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敏華
“李清照,宋詞里一個精彩的意外。一篇篇頗具傳奇色彩的詩詞,演繹著一段段傳奇的經歷,傳奇的情感,傳奇的人生,鑄造了一位滿富才情的奇女子,不斷引領我穿越時空,在滿滿詩情中,在花前月下與她邂逅。她帶給我的不僅僅是一篇篇洋溢著才情的作品,她那舊時代女性身上所沒有的獨特個性更讓我這個新時代的少女情不自禁想走近她,走進她的人生。”
——筆者學生錢嘉初在其讀后感《邂逅清照》中的題記,代表了全班學生的閱讀心聲。
六年級第二學期,結合蘇教版語文教材中李清照的《如夢令》和《夏日絕句》,筆者用兩個月的時間在班級開展了“斜陽沐清照”主題經典閱讀活動,引領學生開啟了一段文化追尋之旅,全方位、多角度閱讀“一代詞宗”李清照的人生與詩詞。學生興趣盎然,沉醉其中,閱讀相關書籍,收看百家講壇,摘抄、做批注,開設“班級小小百家講壇”,鑒賞詩詞,評論人物,寫讀后感,舉行班級讀書會……領略著經典文化的無窮魅力,也創造出別樣的精彩。
在本次活動中,師生一起走進歷史的深處,含英咀華,享受清照詩詞的獨特文學韻味,開掘出深度、多維的文化意蘊。
一、燭照華夏歷史,沉淀悠遠記憶
李清照生于1084年二月初五,卒于1155年四月初十。她的72載人生,被侵略者的鐵馬金戈斷然劃為兩截:幸福快樂的童年、青年和痛苦凄楚的中年、老年,她的生命經歷輝映著宋王朝的沉痛記憶。因此,我們了解李清照,就從了解她的生命軌跡所行經的歷史開始。
我們首先聽聽康震教授講述李清照的生活背景,閱讀《康震評說李清照》《李清照傳》,走進那段硝煙彌漫的歷史。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生們了解到北宋末年金兵大舉入侵,風雨飄搖的北宋王朝經歷靖康之恥、建炎南渡(1127年),最終于1131年(此時李清照47歲)定都臨安(今杭州),開啟了南宋的偏安屈辱歷史。之后南宋又屢遭金兵侵犯,百姓從水深火熱的戰亂,又走向了償還國債、背井離鄉的“但悲不見九州同”的痛苦深淵。學生徹底明晰了北宋、南宋的名稱由來及歷史意義,也理解了許多同時代詩家詞人作品的創作背景。
拂開黃卷上的灰塵,撣去現世的浮華與喧囂,沉心靜氣,燭照歷史。歷史學家麥克內爾說過:“歷史是人群的集體記憶,而集體記憶是集體的自我認知所必須的。”通過閱讀歷史,學生們懂得了許多——“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精忠報國”“落后就要挨打”“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國家的榮辱興衰與個人命運息息相關”……他們在閱讀感言中如是寫道。學生們在對史料的自主閱讀中了解民族的歷史,分享經驗,充實自我,并進行反思和領悟,開啟文化與精神的智慧。這樣的歷史關照,使得我們的經典閱讀具有了歷史的厚重。
二、熏染文學審美,享受母語之美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審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養……借助修養才能了解美,發現美。”清照詞極具文學性,那些美麗的畫面、靈動的意境、深厚的意味、曼妙的神韻、變化的形態,對學生無疑是一種多面性的文學教育,賦予了他們情感與心靈的陶冶、精神與靈魂的建構、人格與情操的洗禮,也讓他們熏染了豐厚的文學審美。
我們通過多種形式閱讀李清照的詞,品詞嚼句,享受著她獨特的語言表達之美;走進詞境,放飛想象,享受著迷人的意境之美。
(一)閱讀批注:含英咀華,培養語感
李清照具有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和獨特的表達方式,“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我們通過閱讀、背誦、寫批注的形式精讀她的詩詞,領略她的文學靈性,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
1. 生動靈韻,化抽象為形象
在學習中,我們無不為清照的妙筆而贊嘆,她巧用動詞,化抽象為具象,讓錢嘉初同學由衷嘆服:“‘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莫道不消魂,人比黃花瘦。抽象的情感到了她的筆端變得可以觸摸,可以看見。她把對丈夫的那份情、那份相思滲透在詞中,將那惆悵的愁情沉淀在每字每句中,無處不在,耐人尋味,蕩氣回腸。”
有的學生還將這樣的寫作方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使習作平添了一份生動靈韻。
2. 層層疊韻,將心緒巧鋪陳
李清照精通音律,特別注重語言的錘煉,講究語言的“音律美”。所以她的作品都聲韻和諧,充滿了節奏感。如“爭渡,爭渡”“知否,知否”“人悄悄,月依依”“年年雪里”“蕭蕭兩鬢”“葉葉心心,舒卷有余情”“點滴霖霪,點滴霖霪”等等,不勝枚舉。特別是《聲聲慢》中的首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一口氣連用十四個疊字,語意奇崛,成千古絕唱。
張穎同學批注道:“讀這十四個疊字,凄涼、慘痛、悲戚之情一齊涌來,令人痛徹心扉,難以忍受。國破家亡、顛沛流離,再加上丈夫逝世,這一個個突如其來的打擊使李清照漸漸變得更加惆悵、痛苦,所以寫出來的詞使人讀著讀著就會心生憐憫之情。”
3. 白描雅韻,讓心情融于景
李清照擅長白描。她在《好事近》一詞中描繪:“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長記海棠開后,正是傷春時節。酒闌歌罷玉尊空,青缸暗明滅。魂夢不堪幽怨,更一聲啼鴂。”
有學生批注道:“作家看到簾外暮春花落,心中傷感,又想起‘海棠開后,正是傷春時節,更添感傷的氣氛。她的目光轉到簾內,也是曲終人散,青燈將滅,一片蕭索,這強烈地表達出作者那種孤寂零落的情感。作者通篇寫景,融情于景,最后一句點出“幽怨”,景致背后蘊含著多少悲情與痛苦。詞人的寫作手法真是高超啊!”
學生通過這樣深入地閱讀、體會,感悟著詞人的表達方法、寫作技巧,提高了對語言的感受力。我們在每周一次的讀書交流會上還會請批注出色的同學上臺投影展示,分享閱讀體會,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了閱讀能力。
(二)詩詞擴寫:放飛想象,感受意境
李清照的詞作含蓄雋永,意境優美,留給讀者很大的想象空間。我們在主題閱讀中,鼓勵學生放飛想象,進行擴寫,領略清照詞的意蘊。
1. 領略畫面美
清照詞描繪的畫面兼具色彩美和音韻美,給人以美的享受。學生朱紅茹在擴寫中想象:“傍晚似乎鍍上了一層金,白云如壁,無不張揚著元宵佳節的一片祥和、熱鬧之氣。幽幽的笛聲從天際傳來,不知怎的,此時落寞的李清照竟脫口而問‘我如今是在何方呵,可是回答她的卻是滿街的笑語。《梅花落》的笛聲漸漸傳入耳膜,‘難道春天已經來了嗎?為何我卻沒有感受到呢?又有誰來回答我呢?”
2. 感受情態美
清照詞中的人物形象鮮明可愛,其動作、神態別具風情,給予了讀者豐富的想象。學生秦嘉庚對《點絳唇·蹴罷秋千》進行了擴寫:“突然,一陣腳步聲傳了過來,李清照先還以為是爹娘來了,可回頭一看,原來是外人!壞了,可不能讓他看見自己現在這個樣子!于是,她連忙往屋里跑,可由于太匆忙,太急,連鞋都忘了穿,只好穿著襪子,踮著腳尖,急急忙忙地一路小跑。可本就搖搖欲墜的金釵在慌亂中一下子掉在了地上,發出 “叮”的一聲脆響,頭發也更加散亂了,這使得她那本就因運動而變得紅潤的臉一下子漲得通紅,生出兩團紅暈來,她不禁用手遮住這副羞樣。”
學生品讀詞作,想象著人物的神態、動作,仿佛穿越時空與主人公一起經歷這有趣的場景,別有一番情趣。
(三)研究報告:探究閱讀,提煉意象
我們的經典主題閱讀因為細讀而深入,因為想象而美麗,更因為探究而深刻。意象是指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李清照的詞中就有一些反復出現的意象,比如酒、花等。在班級讀書指導課上,筆者教授了“意象”一詞,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對多首詞中的相關意象進行對比、概括、提煉、升華,使我們的經典主題閱讀走向縱深。
在眾多作家之中,李清照這位出生于封建社會、活潑開朗卻又多愁善感的女子,也深喜花兒。她的詩詞作品中出現了極多的花,這些花與李清照一同喜怒哀樂,已成為她情感與思緒的載體。
——顧佳琪《花之感——李清照作品研究報告》
她與酒似乎是一對形影不離的朋友,她們之間的情誼無人能比。酒不僅僅是她興奮、寂寞、痛苦的一種體現,更是她日常生活中的忠實伴友,她與酒的真正情緣將成為我們不斷深入探索的核心話題。
——張穎《李清照與酒的不解情緣》
筆者將學生的研究報告擇優發布在班級博客上,讓學生進行交流、互評、學習。他們的作品雖然稚嫩,思想也遠較成人淺薄,但研究性學習的種子在這次主題閱讀中已深埋進他們的心田。他們提升了對古典詩詞的鑒賞力,也知道了閱讀該怎樣走向深度和廣度。感受了母語的獨特魅力,得到文學審美的熏陶,學生的文學鑒賞力和藝術審美力大大提高。
三、豐潤人生情感,淺嘗生命況味
人類的情感穿越千年歷史,歷久彌新,永遠能令后人產生共鳴。李清照的詞作飽含著國恨家仇,離合悲歡,融于景,滲于事,讓讀者在感受中認同,在認同中共鳴,在共鳴中融通。學生們在豐富的閱讀中立足文本,進行對話,淺嘗人生的況味。他們的讀后感表達了這樣的閱讀體會:
那“爭渡,爭渡”的調皮可愛,“和羞走”的美麗嬌羞,更讓我感受到李清照的生活中處處充滿了勃勃的生機,斑斕的色彩。透過她那雙漂亮的眼睛,我更體會到李清照的少女時代有著許許多多的歡樂與朝氣。
——畢良玉《別樣才女李清照》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獨自一人把酒獨酌,是多么凄涼、悲哀。即便“借酒消愁”,亦是“愁更愁”了,哪有時間去欣賞身旁散發著清香的菊花呢?讀著讀著,我似乎看到一個充滿愁思的女子獨自飲著酒,似乎借著酒除去心中的相思情誼,可是又怎會消除呢?只是更增添了幾分濃濃的相思情愁。
——劉鈺菲《清照與酒》
《聲聲慢》里“滿地黃花堆積”讓人眼前禁不住浮現出菊花凋落的場景:一陣寒風刮來,呼嘯著裹挾無數菊花瓣飄散滿地,如同一段段美好的往事被吹散。望著越積越多的花瓣,李清照不由得眼睛一熱,親人的逝去,國家的危難……一段段痛苦的記憶一起撲向她孤獨的內心。那滿地的菊花瓣,不正寄托著她無限的愁思與悲傷嗎?她內心的苦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
——顧佳琪《花之感》
這梅花本應讓每一個見過它的人都沉醉于它的芬芳,但李清照卻對梅花的美產生了淺淺的嫉妒與憂慮,生怕趙明誠看到花后說自己不如花兒美。小小一枝梅,飽含了李清照新婚的嬌羞與幸福,同時也充滿了她對丈夫的在意與濃濃的愛。
——顧佳琪《花之感》
這樣的閱讀對話超越時空,超越歷史,超越現實,走進人物內心,傾聽與叩問先賢心聲,豐潤人文情感,陶冶性情,滋養心靈,建構圓滿的精神世界。
四、了然民族哲學,樹立錚錚風骨
“無論何種文化,其本質性的、深刻的內涵是哲學,是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生存思想與方法的各方面體現。”閱讀李清照的人生與作品,品悟歷史的厚重、文學的絢麗和情感的豐盈,更觸摸到她思想的錚錚風骨,折射出中華民族不朽的民族魂。
(一)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愛國歷來是被看作一種“大節”。殺身成仁,舍身取義,崇尚氣節,講求情操,培育了中國人的正義感和是非心,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氣,并逐步凝結、鞏固了對祖國的深厚情感和民族氣節。李清照的《夏日絕句》讓我們師生動容。
“生當作人杰”的豪邁讓我深知她的心中有著崇高的愛國情懷。她用手中的筆傾訴了她眷念故國的深情,亡國之痛,淪落之苦,悲涼凄清之情盡瀉筆端。這樣一番豪言壯語,讓我看到了一位弱女子骨子里的傲氣。投江自盡的屈原,寧死不屈的項羽,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譚嗣同……一個個充滿豪情、具有高潔氣節的英雄人物在腦海中浮現,與清照的身影重疊交錯,那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一脈相承的錚錚傲骨和拳拳愛國心哪!在那次全班同學朗讀《夏日絕句》的激情澎湃的讀書聲中,我們看到了一個胸腔中滿載豪情的女子,一個骨子里擁有不可磨滅的愛國情的奇女子。
——錢嘉初《邂逅清照》
(二)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易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它體現了不屈不撓、頑強奮斗的意志力,凝聚、增強了民族的向心力,孕育了自信、自尊、自立的民族精神。“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這首詞一改婉約風格,氣勢雄壯,正是李清照苦苦求索的抗爭精神的高揚。給予學生人生的啟示:
李清照以她的經歷告訴我:人生總有起伏,難免跌倒和等候,要勇敢地抬頭,陽光總在風雨后。李清照擎起了一盞燈,照亮了一段孤獨的歷程。
——成曉甜《我心中的李清照》
(三)興盡晚回舟,驚起一灘鷗鷺
李清照在幾千年的文學女性中是那么卓爾不群,最主要還是來自于她擁有心靈的自由、人格的解放和不羈的創新。只有自由的心才能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斑斕人生和不朽的詩篇。她能勇敢沖出封建觀念對女性的束縛,大膽披露女性的愿望與痛苦,發表自己對國家民族命運的見解。她的人生境遇讓人心生敬意,也為后人樹立了榜樣。
人的一生該如何來過?我想李清照已做了一個很好的詮釋——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不在乎別人的詆毀流言,只在乎那一份隨心所欲的舒坦自然!生命也許就該如此的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猶如窗前的烏柏,自在自落之間,自有一分圓融豐滿的喜悅……
——黃清怡《李清照研究報告》
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說:“經典閱讀可以打破時空的界限,克服個人生命的有限范圍,把讀者引入民族與世界、古代與現代思想文化的寶庫,使讀者在有聲有色、有思想、有意味的語言世界里流連忘返,與其中的人物與心靈同哭同笑同焦慮同掙扎,在不知不覺中會發現自己變了,變得更復雜,更單純,更聰明,也更天真,他們內在的智慧、思考力、想象力、審美力、批判力、創造力被開發出來了,他們的精神自由而開闊了,他們的心靈變得更美好了。”
我們教師理當用經典引領學生走進燦爛的民族文化,開掘深度的文化意蘊,用文學的經典沐浴童心,涵育慧心,奠定民族的“文化根基”。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