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摘要] 目的 探討急性腦卒中患者接受急診取栓術后的護理策略。方法 方便選取2018年4月—2019年5月該院90例接受急診取栓術治療的急性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綜合護理干預)和對照組(常規護理),每組45例,觀察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恢復優良率91.11%、護理滿意度95.56%高于對照組(χ2=4.865、7.283,P<0.05),治療后的Barthel指數以及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而并發癥發生率、神經缺損程度(NIHSS)評分、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急診取栓術后護理策略的合理應用,有助于提升急性腦卒中的臨床治療效果,加快其康復進程。
[關鍵詞] 急性腦卒中;急診取栓術;術后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20)10(b)-012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nursing strategy of acute stroke patients undergoing emergency thrombectomy. Methods From April 2018 to May 2019 convenient select ninety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who received emergency thrombectom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a control group (routine nursing) with 45 cases each, and the nursing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rate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1.11%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95.56%, which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χ2=4.865,7.283,P<0.05), Barthel index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scale(SF-36) score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nd the complication rate, the degree of nerve impairment (NIHSS) score,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score,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scores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 The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nursing strategies after emergency thrombus removal can help improv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of acute stroke and speed up the recovery process.
[Key words] Acute stroke; Emergency thrombectomy; Postoperative care
急性腦卒中是一種發病急驟、病情兇險的腦血管疾病,病發后需要及時接受診治,解除腦組織缺氧缺血狀態,防止腦組織損傷的持續加劇[1]。病情經過確診后,患者需要接受急診取栓術進行治療,將腦血管內的血栓取出,進而疏通血管,恢復局部腦組織的血液循環,進而保護神經功能,降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風險。經過急診取栓術治療后,疾病引起的腦損傷難以在短期內修復。術后護理的有效開展,有利于急性腦卒中患者肢體活動、言語功能的早日恢復,繼而改善其預后[2]。該研究方便選取2018年4月—2019年5月期間于該院接受急診取栓術治療的90例急性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術后護理的有效策略,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擇該院接受急診取栓術治療的90例急性腦卒中患者,行分組對照研究(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該研究經由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根據臨床表現及影像學檢查進行診斷,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版)》對于急性腦卒中的診斷標準,同時符合急診取栓術指征[3]。排除標準:合并重癥肝腎疾病、惡性腫瘤疾病,存在認知功能障礙、精神障礙[4]。觀察組中,男女患者比例為27/18;年齡為57~83歲,平均年齡(64.75±4.26)歲。對照組中,男女患者比例為26/19;年齡為56~85歲,平均年齡(64.46±4.4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監測和記錄其血壓、尿量、24 h出入液體量,進行功能障礙的評估,指導降壓、降脂、抗血小板凝集等方面的用藥。
觀察組(綜合護理干預):基于常規護理內容(同對照組),進一步予以改進和完善,采取綜合、全面的護理策略,具體措施如下。
①體位管理:臥床休息時,需要加強體位管理,注意肢體擺放。在穿刺側,壓迫穿刺點,用于預防出血。術后6~8 h,制動、約束肢體。注意保護穿刺傷口,避免受到壓迫、刺激,檢查有無滲血、瘀血等情況。詢問患者的實際感受,如存在疼痛、不適感,需要適當調整體位姿勢,并進行按摩。為了預防壓瘡的發生,需要避免局部皮膚組織長時間受壓,定時調整體位的同時,做好皮膚的防護措施。
②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需要了解急性腦卒中患者術后的情緒狀態,理解患者的心情,對其進行心理護理。同時耐心與患者進行溝通,合理運用溝通技巧。強調術后的注意事項,對于偏癱、失語等并發癥發生原因和影響因素進行解釋說明,緩解其緊張感。以成功治療病例作為激勵,增加患者對于康復的信心。在健康宣教的過程中,需要讓患者認識到情緒穩定、合理膳食、正確用藥以及功能康復訓練對于病情康復的積極影響,進而提高患者對于術后護理工作的依從性,能夠自覺配合治療,并可以保持平和、穩定的心態。
③飲食管理:保障營養和熱量的充足供給,能夠為術后恢復提供良好的支持。加強飲食管理,注意營養搭配。在選擇食物時,需要考慮到飲食對于血壓、血脂、血糖的影響,建議食用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但需要限制脂肪、鈉鹽的攝入,口味清淡,易于消化。對于存在吞咽障礙的患者,則需要采取腸內營養支持的方式,維持營養和熱量的正常供應。
④功能康復訓練:在術后康復期間,早期開展功能康復訓練,讓患者及早擺脫各類型并發癥的困擾。在運動功能訓練方面,階段性地進行床上活動和床下活動。在護理人員的協助下,進行關節活動度訓練和肌力訓練,改善預防關節僵直、肌肉痙攣。經過臥位訓練和坐位訓練后,根據肢體運動功能的改善情況,進一步嘗試站立、行走訓練。對于存在失語癥狀的患者,護理人員能夠耐心地與之進行對話、交流,并積極鼓勵患者不斷嘗試說話,鍛煉其語言能力。對于存在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需要進行吞咽功能訓練。吞咽障礙較為嚴重的患者,進行舌、口唇、下頜的活動訓練,同時進行呼吸訓練、構音訓練,對于軟腭、舌根、咽后壁進行冷刺激。待患者恢復經口進食后,進行進食訓練、咀嚼訓練的指導。
⑤延續性護理:根據患者的院內治療及恢復情況,制定延續性護理方案。在患者出院后,持續為患者提供健康指導、心理咨詢等服務。經常通過微信、電話等途徑進行溝通,在日常生活活動方面進行指導。制作有關急性腦卒中急診取栓術后康復護理圖文、視頻資料,發送給患者及其家屬,方便其學習和掌握。定期上門隨訪,與患者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具體了解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并在自我健康管理方面提供建議。
1.3? 觀察指標
①術后恢復效果:觀察兩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效果,評價為優、良、差等標準,統計術后恢復效果為優、良以及發生并發癥的患者比例。②神經功能:應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評價患者術后的神經功能恢復情況,NIHSS評分的降低,反映出神經缺損程度的減輕[5]。③情緒狀態: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和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情緒狀態的評價,SAS評分和SDS評分越低,患者的情緒狀態越好。④生活質量:應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分,對于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SF-36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6]。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數據采用(x±s)形式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
經過綜合護理干預后,91.11%的觀察組患者術后恢復效果優良,6.67%的患者出現并發癥。而經過常規護理后,73.33%的對照組患者術后恢復效果優良,20.00%的患者出現并發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
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NIHSS評分降低幅度、Barthel指數提升幅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術后的心理狀態、生活質量
觀察組患者的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恢復效果更好,生活質量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急診取栓術治療急性腦卒中,可以及時、有效地控制病情進展,通過清除血栓,解除腦血管堵塞,恢復腦組織的正常血流與代謝,進而減輕損傷,保護其神經功能[7]。急診取栓術作為一種微創術式,可以充分保障臨床治療的安全性。但是在術后恢復期間,患者仍會受到各類并發癥的困擾,導致其康復進程的延緩,同時也會增加其身心痛苦。加強術后護理干預,從體位管理、心理護理、飲食管理、功能康復訓練等多個方面入手,采取相應的護理策略[8]。
經過體位管理,可以有效降低術后出血、壓瘡發生風險,提高患者臥床休息時的舒適程度。加強心理護理,改善患者的情緒狀態[9]。通過健康宣教,減少患者對于自身疾病及術后康復的恐懼心理,對于術后康復,患者可以處于積極、樂觀的心態,能夠自覺配合護理工作,并加強自我管理[10]。科學膳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體質狀態,促進其術后恢復。早期開展功能康復訓練,讓患者及早克服運動功能障礙、語言障礙、吞咽障礙[11]。另外,在患者出院后,持續進行跟蹤隨訪,了解患者的康復情況,并給予相應的指導,實現院內、院外護理工作的銜接,讓患者持續獲得優質的護理服務。
該組研究結果顯示,在接受急診取栓術治療后,經過綜合護理干預后,91.11%的觀察組患者術后恢復效果優良,6.67%的患者出現并發癥。而經過常規護理后,73.33%的對照組患者術后恢復效果優良,0.00%的患者出現并發癥。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NIHSS評分降低幅度、Barthel指數提升幅度以及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觀察組患者的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恢復效果更好,生活質量更高。而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SDS評分更低,說明觀察組患者的心理狀態更好。在趙曉靜等人[12]的臨床研究中,105例急性腦卒中患者在急診取栓術后分別接受綜合性的護理干預(觀察組55例)和常規護理(對照組50例),觀察組中,隨訪期內臨床評價優良率為81.8%,高于對照組的64.0%,并發癥發生率為0.0%,低于對照組的12.0%。該研究報道與本研究均采取分組對照研究方法,對比綜合護理和常規護理對于急性腦卒中患者急診取栓術后恢復效果的影響,并得出一致的研究結論,充分反映出綜合護理的優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