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慧 徐暉 陳靜 林蓓蕾
【摘要】調查顯示,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約占老年人口的1/5。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入大城市務工,導致農村老人尤其失能老人照護問題突出,常因照護不周而影響失能老人身心健康的現象時有發生,農村失能老人的照護已經成為極其突出的社會問題。
【關鍵詞】農村;失能老人;照護;志愿服務
失能老人是指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由于其身體功能的退化或缺失,日常生活對照顧者的依賴較多。調查發現,農村失能老人的家庭照護者強烈希望能得到社會支持,尤其是醫療護理更具專業特點的志愿服務。然而,有關研究發現農村失能老人照護志愿服務供給在空間、內容、時間、方式上都存在失衡的現象,照護志愿服務的基礎十分薄弱,尚處于起步階段,關于其發展還有較多問題值得探索。
一、農村失能老人照護志愿服務需求現狀
調查顯示,失能老人的能力等級以中度居多,且較多是慢性病,3種及以上者占52.6%,隨著患慢性病數量的增加,老人的失能程度也隨之加重。在失能老人群體中需要慢性病專業化照護的老年人占15%,慢性病專業化照護已成為失能老人長期照護服務的首要需求。而農村失能老人長期照護需求,除專業化照護服務需求外,還要有精神慰藉和日常照料。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志愿服務組織正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已經成為政府主導和市場運行之外的“第三種力量”參與到公共治理中,按照農村失能老人照護志愿服務需求而提供志愿服務意義重大。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一是生理需求。農村失能老人由于失去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自理能力,進而生活無法自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如吃飯、穿衣、大小便、修剪頭發、洗衣等方面,需要大量的照護或替代照護,因此針對農村失能老人開展生理需求相關的志愿服務活動十分必要和迫切。
二是安全的需求。走訪調研發現,失能老人在這一方面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活動、居住等方面的安全需求,活動方面主要是在完成日常生活行動時的一些環境改造,如浴室的防滑處理、可調節高度的洗臉盆和扶手座位便器等;居住方面主要是對失能老年人的居室進行適當改造,便于其行動,擴大失能老人的活動范圍,如幫助其增加門的寬度及常用室內空間的寬度,以方便輪椅的出入及轉動。生活中的安全保障是農村失能老人重點關注的問題,因為他們擔心生活中意外的發生而加重活動不便。
三是社會需求,農村失能老人由于行動不便,社會交往受到極大的限制,缺乏日常交流,長期處于封閉狀態,對于情感的需求更強,長此以往,出現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很大。現實生活中,農村失能老人的精神保障比經濟、服務保障更為匱乏,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農村人普遍對精神保障認知不夠。能保障失能老人每日吃飽穿暖,必要時給予活動協助他們就很滿足;二是由于生活節奏和消費觀念的改變,年輕人忙于工作或外出務工,無暇顧及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使得來自家庭成員的精神支持逐步弱化。因此,加強社交和情感需求的照護志愿服務尤為必要。
四是尊重的需求,它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較高層次的需求類型。農村失能老人照護是一個長期、耗費精力財力的過程,對于經濟基礎好的家庭來說還能承受,但對于條件一般的家庭,長期的支出,不僅讓家人產生疲憊,而且會影響家庭的和睦。而這些老人更希望得到家人的認可、尊重,擔心因行動不便讓家人嫌棄,成為家人的負擔;更希望得到社會的理解、接受和支持、幫助。
五是自我實現的需求,這屬于精神層面上高層次的需求,農村失能老人更偏向于物質層面的需求。失能老人自認為不能再為子女付出,自我實現需求除了未完成的心愿,在其他要求方面并不明顯。
農村失能老人對長期照護的需求比一般老年慢性病患者更多,不同于一般養老服務,涉及較多學科領域,如疾病預防、基礎醫療,護理、身心康復,且專業性較強。對于這些需求,居家的失能老人家庭照顧者難以應對,而鄉鎮養老機構的護理員也難以從以上方面滿足失能老人的需求,因此,農村失能老人的志愿服務發展有著更大的探索空間。
二、農村失能老人照護志愿服務的發展
隨著現代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社會養老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兜底服務,而適用于農村失能老人的長期生活救助很少,政府在農村失能老人照料方面人力物力提供有限,而市場即養老機構或家政公司對于失能老人的準入標準和收費均較高,不是一般農村家庭所能承擔的。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志愿服務組織正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已經成為政府主導和市場運行之外的“第三種力量”參與到公共治理中,因此在政府和市場功能都“不太靈”的情況下,引入志愿供給服務機制,發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農村失能老人照護中去,對于緩解當前農村失能老人家庭照護負擔,改善農村失能老人的生活狀況,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黨的十九大指出要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大力培育農村社會組織,積極發展農村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農村志愿服務發展迎來了發展機遇,并且在制度建設、組織管理、隊伍構建、服務項目培育上都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也面臨一些困境和問題,如,缺乏管理平臺或平臺功能不夠完善,嚴重缺乏項目或項目供需對接不夠精準;志愿服務項目零散,缺乏頂層設計,老百姓對志愿服務接納度不高;作為重要的負責志愿服務落地的基層組織作用發揮明顯不足,組織人力和活力不夠;志愿服務社會化動員仍然較少,除大學生外,穩定參與志愿服務的群體不多;激勵機制不健全等種種問題,均影響著志愿服務的發展。
實現農村志愿服務社會化運作,整合大量的可為失能老人提供針對性服務的各方資源,發揮地緣優勢,通過新媒體、網絡、社交平臺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參與其中,積極推動失能老人志愿服務項目化、輕便化、精準化。全社會要大力弘揚志愿服務精神,營造志愿服務光榮的濃郁氛圍,發揮先進典型的引領和示范作用。作為醫護工作者,開展醫療護理志愿服務,改善農村失能老人生存狀況和生活品質,事關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大局,醫院方面可成立專門的志愿服務辦公室,建章立制,充分調動廣大醫護人員尤其青年醫護人員志愿服務的積極性,自覺加入其中,幫助解決老人尤其是農村失能老人對醫療護理需求的不斷增長與供給不平衡不充分這一突出矛盾。
參考文獻:
[1]肖羅.祁陽縣農村失能老人照護志愿
服務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7.
[2]徐帥.中國特色志愿服務體制研究
[D].北京交通大學,2017.
[3]劉炳鑠,王時鋒,趙雪暉,等.我院
實施志愿服務社會化運作的實踐探索[J].中國醫院管理,2015,35(11):72-73.
[4]李三輝.河南農村志愿服務發展及其
問題審視[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9,13(04):24-28.
[5]肖羅. 祁陽縣農村失能老人照護志愿
服務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7.
[6]李三輝.河南農村志愿服務發展及其
問題審視[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9,13(04):24-28.
【本文系河南省2020年河南科技智庫調研課題“農村失能老人醫療護理志愿服務社會化供給機制研究”(HNKJZK-2020-63C)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護理與健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