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結合課程教材要求,學生家庭實際等條件,本文以教科版小學三年級科學2019年版本第三單元《太陽、地球和月球》為例,闡述線上教學作業創新的實踐及思考。
一、多形式設計家庭作業的思考
1 .發展興趣與鞏固知識
課前作業的設置能給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常常采用生活常見的實例與小實驗作為引導。學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課前課后實踐作業的探究,保持和發展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科學事實的熱情。
在本單元第三課的《影子的秘密》中,影子是日常生活中學生已經熟悉的現象,在課前,設置手影游戲感受影子的變化情況這一作業。學生能夠欣然接受,并能夠使用已有的知識改變手影,初步體驗光影變化的樂趣。在課堂討論中,學生積極分享自己的課前實驗成果,經教師指引,能夠更好更快地學習新知識。而新課結束后,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利用課后作業實驗,能夠親自體驗知識的生成,鞏固新知,給學生帶來學習都得成就感。
本單元第一課《仰望天空》的學習后,學生對太陽、月亮有了初步的認識,教師留下課后模擬實驗作業:為什么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陽和月球大小差不多大呢?指導學生使用不同材料模擬探究,在實驗觀察中尋找答案。有的學生在家利用紙片、紙筒,有的利用水果,碗等工具進行實驗,在實驗中觀察得出近大遠小的原理用于解釋問題,同時在家庭成員的協助下,拍攝實驗小視頻說明實驗過程及發現,學生能夠發展科學探究能力,用科學語言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樂于探究、與他人合作的科學態度。
2 .提升自信和學習主動性
在整個教學中,學生應該作為主人翁的角色。本單元第六課《地球的形狀》的主要內容為: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探索過程。作為偏人文性的探索內容,簡單枯燥的講授容易使學生感到無趣,無法集中精神。于是,以此為主題,設置成課前科學小故事比賽,學生可以通過適當上網、看電視或廣播,瀏覽豐富的知識資源,選擇和主題相關、自己感興趣的故事,通過講述故事的方式,和同學分享。不知不覺中學習新課內容,拓寬知識層面,讓學生做了一回小老師,增強了表達能力與自信心。同樣的創設主題,布置創造性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能夠收獲更多有特色的作品。
第八課《太陽、月球和地球》中設計海報,在明確主題,作品大小之后,讓學生選擇感興趣的方面制作海報。有的學生會使用剪貼報的形式制作(案例、作業圖例),有的學生會使用繪本故事的形式制作,有的采用宏觀視角,有的選擇和主題相關的一項呈現在海報上。海報作品的分享,百花齊放,具有個人特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不斷提升,更積極參與學習,對教學內容更加融會貫通。
二、教學反思
家庭實驗多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教師不應局限于課堂的教學,應盡可能讓學生在現實世界中親自觀察體驗事物的變化,認識事物變化對生產、生活的影響與作用,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利用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初步理解身邊自然現象和解決某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對自然的好奇心、批判和創新意識、環境保護意識、合作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為今后的學習、生活以及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學生在家完成的實驗基本是獨立完成的,教師需要在實驗前作出針對性的指導,準確說明實驗目的、用品的選擇、觀察的重點、如何記錄、線上作業提交形式等等。這對教師的前瞻性思考,及統籌安排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也需要教師更具細心、耐心,并且對個別學生的情況,作出個性指導。
當然,小學生的實驗作業更多的需要家長的協助和指引,做好家校溝通,提倡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實驗操作,不僅讓學生各方面得到發展,也能讓家長和孩子一起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促進親子關系的和諧發展。 【本文系《小學中段科學家庭實驗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的研究》(課題編號:LHXKT-004)】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