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全媒體記者 卞瑞鶴 通訊員 崔興輝 姚藝紅
延津縣隸屬河南省新鄉市,地處黃河故道,坐擁耕地100 萬畝,是豫北平原、中原城市群的核心腹地。1998 年,延津在全國率先啟動優質強筋小麥種植和加工,開啟了小麥產業轉型升級之路。
20 多年來,延津以產業化理念大力發展小麥經濟,走出了一條糧食主產區依托小麥主導產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道路,引領小麥產業發展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
如今,延津優質小麥耕種占比超過一半,優質強筋小麥早已成為延津縣的“金字招牌”,“中國小麥看河南,優質小麥看新鄉,強筋小麥看延津”也成為業界共識。
2019 年6 月20 日,延津縣優質小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以下簡稱現代農業產業園)獲批創建,這是全國唯一以小麥為主題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從此,延津又多了一塊“金字招牌”。更為重要的是,該產業園的創建,為延津小麥產業贏得了千載難逢的高質量發展機遇。

“糧食是民生之本,尤其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國際糧食進出口封鎖,國家啟動‘內循環’的背景下,創建以優質小麥為主導的現代農業產業園,端穩國人飯碗,意義和責任更加重大。”延津縣縣長李澤宙說。
初冬季節,走進方興未艾的現代農業產業園,眼前的場景讓人振奮不已:青青的麥田里,灌溉設施自行運轉噴灑;數據監測設備全天候作業,大屏幕上信息適時更新;一個個深加工企業生產車間里,機器轟鳴、工人忙碌……
現代農業產業園位于延津縣境內中南部,規劃面積498 平方公里,涉及10 個鄉(鎮、街道辦)和1 個產業集聚區,包含218 個行政村,總人口約27.2 萬人,園內耕地面積55.5 萬畝。
“四園、兩區、一中心”的科學規劃,產業園將現代農業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四園”指小麥產品加工園、面制品電商物流園、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園和融合多項功能的麥香田園;“兩區”是指優質小麥種植區和小麥良種繁育區;“一中心”是指集小麥產業展示、產業園運行管理、小麥科創研發、檢驗檢測、技術培訓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小麥產業服務中心。
延津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張春學介紹道,產業園自獲批創建以來,延津縣嚴格按照部、省批復的產業園創建方案和資金使用方案,克服疫情等影響,按照“國內一流、行業領先”的發展定位和創建目標,圍繞“生產+加工+科技”的全產業鏈發展要求和“四園、兩區、一中心”的科學規劃布局,高位推進、高標建設,主導產業發展水平、科技裝備水平、綠色發展成效、聯農帶農作用等多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按時間節點完成了創建工作階段任務。
據了解,圍繞“補齊產業短板,做大做優主導產業;聚集先進要素,建設現代技術與裝備集成區;推進產業融合,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集群;鼓勵創業創新,建設新型主體創業創新孵化區;提升質量效益,建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五大創建任務,產業園重點實施了24 個建設項目,計劃總投資21.905 億元。截至目前,產業園項目完成總體投資21.33 億元,預計12 月底全面完成。
金麥穗撐起大產業,豐收豐產又致富。圍繞優質小麥打造“黃金產業”,現代農業產業園通過轉變產業化運作方式,促進加工制品轉型升級,塑造“中國第一麥”區域品牌,使延津小麥的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形成了“一產種植高標準、二產加工龍頭壯、三產服務成體系、科技創新有支撐、聯農帶農收益高”的發展格局。
如今,55.5 萬畝產業園耕地,常年種植小麥53.5 萬畝,主導產業覆蓋率達96%,產業園內專用小麥占比達85%。
更值得稱道的是,產品加工園集聚了小麥購銷、加工龍頭企業48 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3家。全國著名的克明面業、魯花集團、豫糧集團、京糧集團、中原糧食集團等相繼入駐,小麥制粉能力達100 萬噸,掛面等食品加工能力達45 萬噸,產品包括蒸煮類、烘焙類、速凍類、休閑類面粉及面制食品500 多個品種。2019 年,產業園總產值達97億元,躋身全國食品工業強縣,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4.74∶1。
此外,產業園里建設的小麥產業服務中心,分別為小麥產業提供產業展示、運行管理、科創研發、檢驗檢測和技術培訓等全方位的系列服務;建成了中國面條產業電商物流平臺;良潤全谷物系列小包裝面粉全網銷量遙遙領先;引導發展小麥干花、中式面糕等特色加工,三產融合發展取得重要突破。

優質小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標牌 攝影/于 萌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建設,為延津小麥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原動力。
產業園內建有高標準農田50 萬畝,覆蓋率達90.1%,產業園內小麥耕種收機械化率達100%。在此基礎上,產業園集聚現代要素,重點建設了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農情監測與綠色防控工程、水肥一體化示范工程,配置了移動噴灌水肥一體化裝備、農情監測物聯網裝備、植保無人機飛防裝備、大田病蟲害綠色防控植保機裝備、大型谷物聯合收割脫粒裝備。目前,園內農業現代化裝備的覆蓋面積達85%,農業生產條件、農業科技裝備水平和防災減災能力全面提升,優質小麥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達到了新水平。
綠色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產業園自建設以來,就著力改善生產條件和產地環境,建設了水肥一體化示范基地,節水灌溉覆蓋率達82%;積極推進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加強“一控兩減三基本”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計劃。積極開展秸稈、糞污資源化利用,建設了25 個秸稈收儲站和1 座大型秸稈生物質發電廠。通過秸稈廢棄物肥料化、燃料化、飼料化、基料化應用,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96.1%,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5%。
此外,產業園積極開展“兩品一標”基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園內建有42 萬畝綠色食品原料(小麥)標準化生產基地和2.1 萬畝國酒茅臺有機小麥原料基地,“延麥釀國酒”彰顯了延津小麥品質水平和質量安全水平。產業園的小麥全部通過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園內“兩品一標”農產品認證數量6 個,獲證小麥及相關產品22.5 萬噸,“兩品一標”農產品占比達82.4%。
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創建,讓延津小麥實現高質量發展如虎添翼。科技創新支撐有力,產業發展水平全國領先,“中國第一麥”實至名歸。目前,延津不僅創立了“中國優質小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立了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延津綜合試驗站,設立了河南省農科院和河南科技學院小麥科研育種基地,還獲批了“河南省面粉及制品檢驗檢測中心”“河南省小麥預拌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

克明面業掛面生產車間 攝影/于 萌
說一千道一萬,農戶增收是關鍵。如何打好延津小麥這張“王牌”,讓小麥產業真正成為強縣富農的產業?
李澤宙認為,“要抓住延津小麥這個核心競爭力,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優化小麥品種結構,延伸小麥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做好‘糧頭食尾’產業深加工,讓農民充分享受利益聯結機制帶來的增收紅利。”
如今,現代農業產業園內現有各級龍頭企業22 家,農業專業合作社1596 家(其中國家級示范合作社7 家),家庭農場132 家,種糧大戶215 家。通過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和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產業園內土地流轉面積16.5 萬畝,土地托管面積21.5 萬畝。良好的局面,給延津縣小麥規模化種植和標準化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也涌現出了多種聯農帶農新方式。目前,與合作社或龍頭企業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的農戶達4.2 萬戶,占比達68.5%。
產業園積極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通過“農村五項改革”和“三變五合”引導,園內所有的行政村都建立了集體經濟合作組織。2019 年年底村集體經濟收入3600 萬元,預計2020 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將達4035 萬元,增幅達12.1%。
此外,現代農業產業園通過建立聯農帶農機制,著力發展二產三產,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通過繁育小麥種子、種植有機小麥、種植強筋小麥、土地流轉、進廠務工、搬運裝卸、包裝印刷、小麥收儲運輸、小麥干花加工銷售、中式面糕制作、餐飲服務、地方名吃延津大肉火燒制作等,園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8 萬元,比全縣平均水平高出30.5%。
廣袤的田野上孕育著豐收的希望,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延津小麥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通過構建“政府推動、市場拉動、龍頭帶動、利益驅動”的發展模式,延津縣必將實現小麥種植提質增效、農民增收、企業受益的目標,走出一條小麥產業促進鄉村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