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清臣
自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來,補齊“五育”中勞動教育的短板成為當前教育界努力探索的一個重要主題。此后,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和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都為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框架性指導。在眾多教育工作者開展勞動教育的實際過程中,勞動教育的根本定義和內涵事實上也在被多樣化和情境化地解讀或轉換著。在實地實施中,勞動教育經常在內容上被解讀為“干農活”“干家務”或“工廠勞作”,在形式上經常被設定為“觀摩”“參觀”或“完成任務”。近來,一些勞動教育工作者更是綜合借鑒新媒體時代的“打卡”方式和痕跡管理理念下的“拍照”方式推動勞動教育的實施,把勞動教育落實為“打卡拍照”完成任務。然而,這種做法使勞動教育具有以下三種風險——
“打卡”的勞動教育使勞動教育具有散淺化的風險。“打卡”是當前網絡媒體中流行的一種學習活動方式,讀書、背單詞、做數學題都可以通過“打卡”的方式來表明具體任務的完成和總體的學習進度。一項學習任務之所以能夠通過“打卡”的方式來組織,其前提是對學習內容進行項目化處理,把原本整體的學習內容分解成一個個明確的具體任務單元。勞動教育之所以能夠通過“打卡”的方式來組織,也說明勞動教育的內容此前已經進行了項目化處理。但是,從勞動教育要培養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精神、勞動習慣和品質的根本目標來說,勞動教育和其他眾多教育領域一樣,在初始的淺顯階段之后就會進入縱深領域,這種縱深領域的教育內容更多是橫向交織、深淺互換、持續生成的。對這個層面進行項目化處理,特別是根據常見的勞動任務線索進行項目化,將是代價深刻的,割裂聯系、僵化關系和制止動變都是很可能要付出的代價。可以試想,到底完成多少個“掃地”“洗碗”“摘蘋果”之類的勞動任務項目能夠對應起“熱愛勞動”觀念的深度培育呢?
“拍照”的勞動教育使勞動教育具有形式化的風險。“拍照”主要是一種記錄的方式,在各種正式活動中強調“拍照”往往基于一種痕跡管理的理念。痕跡管理在積極的意義上是試圖通過記錄真實經歷而加強事后反思的管理活動。然而,在很多執行的場合,痕跡管理的理想在實際操作中變了味:“拍照”等記錄工作越來越被強調,而事后是否在反思中學習、改進,卻常常不能保障,形式化的風險也由此產生。對勞動教育的“拍照”以確定的可見證據表明了勞動教育的開展,但到底效果如何卻沒法只通過“拍照”這樣的可見方式來證明和表現。
“完成任務”的勞動教育使勞動教育具有去教育化的風險。勞動教育本身就屬于一個特別容易“變味”的教育活動領域,勞動教育的“變味”常常有兩個方面:一是勞動的“變味”,二是教育的“變味”。這兩種“變味”都與將勞動教育主要理解為“完成任務”的做法有關。一方面,只是讓學生完成一系列任務并不必然屬于“讓勞動者占有自身本質力量和勞動成果”的馬克思主義意義上的積極勞動。另一方面,“完成任務”的勞動教育也并不必然保障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精神、勞動習慣和勞動品質的實質提升。讓勞動教育失去本該具有的教育味道,這是開展勞動教育需要認真防范的重大風險。
完全可以相信,實施“打卡拍照”完成任務的勞動教育工作者多數都認真而積極探索了勞動教育的現實開展方式,如果明知勞動教育具有散淺化、形式化和去教育化風險也不會不加以防范。更進一步說,勞動教育的散淺化、形式化和去教育化只是“打卡拍照”式勞動教育的風險,并不意味著必定成為現實。實際上,提出勞動教育不是“打卡拍照”完成任務,并不是說在勞動教育中不可以進行“打卡拍照”,而是說要對其可能帶來的風險加以防范。因此,這里需繼續談論的問題是如何才能防范或避免勞動教育的以上三種風險,這樣才能達到即使以“打卡拍照”的方式來實施勞動教育也不會帶來重大風險的結果。
首先,當代勞動教育要不忘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一初衷。勞動教育之所以成為“五育”之一,勞動素養之所以能夠和“德智體美”并列,其根源就是馬克思主義對人的全面發展和勞動人類學價值的強調。在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對人的解放就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上,馬克思認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今天開展的勞動教育就具有了一個判定是否“走正道”的原點:學生能否通過接受勞動教育而成為馬克思主義意義上的“全面發展的人”。
其次,當代勞動教育要在實施途徑和方式上做到多元互補。勞動教育是一個內涵豐富的領域,也是內容多樣的現實工作,因此當代勞動教育的開展要通過組合多種途徑和方式來實現。“打卡”和“拍照”本身并不是完全負面的教育工作方式,說它們具有風險更是因為這類方式的單一化,而多元互補就是規避風險的根本思路。在具體應對上,“打卡”背后的勞動教育項目化思維可以這樣調整:不僅采用常見勞動任務或成果作為線索,也可以采用勞動教育應培養的核心素養作為線索;不僅可以采用線性串聯各個項目的方式,也可以采用網絡互連或循環往復的方式。“拍照”背后的勞動教育痕跡管理也可以通過在學生參加勞動后增加反思活動、提升反思能力的方式來補充,補充之后的“拍照”式勞動教育才更可能具有勞動教育的實質。
最后,當代勞動教育要更加圍繞勞動素養的培育。“完成任務”通常只是勞動的目標結果,而對人的培養才是教育的目標結果。為了更好發揮勞動對“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我們要重視勞動教育方式的多樣化,使勞動教育更加受教育對象的歡迎。勞動教育不一定只是通過勞動的方式和途徑來實施,只要采用的方式和途徑能達到勞動教育的育人目標,也是可以嘗試的。今天,不少勞動教育實踐者探索了通過讀書、見習或參觀等方式開展勞動教育的可能。當然,這些非勞動的教育方式和途徑在勞動教育中更適合作為勞動教育的附屬或配套方式和途徑。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基本理論研究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