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耕硯
(沙雅縣農業技術推廣站,新疆 沙雅 842200)
小麥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在生產中,小麥的產量在總的糧食作物生產量中占據相當大的比例。因此,不斷提高小麥品種的產量、品質和穩定性,能夠不斷改善我國的民生問題,增加糧食的安全性。我國人口數量基數較大,隨著城鎮化的進程,我國的耕種面積不斷減少,所以加快小麥育種進程是迫在眉睫的,我們應該要對農業種植結構進行調整,不斷創新并實踐小麥育種方向,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
小麥育種創新性和實踐性的方向主要是以下幾點:
小麥在育種過程中,為了能夠培育高產、優質的品種,首先在親本選擇上注意其適應性,選擇具有較強抗性、適應性和較好評價的品種作為育種的首選,小麥育種的親本具有較強適應性,能夠更好地適應外界的光熱、水分、溫度、氣候、肥料、病蟲害等。提高小麥品種的適應性,能夠提高種植小麥的價值,同時可以加大推廣力度。一般在受到外界因素的變化影響較小甚至是不明顯的小麥品種,我們一般會認為其具有較強適應性,可以推廣大面積進行種植。為了能夠提高適應性強的品種的產量和質量,我們會通過雜交方式改善品種的不良性狀。通過多次雜交,采用雙交、階梯交、回交等方式進行試驗,能夠不斷改善小麥品種的性狀,從而篩選出具有多抗性的品種進行培育。比如說在新疆某些地區種植的小麥具有嚴重的條銹病,所以通過多抗品種培育,能夠提高小麥的抗條銹性,從而保證小麥的高產量,若是小麥的植株容易倒伏,也應該要不斷培育品種提高抗倒伏性,從而提高小麥的產量。在新疆地區種植小麥,應該要結合當地的光熱資源、干旱氣候等環境進行育種創新和實踐,從而提高小麥品種的適應性和多抗性。
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和育種技術的突破,我國在栽培小麥的過程中也不斷突破培育具有超高產量的小麥品種,在栽培體系中不斷進行精量播種,提高育種的超高產量。我國的一些研究院在創新實踐小麥育種的超高產方面主要選擇具有較少無效分蘗和較強分蘗能力的小麥品種,從而不斷改善小麥的大穗和多穗,從而提高小麥的產量。在小麥育種超高產嘗試過程中一般是對小麥品種的遺傳基因進行研究,從而選擇并擴大優良品種的遺傳基因和變異范圍,提高品種的增產潛力,然后對篩選的品種進行培育。目前在創新實踐中主要是通過化學誘變、外力輻射、分子雜交等方式進行超高產品種的基因克隆,從而培育中優良的創新品種,實現小麥超高產。此外,小麥中含有較高的蛋白質,所以在提高小麥的產量過程中,也可以通過雜交提高小麥種的蛋白質含量。
超級水稻這個概念是袁隆平院士提出的,在這之后,由小麥種植的專家提出超級小麥育種的概念,他們認為具有較強抗病性、抗倒伏性、超量穩定在一定水平之上的小麥品種是優良的,這樣的小麥品種可以認為是具有超級品質、產量和穩定多抗性的超級小麥。其中超級品質主要是指小麥的品質十分優良,可以應用于各種專項中,比如說在進行高級餅干、優質面包、甜點、蛋糕等加工中用于原材料,也可以應用在我國面條、傳統餃子等面食中;超級產量主要是小麥在生長過程中具有較高的光合作用,能夠提高小麥的生產效率,產生較高的經濟系數,小麥的穗粒數、穗數以及千粒重等比例協調,同時具有較高的籽粒產量;穩定性和多抗性主要是指小麥品種具有較強的抗逆性、抗倒伏性和抗病蟲害性,在生產中,小麥的產量維持穩定性。總之,創新小麥育種在超級小麥的育種實踐中能夠提高優質品種培育的高效性,同時能夠提高小麥品種的單產量。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畜牧業發展也十分迅速,這也帶動著我國不斷調整農業結合,從而對小麥的種植結構產生影響。因此,在小麥育種研究中也創新實踐出飼用小麥育種。飼用小麥育種需要實現的目標有三個:首先是研究培育籽粒飼用小麥品種,不僅要提高小麥的籽粒產量,同時也要提高籽粒中蛋白質的含量,育種實踐方式類似于超高產小麥育種;其次是研究培育莖桿飼用小麥品種,不僅要提高小麥的生物產量,同時也要提高莖桿中纖維素和蛋白質的產量,其次是提高籽粒的質量和產量,在實踐中應該要研究培育出的小麥品種具有較高的光合效率,小麥的莖桿粗壯,同時具有發達的根系;最后是研究培育麥草飼用小麥品種,要求生產的小麥能夠直接成為新鮮的飼料,或者是小麥曬干后能夠直接磨碎成為麥草粉,對籽粒沒有要求,在培育過程中需要提高小麥維生素、蛋白質以及氨基酸的含量。目前我國在創新飼用小麥育種方面的研究較少,后期將會全面展開創新研究工作。
在我國小麥育種的創新和實踐中應該要不斷研究不同應用意義的小麥品種,從而滿足市場不同的需求。新疆小麥育種也應該要根據實際的種植條件和環境選擇合適的方向進行小麥育種創新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