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本刊全媒體記者 丁 浩 趙潤澤

馬好善(右)與本刊編輯交流
“請問這是‘三農’雜志社嗎?我來投稿。”11 月5 日上午11 時,一位步履蹣跚的老人拿著20 世紀90 年代的《農村農業農民》雜志走到我社編輯部門口問道。老者的到來給了大家一絲驚喜,讓安靜的編輯部一下熱鬧了起來。記者見狀,趕緊上前攙扶他到會議室坐下,并給他倒了一杯熱茶。現在是網絡時代,上門投稿的場景已很少見。記者驚詫的同時感覺到這位老人身上一定會有很多故事。
剛上班幾年的同事們不僅對這位老人感興趣,更對老人手里拿的兩份20 世紀90 年代的《農村農業農民》雜志感到稀奇,紛紛拿起手機拍照,如同看到了“寶物”一樣。
“看,那時的總編是誰,那時的編輯是誰,那時就已經有了脫貧攻堅的報道,不過提法是‘扶貧攻堅’。”辦公室主任付宏杰說道。
如同見到親人一樣,老人坐下來后激動不已,向編輯部主任李偉杰傾訴著與‘三農’雜志社的不解情緣。
經了解得知,老人叫馬好善,今年83 歲,退休前為鄭州市上街區聶寨鄉農委主任。
“那時的鄉農委協調鄉里六七個農口站所。我覺得咱們‘三農’雜志辦得很好,對我們基層干部有很強的指導意義,而且時任河南省委書記李長春為雜志題詞,影響很大。于是,我就讓每一個站所、每一個村、每一個村民組訂閱學習,還定期組織集體學習,交流心得。”老人動情地向記者介紹。“看,這就是我寫的文章。”老人指著1997 年第5 期雜志刊登的一篇文章讓記者閱讀。
泛黃的紙張訴說著20 多年前精彩的故事。記者看到,這是一篇標題為《“菇王”幫富眾鄉鄰》的文章。內容為:鄭州市上街區任莊村青年農民白峰奇摸索出一套采用垛式覆泥生產平菇技術,1993 年,他創造了在0.3 畝平菇房內年收入超萬元的記錄。在白峰奇的帶動和熱心幫助下,該村平菇種植戶發展到30 多戶。老人回憶道,這篇報道讓很多想發家致富的村民慕名前往任莊村學習平菇種植技術,他因此還受到了上級表彰。
談起為什么前來投稿,老人說:“我是‘三農’雜志的忠實讀者,幾十年如一日養成了每天必須閱讀的習慣,一看到‘農村農業農民’6 個字,心中就莫名地歡喜,很有感情。我感覺到,農業穩,天下穩。通過看雜志上的報道,感覺好多人通過發展農業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有好多創新舉措都值得學習借鑒。我一看到有好的致富方法就會跟我身邊的人說,讓他們也去做。”“親戚越走越親。我年齡大了,趁我還能走得動,一方面想把這個親情續上;再一個就是登門感謝你們,讓我這個老者余生有事可做,寫寫文章、投投稿。”老人進一步說道。
記者極力挽留老人吃完午飯再回,被老人回絕。“我是一大早就出發的,轉了好幾趟車過來的,還要趕中午一點那一班車。不用啦,你們的熱情讓我感動。真的很謝謝。”老人激動地說。
看著老人的投稿《科技扶貧到異鄉》,記者沉思很久,這不就是雜志社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收到的最好禮物嗎?老人彎曲的身體,鏗鏘有力的話語,濃濃的“三農”情懷,對我們來說不僅是鞭策,更是鼓勵。“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我們將不辱使命,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