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常英,陳 曄,陳 琦
(常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江蘇 常州 213003)
血液透析是終末期腎臟疾病治療的有效方法,作為一項先進的治療技術對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生存質量具有促進作用,但血液透析周期長,穿刺頻繁,加之病情反復變化,治療費用昂貴及相關并發癥常會使患者承受較重的心理壓力,進而產生焦慮、抑郁、恐懼、消極、煩躁、精神錯亂等心理問題,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給心理康復及病情預后造成嚴重影響[1]。因此在血液透析期間配合有效的護理措施來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對保證治療效果尤為重要。本研究選取我院196例血液透析患者進行分析,現進行如下報道。
對我院在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間診治的血液透析患者196例,已排除透析禁忌癥、精神病史、心理疾病、認知障礙、及臨床資料不全者。其中男102例,女94例,年齡30-71歲,平均(50.36±3.58)歲,透析時間0.6-7年,平均(4.91±1.08)年,疾病類型:糖尿病腎病83例,慢性腎炎51例,高血壓腎病62例。根據隨機化原則將受試者分為對照組(98例)和研究組(98例),兩組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
對照組接受常規透析護理,包括指導患者科學飲食、創造舒適的透析環境、監測血壓、預防感染、管路護理、機械性執行醫囑等。
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接受個體化心理護理,具體為:血液透析治療周期長,患者常因懼怕穿刺疼痛、擔心透析費用、生活方式的改變而產生焦慮、恐懼心理。還有部分患者對透析結果期望過高,而結果常難如患者所愿,使其心理落差較大,產生失落、絕望心理。另外長期的血液透析耗費大量的金錢、時間及精力使患者喪失治療疾病的信心,甚至是部分患者產生輕生的念頭[2]。因此在血液透析護理中應及時主動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內心顧慮,指導患者學會自我情緒調節,通過疾病及治療知識講解消除患者內心的顧慮,使患者正視自己的病情,堅定患者治療疾病的信心,促進病情康復。患者入院時熱情接待,主動向患者介紹病房環境,消除患者的陌生感、恐懼感及抑郁情緒,使患者以健康積極的態度面對治療。每日監測患者的病情變化,并告知患者透析結果,對于心理負擔較重者應選擇性的告知患者透析中的理想部分,避免喪失患者治療的信心。隨時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并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的心理負擔,將患者的心理狀態調整至最佳狀態。
干預后比較兩組患者心理問題發生率,并采用我院自擬的配合度調查問卷評價兩組患者的治療配合度,患者出院當日通過滿意度調查問卷以不記名的形式評價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采用SPSS19.0,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x2檢驗。
研究組患者出現心理問題10例(占10.20%),積極配合治療94例(占95.92%),對照組患者出現心理問題57例(占58.16%),積極配合治療51例(占52.04%),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研究組患者滿意58例,基本滿意35例,不滿意5例,護理滿意度為94.90%(93/98),對照組患者滿意49例,基本滿意30例,不滿意19例,護理滿意度為80.61%(79/98),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血液透析是指通過專業技術將患者體內的血液引流至體外,并進行血液的濾過、排毒后再次輸回體內的過程,是延長終末期腎臟疾病生存時間的有效手段,但治療期間患者常承受較重的軀體疼痛及精神折磨,易導致心理疾病[3]。常規的透析護理往往以機械性執行醫囑為主,缺乏高效性及全面性,且容易忽視患者自身心理因素對疾病的影響,對疾病的快速康復無明顯優勢。有研究指出,個體化心理護理常關注于患者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力及適應力,對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提高治療配合度意義重大,同時促進患者盡快康復[4-5]。
綜上所述,個體化心理護理可有效減少患者的心理問題,提高治療配合率及護理滿意度,對保證血液透析治療效果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