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品
【摘 要】審計屬于統治國家的工具之一,從國家審計的演變可以窺見古代中國的國勢變化。
【關鍵詞】國勢;國家審計;古代審計;審計獨立性
中國歷代王朝的興衰,其實反映的就是當時國勢的起起落落。對中國各個王朝興衰沉浮的探討是中國歷史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目的就是為了總結前人經驗而供后人參考,正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有許多因素決定著國勢的變化,如帝王將相的深謀遠慮與勾心斗角、教化學說與法典規章對人們的心智引導、外部敵人的強弱變化與環境制約、人口與土地的相互作用、新物種的引入和新技術的發明推廣等等。
目前我國還沒有以國家審計的視角重新審視過古代中國的國勢變化情況。審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作用在于對經濟核算結果進行監督,為國家財政把關,還包括審計官員的業績好壞。一個國家要正常運行就離不開健康的財政和高效的官吏團體。在帝制時代,如果國家能保持良好的財政和清明的吏治,國勢自然強盛。而審計正是以一種相對超然的地位來實現對財政和吏治的監督。
一、中國古代審計演變的歷程
在封建專制王朝中,審計職能與其他機構的職能一樣,總體上服務于統治者對國家的統治,屬于“御下之術”,可以用于約束下屬官員,也能夠讓統治者掌握更貼近實際的信息。審計隨著歷史進程而不斷演變。我國的審計萌芽于夏商,在周朝時初步成型,秦漢時期日趨完善,經過魏晉南北朝的進一步發展,到隋唐時期達到了巔峰狀態,五代之后的宋朝是一個轉折性的朝代,此后審計的地位逐漸下降,獨立性和權威性越來越差。審計的演變歷程暗合著國勢的演變歷程,耐人尋味。
1.經歷夏商周而逐漸成型。
夏朝時期的審計僅僅是考核諸侯及酋長的貢物,這是賞罰的基礎,夏后自己都能檢查物品數量,但起碼和進貢的人員有所區分,這一點與商朝類似,只不過商朝有了真正的監察官員——宰和臣,監審一體,相比夏朝有所進步。
周朝再次進了一大步,真正有了審計的雛形,宰夫和小宰依據相應的“法”來審計財務部門和倉庫的收支情況,財審分離,監審一體,有典章可依,審計的獨立性強于夏商,且財審分離、監審一體的國家審計形式被后世多個朝代采用。
夏商周三朝,審計的系統性和專業性逐步上升,獨立性也在加強,周朝的審計已經能夠處理較復雜的經濟活動,但受制于經濟發展水平低下,審計機構并不獨立。
2.上計制度的誕生和評價。
東周及秦漢的上計制度也是監審一體,最早起源于春秋時期的齊國,經過春秋戰國的發展與檢驗,到秦朝時已相對成熟。上計制度財審監督做到了部分分離,由御史和財務人員共同負責審計工作,并逐漸形成了與監審相關的法律制度,把業務流程和形式都固定下來,對從業人員的專業性也提出了要求,法制性越來越強。秦漢時期對法律的嚴格執行強化了審計的權威性,但君主的權力大大增強,君臣爭權更加激烈,審計更容易陷于權力斗爭而失去獨立性。秦以法術治國,秦和西漢前期執法嚴格,盡管在獨立性上有所不足,但在法制保障下的審計效果依然較好。到了西漢后期及東漢,儒術漸漸成為主流,法律執行效果下降,就影響了審計效果,再加上財務部門本身就要參加上計,降低了審計的獨立性,審計的效果也就大幅下降,吏治崩壞。
3.在隋唐走向全盛的比部審計時代。
魏晉南北朝時期,君主權力受到一定限制,這讓君主對御下之術有更強烈的渴望,審計在多方勢力交鋒的動態平衡中更容易獲得相對獨立性。在曹魏時期比部出現,至北齊時,已有明確的審計職能,這一獨立審計機構的出現具有劃時代意義,審計的獨立性大大增強。
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發展成熟,是中國古代審計發展的巔峰。比部設于刑部之中,與財政部門完全隔離,財審分離徹底,擁有司法權并配備多位專門的官職,獨立性、專業性和權威性得以保證。三省六部制的完全確立優化了官僚體系的內部控制,皇帝也重視比部審計,就連皇室用度都要經過比部勾檢。到了唐玄宗時,在地方上同時擁有經濟與軍政大權的節度使權力增強,經過安史之亂,逐漸架空中央政權,隸屬于中央的比部無法審計節度使,使得比部的權威大損,同時也縮小了比部審計的范圍,這讓比部的審計效果大打折扣。
4.審計逐漸走下坡路的宋元明。
宋太宗早期,審計由獨立的機構,如比部和審計院來執行的。后審計院被取消,建立二府三司制,審計權落入財政部門之手,財審合一,作為外部審計機構的比部僅形式上存在,完全喪失獨立性。元豐改制一度恢復了唐制,審計獨立性得以提升。但司馬光再次讓財審合一,完全喪失獨立性。南宋時期也不怎么重視比部審計,連派遣的官員都往往采取兼任的方式,主要還是由財務部門進行“內部審計”,獨立性可見一斑。
元朝徹底廢除三省制,中書省獨大,六部歸于中書省,也是以財務部門審計為主,還有一部分是監察部門附帶的審計,在中央是御史臺,在地方有行御史臺,徹底廢除了比部審計,缺乏獨立性。但由于監察部門的介入,情況稍好于宋朝。
明朝最先模仿古制,還設有比部審計,后來完全取消,而且審計權分散了,還是以財務部門審計和監察部門的附帶審計為主,獨立性喪失。
5.短暫高效的清朝審計。
清朝在借鑒明朝制度設計的基礎上將審計權集中起來,財審合一的同時監審合一,體系相對明朝比較嚴密。雖然審計缺乏獨立性,專業性也值得懷疑,但由于監察部門的嚴格和自成體系,彌補了一部分獨立性缺失,效果遠好于明朝。雍正時期成立的會考府獨立于一切行政機構,配備最高層級的官員,直接對皇帝負責,使得審計獨立性達到了最高水平,對整頓吏治發揮了重要作用。乾隆朝以后的清朝吏治重新走向墮落,并一直持續到近代。
二、審計折射國勢變化
國家審計與國勢變化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從夏商周一直到隋唐,我國的國勢雖經歷波折,但總體看穩步上升。夏商周時期,我國屬于后發國家,相比于世界文明中心的兩河流域是落后的,當時中原地區還在使用青銅器,而赫梯人已進入鐵器時代。此時的審計也很粗糙,但西周審計制度相比于夏商兩朝已經進步巨大了,這與國勢的上升也很契合。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戰爭規模越打越大,哲學文化也出現了大發展,百家爭鳴,經過四百年的東周亂世,七大諸侯國的國力空前強大,鐵器也漸漸投入使用,生產力進步,國家的運行機制也越來越先進,人們對審計的作用認識的越來越多,上計制度誕生了。中國在世界上的發展水平也逐漸從追趕變為平齊甚至超越,這一時期誕生了優秀的騎兵和可標準化生產的單兵弩。
到秦朝時,中國已成當時世界的第一超級大國,律法森嚴,組織嚴密,技術先進,裝備精良,審計活動也做到了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這體現了法家思想,以法術治國而不是模棱兩可的“先王之道”。審計在有效抓取社會資源的過程中發揮了作用,國家制度的先進性遠超世界其他國家。盡管審計尚沒有從財務核算中徹底獨立,執法嚴格,再加上國家開始重視人才,專業性的人才發揮空間越來越大,民間也開始興辦學校培養專門人才,財務、審計職能漸漸由專業對口的人士接替,職能的專業性逐漸提高,國家對審計隊伍的進入也設置了門檻,保障了專業隊伍的知識技能。西漢承襲秦制,審計水平繼續發展,相關法律法規越來越完善,人員配備、鑒證標準、審計流程都有詳細規定,使得審計可以在既定軌道中運行,制度化做得很好。秦漢兩代也是國勢蒸蒸日上的時期,版圖急劇擴張,占領河套、嶺南和西域,但到了西漢末期和東漢時期,儒術漸漸取代法術,法制的權威性下降,審計也受到影響。與之相對應的,國勢也出現了下行跡象,控制范圍收縮,東漢后期對西域的控制幾乎完全喪失。制度失去了約束力,審計也就無能為力了。
魏晉南北朝時代,國家分裂動亂,世家大族勢力龐大,權力斗爭激烈,統治者權力受到一定影響,獨立的比部審計有了生存空間。到了北齊時,比部已成為明確的審計機構,相比秦漢之時可謂一大進步。不過此時的國勢受到分裂戰亂影響而下降,審計獨立性的提高并不足以彌補國家動蕩造成的負面影響。南北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思想大發展、技術進步的時期。這一時期在思想上,清談盛行,在武備方面,馬鐙裝備騎兵,騎兵從此成為戰場主角。
隋朝統一中國后繼承了比部審計并將之發揚光大,到唐朝之時進入了中國古代審計的巔峰。此時中國國勢也到達了高峰,無論是疆域面積還是文化影響力以及軍事實力都達到了歷史巔峰,與審計的演進發展有異曲同工之妙。唐朝在集權和分權中舉棋不定,早期是集權狀態,中期分權,后期想集權也無能為力了。總體上看,唐朝的中央集權相比之后的朝代還算是適度的,由此看來審計需要在適度的權力環境中才能正產運轉,盡管權力的平衡尺度往往難以把握。
宋朝相比唐朝國勢大大減弱。從宋朝開始我國的皇權越來越大,越來越缺乏制約,與此同時審計的發展也開始走回頭路,從獨立的比部審計變為落后的財審一體,連監審一體都沒做到,獨立性完全喪失,直到元豐年間才暫時恢復比部審計。后來司馬光又改為財審一體的模式,這使得審計這一統治工具的實用性大打折扣,朝廷極度腐敗,直到南宋也沒有恢復審計的獨立性。由于官員和軍隊從上到下的腐敗無能,再加上蒙古帝國的迅速崛起共同導致了南宋滅亡。這是以漢族為代表的中原王朝第一次被游牧民族徹底征服,具有重大歷史影響。宋朝的國勢由此可見一斑。
元朝加入御史臺審計,情況比宋略好,但設置粗放,效果一般。元朝的國勢也受到影響,其廣闊的疆域皆繼承自蒙古帝國,并不能證明自身的強大,元朝坐擁最大幅員而無法號令西方各個汗國,權威盡失。元朝管理粗放,統治階級野蠻落后且不思進取,中國的文明程度大幅度倒退,審計的專業性和嚴肅性再也無法保證。
明朝在剛建立時一度恢復了獨立的比部審計,但明太祖后期直接取消了比部,分散了審計權,皇帝把所有權力抓在自己手里。明朝的審計工作是自隋唐以來最差的,這也導致后期被權力制約機制更好的西方國家后來居上,最后亡于財政崩潰,其國勢自不必多說。
清朝把中央集權推進到了頂點,審計的權力相對明朝更加集中,但也是財審一體和監審一體結合,相比古代并無多大進步。與之相對應的,國勢也是原地踏步,固步自封,漸漸與崛起中的西方拉開了差距,甚至于越來越落后,放棄了最后趕超西方的機會。只有雍正時期的會考府是國家審計的一大進步,可惜僅存在了三年。
三、結論
拋開歷史模糊的夏商周不談,從春秋戰國開始,中國國家審計逐漸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制度化建設愈加完善,獨立性也在緩慢增加。在大一統的秦漢時代,國勢大升,審計水平卻先升后降,到了東漢后期,權力斗爭激烈,審計成為政治斗爭工具之一,獨立性無從談起。在采用獨立性更強的比部審計的大一統朝代,如隋唐,國勢達到了古代中國的巔峰。從宋朝開始,國家審計朝著獨立性降低的方向演變,審計水平下降,國勢也在下降,進而被游牧民族徹底滅亡。元明清的審計水平也沒有提高,審計粗放混亂,皇權高度集中,朝廷的權力制約體系蕩然無存,審計毫無獨立性,難以發揮功能,明朝最終亡于腐敗和財政崩潰。清朝吸取了明朝經驗,審計權相比明朝更加集中,監審一體、財審一體,審計水平高于元明兩朝,但也僅此而已,獨立性更高的會考府得不到推廣,整體審計水平停滯,國勢也就停止發展了,逐漸落后于西方。由此可見,審計的發展水平與國勢高低具有關聯性。
參考文獻
[1]馮勇.中國古代審計制度中的權力制約機制[J].法商研究,2007,(1).
[2]方寶璋.中國古代審計史概論[J].審計研究,2017,(5).
[3]蔣大鳴.關于中國審計起源與早期審計發展歷史的探討[J].南京社會科學,2008,(12).
(作者單位:豫章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