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君
心理教育是中學生教育教學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huán),特別在疫情防控期間,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輔導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針對疫情防控期間、在線上線下教學過程中一些學生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結(jié)合案例分析產(chǎn)生的原因,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誠然,疫情期間的心理教育與以往是有區(qū)別的,需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關注學生個體的安全感,給予足夠的信心。要通過正面宣傳,讓學生感受到生命安全和正常學習是有保障的。其次,關注一些學生的心理變化,抓住重點有的放矢地給予心理輔導。第三,關注集體的力量,營造良好氛圍。要以鼓勵為主,讓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會主動溝通,學會向他人求助,學會協(xié)作團結(jié)友愛,以集體的力量幫助解決心理的困惑,共渡難關。
疫情期間,廣州中學初中部開展黨員“手拉手、一助一”暖心活動,即:一名黨員教師結(jié)對幫扶一名學生,幫助孩子們渡過難關。下面舉一個典型案例。
學生基本情況:初一年級學生,在校學習成績優(yōu)秀,與老師和同學相處良好;然而親子關系相對緊張,有時互不相讓,家長有過家暴行為,孩子也有過離家出走的想法。初一第一學期就感覺孩子常常神情憂郁,有時暗暗垂淚,由此引起老師關注并成為了暖心活動的對象。
3月20日,老師接到孩子傾述:由于網(wǎng)課期間需要手機,家長認為孩子玩手機時間過多,影響學習,想要控制用手機時間。孩子認為手機是她與老師和同學聯(lián)系必不可少的工具,且網(wǎng)課期間所有作業(yè)通知都是線上的,隨時都需用手機。家長覺得孩子不聽話,隨即大打出手,孩子情緒崩潰大哭,親子關系更加緊張起來。老師與家長電話溝通了一個多小時,不斷進行調(diào)解,初顯成效。后來也以QQ聊天等方式,給學生做心理疏導,肯定孩子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緩解緊張情緒,事件得以平息。
學校網(wǎng)課期間,孩子晚上睡覺時間較晚且不規(guī)則,有時到凌晨一點多才睡覺,家長勸阻但效果較微,雙方矛盾激化。4月12日,孩子以QQ電話向老師求助,強調(diào)其父母把她看成學習機器,沒有給她一點自由時間,她不想在家呆了。孩子母親也打電話向老師投訴,說孩子借學習之名,邊寫作業(yè)邊與同學聊天,做作業(yè)效率低,必須改正!老師又通過一個多小時的溝通,不厭其煩地做雙方的思想工作,希望家長放下架子,走進孩子心理,了解孩子之所需,平等看待孩子;勸導孩子理解父母對孩子成才的急切期望,與家長好好溝通,不要有抵觸心理。促成各自修正自己的觀點,達成了諒解。這件事之后,老師長期堅持與他們保持在線聯(lián)系。
5月23日,孩子晚睡晚起,動作拖拉引起家長不滿,又開始吵架,孩子又崩潰大哭,覺得爸媽不尊重她,不相信她,她的意見和看法從來沒得到家長的重視和認可,她在家里是多余的,不想呆在家里啦。經(jīng)過老師與家長溝通后,矛盾有所緩解。24日,孩子在打游戲又與家長產(chǎn)生矛盾,孩子離家出走。學校及老師趕緊組織家訪并保持電話與雙方不停進行溝通,控制家長的情緒,穩(wěn)住孩子,讓她不要離家太遠,在得知孩子還在小區(qū)里沒走遠時,經(jīng)過勸導事態(tài)得到緩解,之后班主任進行家訪調(diào)節(jié),事態(tài)得以平息。孩子回校后,老師與其長時間的交流溝通,進行心理疏導和鞏固。
老師經(jīng)過一個多學期耐心、細心的跟蹤溝通和心理疏導,家長表示會慢慢改變教育方式,他們終于意識到培養(yǎng)孩子不能只看學習成績,要學會尊重孩子,讓孩子身心健康發(fā)展才是關鍵。回校上學以來,老師與孩子每周保持一次以上的談心,幫助孩子解決思想、學習、生活的困難和困惑,孩子也開始樂觀起來,目前情況良好。
疫情尚未結(jié)束,對于學校、老師來講,學生的心理教育必須放在首位,必須時刻警醒,不能有絲毫松懈,以下三點思考提供借鑒:
首先,堅持立德樹人,以新的教育理念實施全方位全過程育人。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好線上線下銜接引導工作,科學合理,積極主動教育學生適應初中階段的教學特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
其次,堅持領導帶頭,組建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和班主任為成員的心理健康教師隊伍,針對學生容易出現(xiàn)的焦慮、倦怠等心理做出有效的指導和調(diào)適。
第三,堅持宣傳引導,組建以班主任為主的輔導志愿服務隊,通過公眾號、微信群等信息平臺,多渠道向社會、家長大力宣傳和普及疫情期間學生心理防護知識,家校合力,教會孩子科學看待疫情,保持健康心理狀態(tài)。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