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欽
時政教育,全稱為時事政治教育,是指以時政事件為內容的教育活動。時政教育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知識的綜合性、明確的導向性、心理的吸引性四個特征,是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等學科核心素養的輔助手段。( 沈杰:《時事政治教育與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整合》 )時政 教育與高中思想政治課相互補充,共同承擔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任務。
一、時政播報:兩耳亦聞窗外事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課程標準也指出高中思想政治是一門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的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所以,新時代的青年人要了解時政熱點,主動地走進社會,了解社會,真正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公民。為此,我在學校每個教學班都建立時政播報小組,特設播報員2人,利用思政課開課前的5分鐘進行播報。時政播報工作由全班學生分工協作完成,各個學習小組輪流負責收集、整理、編輯時政材料,由播報員負責讀播。播報的時政內容主要以國內外的政治、經濟形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中心任務為主;形式分新聞廣播和時政點評。新聞廣播有助于學生了解、關心國際國內的大事,知曉世界;時政點評,有助于訓練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正確分析、認識國內外的重大時事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政治學科教學中實施時政播報,滲透時政教育,有助于引導學生用積極的態度看待人生、看待社會,通過一些時政材料在政治教學中的滲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各個學習小組、每個學生在參與時政資料的收集、整理、編輯、播報等活動中,積累經驗,融合友誼,增進見識。
二、時政導入:開啟新課新局面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一種真實情境的體驗,是一種意義的生成過程。時政內容的真實性、時效性,可以作為建構學習環境的理想認知工具,能有效促進學生的認知和發展,從而提高政治學科的可信度。( 李芒,徐曉東,朱京曦:《學與教的理論》 )時政新聞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知識的綜合性、明確的導向性和心理的吸引性,運用時政導入新課,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六課第一框題“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時,適逢西方的萬圣節,在商家的炒作下,洋文化“熱”起來,南瓜燈都賣斷貨,還有些年輕人穿著各色奇裝異服、裝扮各種怪異的樣子。如何導入新課,讓學生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這時,我制作時政微課用來導入新課。在微課中,首先,我選用廣東電視臺的時政新聞錄成微課:“隨著西方萬圣節的到來,近日,根據網友拍攝的照片,在廣州地鐵一號線芳村站往西塱方向,站臺上站著一個身著白色血衣、面容陰森的長發女子。與此同時,在地鐵三號線上則出現了一名額前貼著黃色符咒、身著僵尸服的男子,站臺上的一名小朋友被當場嚇哭。廣州地鐵公安隨后也發微博通告,證實了此事,表示廣州地鐵三號線番禺廣場站至珠江新城站的列車和站臺上,有人假扮“僵尸”等驚悚形象乘坐地鐵。”然后,設置一系列問題:1 .西方的“萬圣節”反映了文化的什么特點? 2 .不同文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3 .你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嗎?它有什么特點?4 .我們該如何認識不同文化的之間的這種差異?5 .我們該如何對待我國的傳統文化?通過這些問題的討論,引導學生進入新課學習。在基于問題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扮演著指導者或協調人的角色,以時政新聞導入新課,以問題的展示作為學習過程的開始,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合作、調査、探究,發現問題的癥結。在情境中通過建構的方式獲得觀察、推理、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等一系列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知識和技能。時政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向性問題教學,開拓創新思維,促進政治認同素養的形成。
三、時政開講:明確導向齊參與
思想政治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目的,旨在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養成學科核心素養。在一些特別節日和重大事件的時間節點,實施時政開講,德育實效明顯,教學實效顯著。
例如,2019年是我國建國70周年,為了紀念這個重大的節日,為了引導學生感悟祖國的輝煌成就,增強政治認同和社會責任感、使命感。10月8日,我創作時政專題,實施時政開講。我首先播放提前制作的6分鐘時政微課《祖國您好》,精選國慶期間的一些精彩片段如“國慶閱兵”“科技成就”“經濟成就”“美好生活”等,向學生展示一個逐步走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大中國,瞬間點燃了學生的激情。接著,我創設“1949年國慶閱兵”“2019年國慶閱兵”“1978年的中國”“2018年的中國”四個情景片段,通過經典的史料展示和前后對比,為學生剖析我們的祖國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同心協力,共創輝煌,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最后,創設師生互動環節:“感悟偉大祖國。”通過師生的一問一答,言語交流,激情碰撞,愛國主義情感不斷升華。在思政教學中開講時政,滲透時政教育,用真實的材料、成功的典范、輝煌的成就向學生闡明道理、明確導向、傳遞知識,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增強自信,助力學生養成學科核心素養。
四、時政專題:聯系知識拓視野
時政熱點、時政材料、時政教育,在高考、中考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作為一個思政教師,要學會并做到經常關注如央視“新聞聯播”“焦點訪談”“新聞1+1”“朝聞天下”,鳳凰衛視“時事開講”等比較有代表性的時政新聞及時事評論性節目;同時,還有注意收集網絡、報紙、雜志中的重要時政資料。在開展時政專題復習前,教師要對時事政治教育進行全方位的梳理,把時政內容按照能力要求的層次進行劃分,把時政主題按照由主到次的順序進行整合,對重大主題、重大事件、重大新聞、重大政策等內容應該充分關注,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教師有效選取時政素材,并與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密切聯系起來做深入的分析,然后編成一系列的時政專題。常見的時政專題課,應該包括時政材料、關聯知識點、創設問題、時政訓練題等。比如,在2019年高考備考中,我就整合編寫了8個熱點時政專題輔助學生開展時政專題復習。這些時政專題,基本上涵蓋了國內外重要事件、重大政策、重大新聞,當然,以國內為主。我在給學生開講時政專題復習課時,會對時事政治的核心內容進行全方位的剖析,給學生一個立體的時政教育。同時,指導學生根據設問整合、分析時政材料,查找關聯知識點,理清思路,組織文字,撰寫出合理、有效的答案。這有助于提高復習質量。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