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嬌,高 希
(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宿遷市人民醫院,江蘇 宿遷 223800)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介入治療技術涉及范圍廣,醫院的各個科室均已經導入,這也對醫院介入導管室的要求進一步提高。持續質量改進護理模式經過臨床調查發現,在導管室內運用持續質量改進護理模式,感染率得到控制,各項用品表面菌數少[1]。因此,針對介入導管室護理,給予持續質量改進護理模式,目的在于分析其對介入導管室的影響,具體報道如下。
觀察對象選自2014年4月到2019年1月,均為醫院介入治療患者,觀察例數34例,依據是否實施持續質量改進護理模式,分為對比組、實驗組。
對比組(16例):男、女性數據統計分別為11例、5例,年齡平均(57.25±10.61)歲,開放、介入手術分別為6例、10例。改進組(18例):男、女性數據統計分別為14例、4例,年齡平均(57.25±10.61)歲,開放、介入手術分別為6例、12例。統計對比2組資料,P>0.05,差異有統計學價值。
納入標準:患者均接受本院介入導管室治療;知情研究內容并在研究自愿書上簽名。
排除標準:伴有膿毒血癥等血液系統疾病者;腫瘤疾病末期者。
對照組:未實施持續質量改進護理模式。
觀察組:持續質量改進護理模式,具體方法:(1)針對醫院介入導管室內的情況進行分析,通過仔細觀察,找到質量問題,總結并確定影響因素。(2)針對介入導管室的制度進行標準化的制定、完善,并要求按照病程的嚴重化程度。急性、慢性等情況先后安排,拖鞋等用具由專人發放。(3)每月持續質量改進護理模式的評估、監督交由優選的2名專業人士完成,中途發現問題,召開集體會議,明確告知出現問題的環節,并針對性提出改進方法,要求落實到位,并按時監督檢查[2]。(4)對導管室內的人員進出量進行把控,并按照衛生消毒標準,要求工作人員均佩戴口罩、全身消毒衣物;其次,非限制區域內設置人員更衣室,半限制區域內工作人員更換清潔鞋、消毒儀器;再者手部衛生很關鍵,要求工作人員按照七步手法消毒,并給予護理人員安全教育,特別是放射治療防護;最后,給護理人員配備的設備,除了護理知識后,學習器械使用和保養法;同時注意室內空氣培養,細菌總數不得超過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接受介入導管室治療期間用品表面菌數及感染情況。
數據整理,專業人士借助統計學軟件處理,版本SPSS24.0,變量資料檢驗、表示用t、(),定量資料檢驗、表示用(x2)、百分數(%),數據資料比較,差異P<0.05,統計學存在。
對比組患者感染5例、感染率31.25%,實驗組患者感染1例、感染率5.55%,兩組患者數據比較,x2=3.848,P=0.049。
對比組用品表面菌數:空氣培養(215.13 26.39)個、手及物品表面(4.58 1.35)個,改進組用品表面菌數:空氣培養(183.35 25.14)個、手及物品表面(3.19 1.27)個,空氣培養:t=3.594,P=0.001;手及物品表面:t=3.093,P=0.004。
介入治療技術作為醫院臨床上的一種侵入性操作,該治療技術的操作時間和復查時間相對較長。同時因介入治療全過程的嚴謹性,必要的各類醫療設備非常重要,這也導致患者治療期間受感染的幾率提高。由于介入導管室作為患者搶救。接受日常治療的主要場所,其室內無菌管理很重要,以便減少介入導管室感染率,減少用品表面菌數。因此,本次研究給予介入導管室持續質量改進護理模式,結果得到:對比、實驗兩組比較,實驗組患者的感染率5.55%低,且空氣細菌培養個數、手及物品表面菌數少,P<0.05。原因分析:持續質量改進護理模式作為一種科學且高效的方法,其立足于基礎護理上,對過程、環節護理質量管理進行控制,通過護理質量改進,增強科室內護理人員之間的關系,同時持續質量改進護理模式針對于導管室內的各項情況進行整合,通過整合,發現具體的問題,確定影響因素,以此為改進的基礎,完善并制定管理措施,且優質選取2名專業護理人員作為月度考核員,人員不限定,每月更換,這樣既可以進度考核人員自身,又能夠及時發現導管室內的問題,并提出有效的改進方法,以便方法落實到位[3]。此外,嚴格把控導管室出入人數,進入室內時,按照標準消毒、洗手,配置完整的醫務防護服,確保消毒科學性;最后,針對于護理人員自身,醫院注意培訓人員自我安全防護措施,提高他們的防護意識,比如:除了有效的護理知識之外,掌握所用設備操作方法和養護方法,以便應對突發事項。
綜上所述,給予介入導管室持續質量改進護理模式,既能夠最大限度的減少感染事件的發生,又能夠減少用品表面菌數,為患者營造一個無菌治療環境,保證環境的良好,值得臨床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