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達
(遼寧省建平縣自然資源局,遼寧 建平 122400)
土地整理是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提高土地利用率,科學合理地規劃發展,應該把土地開發整理的質量和社會經濟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積的同時,提高耕地質量,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土地整理初步形成了農用土地整理、村莊土地整理、城鎮土地整理、開礦廢棄地整理以及綜合土地整理等一系列模式,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目前低山丘陵地區地區在套用平原區土地整理的模式,沒有做到因地制宜,影響到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實踐證明,遼寧山區應充分發揮遼西山區的優勢,結合遼西的地理氣候,溫度濕度優勢,發展灌木經濟作物的種植。排灌系統是農田系統的“脈絡”,是土地整理過程中的另項關鍵工程。山區農田水利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經濟基礎差,科技水平落后,沒有足夠資金投入,致使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薄弱;二是缺乏穩定的水源,許多農田靠天收成,形成“洪時漬澇,旱是干涸”的“望天田”;三是地形復雜,起伏不定,使溝渠布設困難,輸水不暢。
農用地整理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合理布局、統籌安排。在現階段土地整理過程中,許多土地整理規劃沒有經過周密的調查和科學的論證,對于整理區域是口頭確定或圖紙隨意劃定。單純從其潛力為出發點,不顧當地實際情況和可持續發展情況,造成整理資金與整理任務匹配倒掛現象,由于土地整理可持續利用規劃不到位,致使規劃難以實施或缺乏操作性,與其整理目標相違背。
農用地整理涉及到基本農田的建設、土地復墾、新城鎮和農村居民點的建設,以及土地置換等多方面的內容,需要的資金量大。現階段,農用地整理的資金主要來源有國家、集體和農戶投資由于政策性強,加上政府運作的弊端,容易造成投入資金的利用效率低,一般很難保證投資的按期回收。有的農用地整理甚至不考慮資金回收問題。比如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加耕地有效面積,而不考慮投入資金本身的效益問題,政府投資不能形成良性循環,就不能保證資金的持續投入,不能使土地達到可持續利用的目的。
在進行土地整理過程中,要注意根據不同地區的土地狀況進行有針對性地策略規劃,著力改造中低產田,強調生態退耕。中低產田面積較大,選擇地勢較平緩,坡度小于25°,土質較好的地塊,對中低產田進行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大力發展中小型水利工程及微型水利,改造土壤,改善農田生態環境,實現大地園林化,提高耕地質量,建設高標準農田;對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在規劃中應適時退耕,對于條件好的,可按建園要求,退耕還園,建設成等高果茶梯地的高產果地同時,退耕后可選擇條件較好的土地改為魚鱗坑種植木本糧油林木,或種植其他林木和牧草,這樣不僅可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同時減少水土流失。
專業技術指導體系是必須建立的,需要有關部門大力推進,加強人才支持、技術支持和政策支持,加快農業、林業、交通、水利、城建、環保、土地等關鍵技術部門的服務組織建設。保證其對土地整理工作的有效指導;引進、示范、推廣現代土地開發整理創新方法和先進的技術手段,提高開發整理活動效率和規范性。另外,進一步健全相關政策法規,既是農地整理事業自身不斷完善的需要,也是整理項目得以規范運作的必要保障通過制度、立法及相應的政策法規,建立完善的土地整理政策支持體系,包括農用地產業化組織政策、企業的規制政策、農地制度、鼓勵政策,鼓勵社會和私人參與農地整理,同時也可以增強投資者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