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梅 錢祉祺
【摘要】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農村生源大學生是中國廣大農村地區創新發展的動力源,也是未來實現農業國際化的新興力量。本文對農村生源大學生的特點進行分析,探索農村生源大學生國際視野與全球勝任力的培養路徑,以便于為國家人才發展戰略和鄉村振興服務。
【關鍵詞】 國際視野;全球勝任力;農村大學生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村生源大學生是出生于農村、成長于農民家庭的人才群體,對農村生源大學生的培養教育將為我國鄉村振興和國家富強提供人才力量。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不斷推進,高校作為國家人才培養的戰略基地,應加強對農村生源大學生國際視野和全球勝任力的培養力度。
據統計,全國本科院校中農村生源大學生人數比例大約是38%,西部高校農村生源占比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以四川大學為例,本科生源中農村生源占比約為42%。農村生源大學生生長在農村,了解農村的風土人情,對農村有著深厚的感情,是我國分布在廣大農村的高智商、高學歷人群,是未來我國實現鄉村振興和國家富強的主力軍。但是,在當前高校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和全球勝任力培養過程中,農村生源大學生普遍處于國際化意識欠缺、資源匱乏的整體劣勢。因此,放眼未來,系統性地探討農村生源大學生這一重要群體開拓國際視野、培養全球勝任力的路徑方法,從而使農村生源大學生適應未來全球化進程和國際化競爭的形勢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一、農村生源大學生自身優勢與劣勢分析
成長環境對人的發展影響是終身而深遠的。農村生源大學生的成長大環境離不開農業生產和鄉村生活。農業是國家的基礎產業,從事農業生產易于養成勤勞、樸實、踏實、樂觀、實干、奮斗、拼搏、堅韌、節儉等優秀品質。農村生源大學生通過優秀的成績考入大學,掌握了扎實的學業知識,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
相比于城鎮,農村經濟水平較低,教育資源和基礎設置也相對落后,因此學生接受學業輔導和才藝特長培訓的機會較少,課程學業更多依靠個人主動勤奮學習和學校課堂教學,因此課本知識居多、課外知識較少、文藝特長匱乏。而由于農村的物質生活條件相對簡單,學生在考入大學前埋頭讀書,在自身綜合素質拓展、才藝特長培養、演講表達溝通等方面發展較為滯后,也容易在大學階段表現出自卑、敏感、不善表達、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弱等短板。同時,接觸高科技產品和外出旅行的機會也相對較少,限制了他們國際化視野的拓展和全球勝任力的鍛煉。
正如四川大學校長李言榮院士所說:“硬實力讓人走得快,但軟實力會讓人走得遠;硬實力決定了你的起跑線,軟實力影響了你的天花板。”農村生源大學生依靠“硬實力”——學業成績進入大學,在進入大學之前很難得到素質能力拓展,“軟實力”方面相對薄弱。
二、農村生源大學生國際視野與全球勝任力培養現狀及成因
(一)思維和視野局限,缺乏國際化意識
農村生源大學生因家庭經濟能力有限,在成長過程缺少各種素質教育,由于視野和閱歷的限制,家庭中能提供人生規劃和思維指導的渠道較少,容易滿足于“考上好大學”“找份好工作”“養家糊口”“改善家庭條件”等這些基礎條件的實現,缺乏高瞻遠矚的目標追求。部分學生入學之初就考慮所學專業是否有利于畢業后回到家鄉就業,能否找到一份離家近、收入好的工作,以便照顧家庭、緩解家庭經濟壓力。
(二)外語能力不強,跨文化交流能力薄弱
隨著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語言作為我國參與國際事務、溝通交流的第一關,自然成為全球勝任力培養的首要條件。根據張潔等對農村生源大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研究,農村生源大學生因缺乏英語學習的良好環境條件,在應試教育下成為“聾子英語”及“啞巴英語”的典型代表,許多筆試成績優秀的學生在實際英語運用中往往“不知所云”“難以啟齒”,在聽力課上會覺得困難重重,無法跟上正常的教學進度;在口語課上則表現欲不強,羞于開口,在參與口語活動時很難大膽、正確、流暢地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嚴重影響了農村生源大學生進行國際交流互動的可能性。
(三)欠缺全球層面的問題探討和責任擔當
農村生源大學生普遍堅強、懂事、意志力強,習慣制定目標并奮力實現。同時,因為生活在農村,這些大學生更懂得節約糧食,更為關注農村、農業問題以及社會問題,對改善鄉村生活條件、開展脫貧與扶貧活動具有較高的志愿和興趣。但因為個人成長和視野的局限性,對全球層面的大問題普遍缺乏關注和關心。對世界各地的文化、國際發展及國際關系也缺少了解和對比,因而在國際大問題上喪失展示度、缺乏競爭力、欠缺發言權。
(四)經濟條件制約了參與全球化培養活動
根據薛源和袁長鵬對青海大學的研究數據,青海大學農村生源占比60.7%,持有貧困證明的學生中農村生源學生占比為73%,被認定為貧困生的學生中農村生源學生的比例為62%,可見大多數貧困大學生來自農村。大部分農村生源大學生一旦提起國際交流,就會考慮巨額的交通費用、學習費用和生活費用等因素,學生家長也會擔憂無法承擔過高的費用,因而很多農村生源大學生會自動遠離全球化培養活動。以出國留學這一國際化視野和全球勝任力培養的重要手段為例,潘昆峰等對首都高校學生發展狀況的調查顯示,城鎮組學生出國意愿是農村組學生的1.78倍左右,而實際留學發生率城鎮組是農村組學生的4.34倍。李忠武等對武漢市大學生出國留學情況進行調查,農村生源大學生有出國留學意向的僅占受調查學生總數的1.28%,遠低于城鎮學生25.6%的比例。
三、農村生源大學生國際化視野與全球勝任力培養的路徑
(一)營造氛圍,幫助農村生源大學生樹立全球化人才的身份意識
大學是新思想、新理論、新技術產生的發源地,校園里不同語言、不同膚色、不同國家的學生一起學習和生活,會沖擊農村生源大學生的思維和意識;國際學術大師、著名學者、跨國企業精英的經驗分享和文化交流,會幫助農村生源大學生打開視野和思路;外籍教師開展的專業課程、學術講座,會促使農村生源大學生改進溝通和學習方式。國際化的校園氛圍會對他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幫助他們逐步樹立起全球化人才的身份意識。
(二)因人而異,制定和落實個性化的培養方案
國家培養人才的根本目的是為國家發展服務。面對國際化競爭,農村生源大學生面臨的是多方面的挑戰,涉及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多個維度。但是,每個農村生源大學生的成長環境、家庭條件和思維性格不盡相同,因此高校要制定和落實個性化的國際化教育和全球勝任力培養方案,要統籌考慮學生的思想意愿、家庭承受力和個人能力。
首先,因人而異,通過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優勢,引發其對國際化潮流下個人成長方向的思考,激發他們參與國際化教育和全球勝任力培養的興趣和熱情。其次,有針對性地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的目標,制定符合自身條件的國際化教育及全球勝任力培養方案和路徑規劃。最后,督促和指導他們按照培養方案和路徑規劃逐步實施,明晰未來在國際化教育和全球勝任力培養中的學習目標,通過不斷地適應學習環境,調整學習模式,提升學習能力,從而做好充足的準備。
(三)整合資源,建立和完善資助體系
經濟因素是制約農村生源大學生國際化視野與全球勝任力培養的決定性因素。現有的國家政策性資助體系對農村生源大學生的資助政策主要是關注他們基本生活條件的保障和改善,不涉及對他們的國際化視野與全球勝任力的培養和資助。因此,高校有必要充分整合自由資源和社會資源,建立為農村生源大學生,尤其是農村生源貧困大學生進行國際化視野與全球勝任力培養的資助體系。
一方面,學校、院系可以充分利用自有經費、社會組織、校友資源等,在海外訪學項目中為農村生源貧困大學生提供專項資助支持或激勵政策。另一方面,加強對“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海外合作高校留學項目的宣傳,給農村生源大學生提供更多的留學渠道。
四、結語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重視和支持農村生源大學生國際視野與全球勝任力的培養,不僅可以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更能夠造就一支推動鄉村振興和國家富強的主力軍,這對于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具有深遠的影響和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馮剛,王方.國際視野下時代新人培
育的理論蘊含與實踐路徑[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3):34-42.
[2]劉曉光,曹敏妍.全球勝任力視角下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評價——基于189個項目培養方案的內容分析[J].江蘇高教,2020(4):55-59.
[3]李裕瑞,曹智,鄭小玉,等.我國實
施精準扶貧的區域模式與可持續途徑[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 (3):279-288.
[4]李衛東.大學生國際視野現狀調查問卷
分析[J].知識經濟,2020(3):164-165.
[5]張潔.關于提高農村生源大學生英語
聽說能力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3):16660-16661,16664.
[6]薛源,袁長鵬.西部高校農村生源大
學生受資助現狀研究——以青海大學為例[J].教育管理,2018(3):80-81.
[7]潘昆峰.我國大學生留學選擇的影響
因素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5(3):15-20.
[8]李忠武,蔣左從.武漢市大學生出國
留學選擇影響因素統計分析[J].中國市場,2017(6):176-179.
【本文系四川省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國際化視野下高分子學科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研究”(JG2018-9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錢祉祺系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