訪,進行功能康復鍛煉,加強飲食干預。
評定術后疼痛情況時,運用VAS(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定腰椎功能障礙程度時,運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表(ODI),二者均為評分越高,疼痛、腰椎功能障礙越嚴重[2];記錄2組的住院時間。
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時使用的是SPSS 22.0軟件,用±s以描述的為計量資料,對比予以t檢驗,P<0.05可說明具備顯著性差異。
實驗組ODI評分較對照組的高,VAS評分較對照組的低,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的短,以上幾項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2組不同的臨床護理效果(±s)
組別 ODI評分(分) VAS評分 住院時間(d)對照組(n=32) 21.96±6.67 2.17±1.20 8.33±1.30實驗組(n=32) 13.57±2.34 1.28±0.65 5.19±0.61 t 6.7143 3.6890 12.3694 P 0.0000 0.0005 0.0000
目前,椎間孔鏡微創技術治療椎間盤突出癥已經取得了顯著性成效,借助椎間孔鏡可對椎間盤位置、形態等信息進行清晰觀察和了解,進一步提高手術精準性和成功率,減少機體創傷程度。然而,手術畢竟是存在風險和創傷的,圍術期的護理工作不可忽視。
優質護理主要從術前、術中、術后三個時間段開展護理工作,其是一種全程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術前的手術準備、心理準備,可對患者不良情緒進行有效改善,減少手術應激,保證手術順利開展;術中積極配合主治醫生,加強監測,可有效保證手術成功;術后進行回訪、加強運動指導和飲食干預,能夠促進病情快速康復,改善生活質量和預后[3]。
此次研究發現,實驗組ODI評分、VAS評分、住院時間與對照組間具有顯著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而可見,椎間孔鏡下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患者圍術期開展優質護理,有利于緩解疼痛,提高療效,促進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