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書佩

輝縣市委書記郭書佩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輝縣市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的指示要求,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堅持以產業為支撐,以收入為保障,以穩定脫貧不返貧為目標,下足“繡花”功夫,著力抓好脫貧攻堅與全域旅游、中藥材、農業龍頭企業和光伏扶貧“四個結合”,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一個銜接”,探索構建了助力群眾增收、助推脫貧攻堅的“4+1”多元產業扶貧大格局,真正把貧困戶與產業聯系在一起,讓貧困群眾“主動融入能致富、辛勤勞動可脫貧、生病臥床有收入”,補齊貧困地區的發展短板,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輝縣市堅持把文旅康養產業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承接鄭新一體化發展、經濟轉型升級和強縣富民的首位支柱產業,舉全市之力抓好全域旅游發展,傾力打造中原鄉土旅游體驗地、歷史文化高地、中藥文化養生之都、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和全國旅游目的地。2019 年接待游客1200 萬人次,社會效益70 億元。
輝縣市將生態旅游這個朝陽產業作為脫貧攻堅長線產業傾力打造,大力實施“旅游+”“+旅游”工程,積極發展休閑度假游、健康養生游、文化體驗游、科普研學游、工業旅游等全域旅游新業態,積極探索旅游扶貧新模式。把旅游理念和元素融入美麗鄉村建設,用藝術家的眼光高標準建設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和精品民宿,創建國家和省級傳統村落18 家,省級旅游特色村23 個,建成了五龍山主題公園、龍溪溫泉、聚宏生態園、里溝極限運動莊園等一批鄉村旅游休閑觀光園區,進一步發展壯大了鄉村旅游,帶動了貧困群眾增收。
輝縣市堅持把中藥材產業作為增加貧困群眾收入、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壯大縣域經濟的優勢產業來抓,積極探索“中藥材+”模式,著力推動中藥材產業和脫貧攻堅互促共進。
抓種植,建基地。輝縣市野生中藥材超過100萬畝,人工種植近10 萬畝,規劃整理野生中藥材30 萬畝,其中連翹20 余萬畝,銷售量占全國的四成,產值超過5 億元,全市從事中藥材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的群眾1 萬余人,每年創造效益5.8 億元。抓特色,創品牌。規劃設立中藥材保護區,培育“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道地藥材品牌,成功申報了輝縣山楂、山藥、核桃、黨參、青蘿卜、香稻6 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抓項目,強支撐。重點抓好5億元的豫北中藥材物流基地項目、3 億元的郭家寨中草藥健康養生園項目、3 億元的馴化黃河流域太行山段草本植物示范園區項目,為做大做強中藥材產業提供了有力支撐。
輝縣市發揮域內企業眾多、基礎較好的優勢,全力推動企業帶貧。一是發揮食用菌優勢產業帶貧作用。冀屯鎮20 年持之以恒加快發展,形成了以龍頭企業為引領、以合作社為紐帶、以農戶為基礎的食用菌產業格局,成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星河生物公司是亞洲日產規模最大的食用菌企業,采取“公司+基地+貧困戶”的模式,累計安排貧困勞動力276 人就業,人均年收入1.8 萬元,帶動周邊鄉鎮800 余戶貧困戶戶均年增收800 元。二是發揮農特產品深加工、電商和消費扶貧帶貧作用。張村鄉立足紅薯產業種植、加工、銷售三個環節做文章,拉長產業鏈條,每年舉辦粉條節,大力發展粉條深加工、電商銷售等新興產業。張村鄉九月天食品有限公司,產品涵蓋紅薯粉絲、自發熱火鍋、酸辣粉等數十種產品類別,年銷售額達3.3 億元,累計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65 人就業,年收益3 萬元左右。三是發揮龍頭企業帶貧作用。米多奇食品公司是河南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吸收就業、金融扶貧等形式帶動貧困群眾850余人次,貧困勞動力人均年增收2.8 萬元。
輝縣市著眼長遠,強力推進光伏精準扶貧工程,在全市規劃建設了66 座聯村光伏電站,項目總投資2.32 億元,總規模32.6 兆瓦,年發電收益3300 萬元,成為河南省首個政府投資光伏產業的縣級市。
光伏發電項目由政府全額投資建設,建成后資產全部移交村集體。成立輝縣市扶貧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并作為投資管理運營主體,嚴格“五統一”運作模式,組建光伏運營維護管理中心,真正使電站“使用三十年,受益三代人”。2018 年6 月電站并網發電以來,上網發電量9442.6 萬千瓦時,累計收益8000余萬元,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重度殘疾人、大病患者、老年人、無勞動能力人員直接補貼應享盡享。
為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貧困地區走向全面振興,輝縣市一方面堅持以基層黨組織建設為引領,通過選出一個好支書、建立一個好支部、建設一支好隊伍,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另一方面,將脫貧攻堅與星級示范村創建、村集體經濟發展、文明村鎮創建等鄉村振興工作結合起來,以脫貧攻堅奠定鄉村振興的基礎,以鄉村振興提升脫貧攻堅的成效。同時,將脫貧攻堅納入“黨建領航、鄉村振興”紅分管理制度,實現了從干部干、群眾看到群眾跟著干部干,再到群眾積極主動干的轉變,用“小積分”撬動了“大戰略”。
通過這幾年的產業扶貧工作實踐,輝縣市的收獲和體會如下。一是必須注重頂層設計,提升產業的生命力和競爭力。要充分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高起點做好頂層設計,緊密結合市場需求,以當地資源優勢為核心,精準選擇布局產業,既不能單打一,也不能同質化;通過“高中低”結合,“短中長”結合,確保產業對貧困戶多重覆蓋,實現貧困群眾短線脫貧、中線致富、長線小康,持續鞏固脫貧成果,有效防止返貧問題,提高脫貧攻堅質量。二是必須注重產業特色,構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扶貧格局。輝縣市鼓勵引導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探索“紅色山楂、綠色旅游、黃色連翹(中藥材)、白色食用菌(粉條)”等多彩扶貧之路,讓貧困群眾有了選擇的自主權、參與的能動性、就業增收的自信心,把各種優勢轉化成了經濟效益。三是必須注重群眾參與,提升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真扶貧”必須抓在根子上,謀在產業上,變“輸血扶貧”為“造血扶貧”,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堅決避免“一股了之、一分了之”,真正做到扶貧、致富、振興之路一以貫之。四是必須注重長遠謀劃,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輝縣市一張藍圖繪到底,從制度上保障產業發展的連續性,不斷完善產業支撐體系,對于適宜當地發展的產業,不因脫貧攻堅結束而人走戲散、改弦更張,堅持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從而真正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