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紅
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是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最常見的訓練形式。引導學生提高朗讀能力,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還能使學生從中受到情感熏陶,同時促進書面語言和口語的“溝通”。如何教好小學語文朗讀?下面,結合筆者教學實踐,談談幾點策略。
一、創設情境,激發朗讀興趣
朗讀是學習語文的開始階段,有感情地朗讀對小學生來說難度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就是要讓學生做到想讀、樂讀。生動、直觀的事物是小學生最感興趣的,也最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樂于讀書,并且讀出感情,首先要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他們才會對所讀的內容產生興趣,產生讀書的欲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適當地通過多媒體、音樂、圖片等來渲染語文情境。例如朗讀《快樂的節日》,可播放音樂《快樂的節日》作伴奏,讓學生在感受節日的氣氛時,有感情地朗讀。
在指導朗讀《桂林山水》一課時,為了給學生創造良好的朗讀氛圍,當講到漓江的水“靜、清、綠”時,看到大屏幕上那些美麗的畫面,學生不禁贊嘆:“太美了!”“真想親自去看一看!”這時,我便因勢利導,提問:“你們誰能把桂林山水的美讀出來?”然后為他們播放優美舒緩的鋼琴曲作為背景音樂,讓他們感覺自己置身于美麗的桂林之中。通過這種朗讀情境的創設,學生有了朗讀的興趣。
二、教師范讀,調動朗讀積極性
大綱指出,我們應重視朗讀,教師的朗讀要起示范作用。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在朗讀技巧和能力方面是比較欠缺的。教師范讀不光可以給學生提供模仿的樣板,而且還可以喚起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朗讀和欣賞水平。例如,在教《春天在哪里》這一課時,我繪聲繪色地范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枝頭上:春天的風微微吹動,柳條兒跳舞,桃花兒臉紅。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草原上:春天的霧薄薄細細,草兒醒過來,換上綠的新衣……”聽著這些充滿喜悅、贊美情感的文字,學生就會被帶入春天美妙的情境之中去,從而達到了指導朗讀與理解課文的目的。
三、依據教材,指導朗讀
朗讀作為一項閱讀的基本功,我依據教材,根據不同文體的課文進行朗讀指導。先從文體來說,課文中有詩歌、散文、小說、童話、寓言、說明文等。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文體來進行朗讀指導。例如,朗讀感情濃郁、語言優美、筆調活潑的《桂林山水》,就應采取鮮明的節奏,抑揚頓挫的語調來朗讀,從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抒發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讀說明文《激光的話》,那就截然不同了。因為《激光的話》是用具體數據來說明激光的特點與作用的。說明文的朗讀基調應較平實;在語速、停頓等方面可以用敘述的語氣把文章讀得正確,強調說明文中所介紹事物的特點,在朗讀中發展思維。
四、朗讀形式多樣
朗讀的形式有很多,我精心設計朗讀訓練過程,科學合理地選好每一環節讀的形式,讓它們各盡所能。當需要激情引趣或者學生讀得不到位時,這時我范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宜用齊讀;當需要借助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文段中的內容、層次時,宜用引讀……學生語言的積累多了,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和習作水平的提高就有了基礎。
同時,在課堂上應營造一種平等愉快的讀書氛圍,使學生打消怕讀錯的顧慮,消除緊張情緒,變得敢于讀書,樂于讀書。學生開始讀書時,我親切地說:“請小朋友讀一讀這一句(段),看誰讀得最認真。”在學生讀的時候,耐心聽,不督促,不打斷;學生如果讀得不好,少點批評,多點鼓勵,例如:“老師相信你會讀得更好,把這句話(這個字)再讀一遍,好嗎?”
五、重視語感培養
1 .強化朗讀。 在課堂上我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保證有充足的時間指導學生誦讀,讓學生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凡是精美的文章或片段,要反復誦讀,力求能在本節課上背誦。
2 .加強思維訓練。 語言和思維是相互依賴的,語言是思維的直接 反映。進行正確理解和掌握語音語義的訓練,這是培養語感最基本的訓練。
3 .增加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 學生在閱讀中的語感,需要在更多的語言實踐中運用,才能使語感不斷強化。一是加強口語訓練。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指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復述、轉述等,讓學生深化感悟;或者是引導學生參加朗讀、演講。二是加強習作訓練。在讀懂、感悟的基礎上,讓學生練習仿寫、擴寫以及寫讀后感等,讀寫結合,升華感悟。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