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瓊宇
(常熟市第二人民醫院,江蘇 蘇州 215500)
維持性血液透析(MHD)實為終末期腎臟疾病的常用治療方法,在全球范圍內,有80%的尿毒癥患者借助透析療法來維持自己的生命[1]。血液透析因難以將腎臟的各種功能予以取代,因而在實際治療中,會引發多種并發癥,而且隨著社會角色的改變以及高昂的治療費用,使得透析患者有著較差的生活質量。有報道[2]指出,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期間,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能獲得更好的康復效果,而且還能改善生活質量。本文圍繞本門診收治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實施血液透析門診護理干預,現就其效果探討如下。
在2017年6月-2020年4月這一期間內,選取行MHD患者,共計30例,病情均穩定,且血液透析時間均>3個月。排除排除妊娠期、患精神疾病及惡性腫瘤者。將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共將其分成兩組,在對照組15例患者中,年齡18~65(42.5±2.9)歲;男性9例,女6例;原發病:7例慢性腎小球腎炎,4例慢性腎盂腎炎,4例高血壓腎損傷。觀察組中,最小年齡18,最大65歲,平均(42.2±3.0)歲;男8例,女7例;原發病:6例慢性腎小球腎炎,5例慢性腎盂腎炎,4例高血壓腎損傷。兩組年齡等資料經比對,并無顯著差異(P>0.05)。
對照組仍給予門診傳統護理,觀察組實施門診綜合護理:(1)認知護理。將終末期腎臟疾病知識講解于患者,告知雖然此病無法治愈,但能夠借助MHD維持生命,可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且重新回歸社會,以此促進其治療信心的提升。另外,把MHD的作用、目的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告知患者,消除患者恐懼心理。(2)社會心理支持。由于患者病程較長,費用高,且在透析中可能出現并發癥,這些均易使患者出現不良情緒,比如恐懼、焦慮等,甚至有放棄治療、輕生的想法。因此,護理人員需給予患者尊重、愛護于關心,構建社會家庭支持系統,正確社會與家庭的配合;另外,積極給予物質、精神方面的支持,穩定其情緒。(3)飲食指導。合理飲食有助于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并且還有延緩病情進展,改善透析效果的作用,因而能夠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向患者講解營養知識,如食物成分等,對磷、鹽的攝入加以限制,每次透析會丟失10~30g肽類、氨基酸,因此,需攝入充足熱量,補充蛋白質(魚、牛奶等);另外,還可將食物成分換算法教于患者,由其自行設計食譜。(4)有氧運動。依據患者身體狀況、年齡等,明確運動項目、量等,將全身有氧運動當作訓練主體,并以力量性、柔韌性訓練為輔助,循序漸進,逐步使用。3次/d,每次30分鐘。
(1)康復情況。依據相關標準[3],對患者回歸社會情況進行評定,分3級評定,若生活無法自理(如飲食、系數、大小便等),即1級,若生活基本能資料,即2級;若生活完全可自理,即3級。(2)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測定量表(EORTC QLQ-C30)[4]對兩組生活質量進行評定,指標為情緒、社會功能、體力、角色與認知等,各項均為100分,匯總分值,求平均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有越好的生活質量。
本文中的各類數據均采用SPSS18.0來處理,計量資料用t來檢驗,而計數資料用x2來進行檢驗,P<0.05表示差異明顯。
觀察組1級2例,2級3例,3級10例;對照組分別為5例、4例、5例;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x2=3.78,P<0.05)。
觀察組干預前評分為(66.28±5.22)分,對照組為(65.73±5.03);干預后,觀察組為(86.38±4.22)分,對照組(72.43±4.14)分。
兩組干預前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所存在差異不突出(t=0.19,P>0.05);而護理干預后,兩組評分較治療前,均有顯著增加(t觀察組=30.13,t對照組=21.02,P<0.05),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t=11.32,P<0.05)。
現階段,終末期腎病患者多采用血液透析方法來維持其生命,但難以根治此病,而且還需要反復性、長期性治療,因而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還容易引發各種負性心理,甚至是輕生心理。有報道指出,尿毒癥MHD患者神經癥嚴重,常見抑郁癥狀。另有研究指出,MHD患者受心理、生理等因素影響,生活質量會有明顯下降,但在治療期間,通過開展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改善康復效果,提高生活質量。本文針對所收治的MHD患者,實施血液透析門診綜合護理,通過認知干預,幫助患者更好的了解疾病,獲取更多的疾病知識;通過心理護理,消除患者對疾病的恐懼心理,幫助其樹立治療信心。
綜上所述,將血液透析門診綜合護理應用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僅能改善其生活質量,而且還能加速康復進程,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