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云鳳
細節很小,容易被人們忽視,但它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注重細節,才能做到完美。
一、語音文字:力爭十全十美
1 .語言表達——嚴謹
正確讀出數學算式是小學數學中把數學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的一種方式。如:五年級鄧老師在《求平均數》一課中,引導學生求平均數的方法之一用基數求法:平均數=基數+每個數與基數的差的和÷數的個數,并舉出了例子列出了算式: 30+[(50-30)+(40-30)] ÷3,到底該如何正確讀出此算式呢?為了不被質疑,減少不必要的爭論,我決定把基數求法改為:平均數=每個數與基數的差的和÷數的個數+基數,用上具體的數字可以很自然地正確讀出:50減30的差加40減30的差的和除于3再加上30。學生在用科學、嚴密、簡明的數學語言進行有條有理的演繹推理中,其數學思維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2 .字詞讀音——嚴緊
為了追求完美,我們審課的工作細致到每個字的讀音。如:四年級楊老師上了一節《密鋪》,“鋪”到底怎么讀呢?看似簡單的細節,還是要引起重視。我曾聽過一位老師在縣公開課上讀成了“密pù”,按理經研課后的不會讀錯,那到底是“密pū”還是“密pù”呢?經查閱字典,根據字的釋義,當讀成pù時是:鋪子,店鋪;當讀成pū時是:把東西展開或攤平。無需再爭議,按照本節課的知識點,應該讀成“密pū”。于是讓楊老師重新錄制再進行剪接。
二、知識內容:力求萬無一失
1 .生活情境——實
數學教學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如:六年級張老師在《百分數的應用》一課中,為了做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相連,特意設計了一道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平遠五指石風景區原來一張門票30元……咦?據我所知,此處門票哪有那么便宜?馬上上網查閱相關資料,確實如此!數學來源于生活,反映實際問題,怎可隨便編一個數字呢?于是通知教師趕緊修改過來。
2 .知識拓展——廣
根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把基本理念轉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 處理好教師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注重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通過恰當的歸納和示范,使學生理解知識、掌握技能、積累經驗、感悟思想。如:張老師在引導四年級學生復習《乘法分配律》這節課中,設計了一道用簡便方法計算:420×68+42×320,張老師引導學生運用“積的變化規律”很自然地一步步得出:420×68+42×320=420×68+420×32=420× (68+32 )=42000。這道題還可以從前面的乘法算式著手變形進行簡便計算,即:=42×680+42×320=42× (680+320 )=42000。這種算法必須呈現出來,于是張老師進行了補充。
3 .內容講解——嚴
教師的言語表達,對知識內容的講解極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課堂效果。如:羅老師在《百分數、小數、分數的互化》中設計了一道練習題:把一個百分數的百分號去掉,這個數( )。羅老師引導學生得出的答案是:這個數就縮小100倍。看似沒有什么問題,但《辭?!飞蠈Α氨丁钡淖⑨屖牵罕叮赵瓟翟黾?,從語法上講,“這個數就縮小100倍”的說法缺乏科學性,應該采用“這個數就縮小到原來的 1 100 ”的表述才更加科學合理。
黃老師在《看一看》中,用甜美的語言引導一年級的小朋友觀察物體的前后左右幾個面,體會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物體所看到的現狀可能是不同的。在引導學生觀察“玩具小兔”的左右面時出現了明顯的錯誤。于是查找了相關資料:“學生應該如何區分左右?”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大多數人容易弄錯的知識。我們把區分的方法轉告了黃老師,對課中作了修改,避免出現知識性的錯誤。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