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雋

統計數據顯示,2020 年前三季度,全國農民人均收入達12297 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高于GDP 增速0.9 個百分點,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1.9 個百分點。今年年初以來,農民收入從第一季度負增長4.7%,到上半年降幅收窄3.7 個百分點,再到前三季度實現由負轉正,增長形勢逐季好轉,的確令人欣喜。
這個成績來之不易。從目前農民收入構成看,工資性收入占農民可支配收入的大頭,是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穩住農民工就業對于穩定農民增收至關重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農民外出務工普遍推遲一個月,部分農民工外出后又二次返鄉,鄉村休閑旅游等產業面臨困難,這些因素都對農民增收產生了較大影響。面對不利因素,一系列著力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政策精準發力,接連出臺:從及時發布用工信息、開展專項招聘到組織“點對點”接送,從開展就業創業培訓、增設公益性崗位到加快恢復鄉村產業……一項項務實的舉措拓寬了農民就業空間,增加了他們的就業機會。數據顯示,三季度末,全國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已達1.79 億人,比二季度增加了200 萬人;截至8 月底,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1700 多萬人,就業增長勢頭為農民工資性收入的提高奠定了堅實基礎。
到2020 年城鄉居民收入要比2010 年翻一番,這是黨的十八大明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去年年底,農民人均收入已經突破16000 元,提前一年實現了翻一番的目標。當前只有進一步鞏固好農民增收的好勢頭,讓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的好勢頭不減弱、好趨勢不逆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全面小康的成色才能更足。
農民增收始終跟宏觀經濟形勢和農業農村經濟走勢密切相關。鞏固好農民增收的好勢頭,既要穩住當前,也要兼顧長遠。眼下看,距離年底只有一個月時間,穩增收的舉措一定要實些、再實些。讓秋收的農產品賣上好價格,吸納更多農村勞動力參與鄉村產業以及農業農村項目建設,確保農民群眾踏踏實實干活兒、實實在在增收。
長遠看,要通過多種途徑著力構建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長效機制。一方面,通過深化相關領域改革,進一步暢通各類要素在城鄉間自由流動的渠道,讓無論是進城還是留鄉的農民都能獲得穩定就業的崗位,擁有干事創業的舞臺。另一方面,在繼續發揮傳統就業渠道“穩定器”作用的同時,積極培育農民就業增收新動能。通過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讓農民在家門口也能有收入。
與此同時,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補齊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消費環境等,也有助于穩定增收預期。收入穩了,腰包鼓了,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