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大偉
(承德御道盛青林業發展有限公司,河北 承德 068463)
目前一系列自然災害的暴發使我國對林業發展的建設更加堅定。在秉承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基礎上,我國應積極建設鄉鎮林業發展,加快造林技術的成熟,增加綠色植株的面積,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證人民的生活質量。因此,相關工作人員理應設計好發展規劃,并做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在規模以及質量的完善下達到應有的水平,為我國經濟建設以及生態建設注入堅實的力量。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林業面積的需求也不斷增加,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建設,鄉鎮林業必須受到政府的重視,推動鄉鎮林業的發展規劃,讓新型造林技術以及管理理念完成合理應用。而對于鄉鎮,其地理位置更加適合種植樹林,無論是土壤還是環境,無疑是樹林生長的適宜區域,在鄉鎮造林,不僅可以凈化當地的空氣,還可以緩解城市化帶來的污染。基于政府的大力支持,相關部門一定能夠扎實地完成林業規劃與造林技術。
在鄉鎮林業建設中,種植者的位置十分重要。優越且合適的地理位置對于幼苗的生長以及附近動物的存活都有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應注意造林的建設對于周圍居民生活所造成的影響并作出積極響應。因此,我們應注意三大問題。首先,造林工程是浩大的,其必定會對周圍生活的居民造成影響,因此我們應當選擇遠離居民的地理位置作業,同時要保證有足夠的面積進行種植,盡全力滿足生態環境建設需求,達到預期目標。其次,我們應選擇具有肥沃的土壤和動物植物較為活躍的區域,為了之后樹林的更好發展和綠色生態的更好建設。最后,應該對當地設置相應的管理區域,以便工作人員能夠實時進行監督與研究,并可以盡早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
樹種的選擇在于當地的地理環境,而樹種的存活在于造林建設中對土壤數據的收集。在鄉鎮林業的規劃來看,外來植株是否能夠適應當地環境尤為重要,因此,相關人員應做好一系列研究,方便植株存活條件與當地地理環境相關數據進行匹配,并充分考量植株生長特性以及生長優勢,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結構調整,分析各方面的利與弊,落實好樹種的選擇工作,為日后林業的發展提供切實的經驗。對于樹種的選擇切不可大意,相關人員必須嚴格按照相應步驟,因勢利導,踏實地做好對當地環境的了解與記錄。
在進行造林時,應該根據目的地的實際土壤、氣候等環境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考慮日照、土壤、水分、污染情況等,選取合適的植物進行栽培,從而提高鄉鎮林業造林效果。例如:我們可以使用柳,楊,樺等喜陽植物,將其種植在曠野邊緣區,以此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和陽光,做到資源的充分利用;對于酸度較高的土壤,我們可以選擇耐酸的植物,如石松,茶樹,小米柴等,由于它們具有較強的耐酸性,因此可以在酸性土壤下適宜生長。此外,我們也可以引進外國植物來增強當地的特色,但要注意這些植物會不會對當地原有植物造成消極影響,還要看這些植物能否在不同于之前的環境下正常生長。國外植物對于我國的地理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弱,對于我國害蟲的抵御能力也不夠,因此要慎重考慮對于外國植物的引進與應用,如果我們盲目使用不具備當地價值的植物,那么,我們的林業發展或許因此會進程緩慢,又或者因此受到重創。例如,南方植物就應當被種植于南方,南方土壤大多呈酸性,當地溫度較高,降水量較多,對于北方的棗樹,柿樹就不適合種植在南方,而南方的樸樹,梧桐就適合種植。綜上,當地政府對于植株的選擇要更加慎重,要側重于當地原有植物的種植,而對于外來植株的種植相關部門應該做出科學規劃與調整,打造發展結構與建設基礎。
在進行造林時,土地的充分利用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品種多樣化主要是指種植多樣的植株,例如喜陽與喜陰植物,耐高溫與耐低溫植物,喜歡雨水與耐高溫植物,根深與根淺植物等的同時種植。這樣可以調整生態系統的結構,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有益的部分,達到資源的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在林業發展中,要通過種植不同的植物來增強當地的環境抵抗力,平衡動植物以及微生物之間的關系,穩定多樣性的生態結構。依據當前形勢看,穩定當地生態結構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和方向,不僅可以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而且可以改善當地的生存環境,因此,豐富物種是之后林業規劃的可行性借鑒提議。
在進行植物多樣化建設時,復層化結構也變得很重要。有穩固的復層化結構可以有效提高當地植物的抗病蟲害能力,使樹種更加健康生長。因此,對于幼苗的抗病蟲害情況以及生長狀況應該進行積極的監控,以便對此做出合理調整。
鄉鎮林業建設的成敗對于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建設是十分重要的,相關人員對此做出積極響應才能夠推動鄉鎮林業建設的發展以及造林技術的應用,為林區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做出貢獻。希望本文能夠為相關部門提供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