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丹
【摘 要】在全面提升政府履職能力,完善社會公共服務中,積極推動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加強政府審計,提升內控質量,既是當前政府審計的重點工作內容,同時也是加強財政監督的必要實施手段。通過對政府會計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政府審計問題展開相關探討與研究,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希望可以在完善細節問題處理方式下,進一步提升政府審計能力。
【關鍵詞】政府會計制度改革;政府審計;職能
為全面推動我國政府會計改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政府審計工作必須在正視當前存在的問題下,刻不容緩地加以解決,無論是在完善政府財政體系方面,還是在提升政府會計信息質量方面,都應給予高度重視。
一、政府會計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政府審計存在的問題
1.政府審計職權不夠明確。
政府審計的目的是要對經濟活動進行有效監督,并對權利進行制衡,然而,就現階段的政府審計工作來看,審計工作的職權劃分還是存在一些不規范之處。例如,根據《審計法》,當政府會計工作中出現違規或違法行為時,審計部門有權根據實際情況給予相應的處罰,然而,從實踐中我們可以發現,在整個執法過程中司法部門卻是占據著主體地位,審計部門只是進行輔助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審計職權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重疊的情況。不僅如此,在執法過程中,審計部門并未顯示明顯的權威性,使得審計工作的推進和落實受到一定阻礙;審計監管工作缺乏全面性,部分政府部門對于審計工作的認識不足,對審計監督工作的配合度較低,導致監管工作的漏洞出現,進而使審計效果大打折扣;審計結果公開制度不健全,缺少有效的社會輿論監督,導致審計職責落實困難,進而使審計質量大打折扣。
2.政府審計標準亟待完善。
現階段,我國會計改革的目標是要建立科學統一,且規范化的會計指標體系,因此,政府審計指標也應不斷完善,如此才能確保對財務報告進行全面考核,實現有效的監督。然而,就當前工作實際來看,審計指標設計當中仍舊存在著不完善之處。其中,較為突出的問題是:有審計指標的計量性差,審計判斷沒有統一的數值標準,導致審計工作缺乏規范性;審計指標的靈活性差,例如在政府績效審計工作中,審計標準的靈活性卻較差,這使得很難針對繁雜多變的項目進行靈活調整,容易使審計結果缺少客觀性;審計指標的可操作性差,并為針對審計工作和會計工作的關系進行綜合的考量,而僅僅以審計項目為核心進行設計,導致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效果并不好。
3.政府審計未展現獨立性。
政府審計,意思是說由政府審計部門對會計賬目進行獨立的檢查,并對財政和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和合法性,以及效益性進行監督,而其中獨立性最能體現審計工作的權威性,保障在政府監督過程中不受任何干預,是保障審計監督結果的關鍵要素。然而,就現階段的實際運作來看,政府審計工作的獨立性并不高,例如,組織機構很難真正獨立,在行政審計的背景下,審計部門的設定和政府緊密相連,故而,在開展調查時,很難不受政府權力的制約;職權不明確,審計職權和政府財務會計之間有著一些利益上的牽扯,導致職權落實困難。
二、政府會計改革背景下的政府審計問題的改進措施
1.明確審計職權劃分,提升審計質量。
政府審計部門屬于行政機構,我國《審計法》賦予了審計機構如下各項權利:其一,要求提供資料權;其二,檢查權;其三,調查權;其四,采取強制措施權;其五,建議權;其六,處理處罰權;其七,公布審計結果權。也正因如此,才使得我國政府審計對政府財務管理形成了強大的威懾力。然而,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還是存在著很多的困難,故而,審計職權仍需進一步明確劃分,對職權予以細化,保障審計職權能夠有效實施,提升審計質量。市場經濟制度改革使得政府會計工作內容也悄然發生改變,故而審計工作的范圍也需要做出相應調整,避免資源浪費,提高審計效率。另外,對政府審計結果也應逐漸公開,主動去接受社會大眾的監督,從而在促進政府會計工作提高警惕,保障信息真實性的同時,也完善審計職權,借助社會輿論倒逼審計工作不斷完善。
2.完善審計標準,健全審計監督體系。
在政府會計改革背景下,要想促進政府審計工作的規范化發展,實現制度化,其中的關鍵就在于需要建立健全的審計體系。在設計審計標準時,首先應進行全面綜合的考量,不能僅圍繞政府財務會計工作,而是要在確保符合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現狀的同時,還要充分體現健全公共服務體系的原則,并能促使有關人員不斷進步和發展;其次,應要重視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從短期效益的角度要能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從長遠利益的角度要能對政府工作的有效性做出科學的評價;再次,在審計工作中,不但要進行績效考核,還要重視分配的公平性;最后,在依照相關法律規定對政府財務會計工作進行嚴格考核的同時,監督預算執行效果,保障國家財產不受侵犯,并且還要對各項工作的性質予以分析,從宏觀上,對工作效果做出評定。利用規范化、系統化的審計標準,促進財務會計工作不斷完善的同時,充分發揮審計工作的監督職能。
3.強化審計管理,提高審計獨立性。
政府審計若要實現監督水平的提升,就必須先確保其獨立性。首先,應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現狀,針對行政型審計模式展開深層次的研究,去尋找既能確保政府的行政職能,又能夠促進審計部門獨立發展的方法,從而各部門職權得到進一步明確劃分,提高審計工作的獨立性。其次,借鑒西方的成功經驗,重新梳理審計部門和權力機關之間的關系,使政府審計報告直接對人大負責,不受政府權力的制約,讓審計工作的監督職能得到充分發揮。最后,應進一步健全預算編制體系,從而促進審計獨立性的提高,由中央財政各級審計部門實施管理,避免審計部門和政府機構之間的利益牽扯,提高審計效果。
結語
政府審計主要針對政府機關的財務收支情況實施會計賬目檢查,確保其合法效益與財政收支真實性,在此過程中必須實行獨立審計監督。在社會各界日益增強對政府工作關注度的前提下,必須在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基礎上,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各項大政方針,確保國有資產安全性、完整性,進一步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欣.政府會計制度深入解讀研究[J].財會學習,2019,(22):108-108.
[2]陳進.大數據時代我國政府審計面臨的挑戰與應對[J].智富時代,2017,(6):232-232.
[3]孫柳.大數據時代政府審計實現全覆蓋的路徑研究[J].當代旅游,2018,(1):119-120.
(作者單位:莆田市涵江區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