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寵

同一份作業,完成情況大相徑庭,一般有四種情形:一是不交,二是抄襲,三是品質較差,四是品質良好。全面而準確地認識學生完成作業的心理過程并理解各種心理因素之間的內在關系,是有效干預作業完成情況的關鍵所在,更是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應有之義。筆者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對作業心理模型與作業管理模式進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作業管理中要實施分層動態管理機制。
作業心理模型的構建
人格發展心理學強調作業完成的獨立性。人格自立理論認為,人格自立是個體從自己過去依賴的事物那里獨立出來,自己行動、自己做主、自己判斷、對自己的承諾和行為負起責任的過程。人格自立要求學生具有獨立解決學習問題和生活問題的能力。從作業布置到完成的整個環節,可以視為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來說,作業的完成是人格自立的重要內容,也是人格自立實現的重要途徑。而作業抄襲正是人格不自立的典型表現。
社會認知心理學強調作業完成的社會性。社會認知理論認為,個體的活動是認知、行為和環境三個變量不斷相互作用的函數。學生的作業過程是個體與環境互動的過程。如果教師布置的作業太多、難度過大,會抑制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如果作業適切性高、趣味性強,則能夠引發學生完成作業的主動性。作業管理實踐也印證了社會認知心理學的價值。如果教師有發不收、有收不改、有改不饋、有饋不評,學生不交作業和作業質量降低的情況就很明顯;反之,教師有發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饋、有饋必評,在和諧的師生互動、同伴互動、親子互動和家校互動中,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靈活性明顯增強,作業不交的現象明顯減少,作業質量明顯提高。
情感教學心理學強調作業過程的互動性。根據情感教學心理學的觀點,教師布置作業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外來刺激。學生通過認知進行判斷,作業符合成長的需要,則會產生積極情感。積極的學習情感對學生認識深化起推動作用,能夠加強學習意志,確保作業過程免受外界干擾,在行為上表現為積極主動、嚴謹認真,最后高質量完成作業。反之,如果作業超過了學生的能力,則會使其產生消極情緒,削弱意志,在行為上往往表現為拖沓、注意力不集中,作業不能完成或質量下降。
綜上可見,通過作業管理提高作業質量的關鍵,在于積極構建良性社會互動、設計高品質的作業、優化自我意識、促進知情意行之間的和諧互動。
作業管理模式的創建
根據教學實踐,結合心理學研究成果,筆者凝練出一套作業管理的模式——良性社會互動、分層動態管理。
良性社會互動。根據社會認知心理學,人與環境的和諧互動促進人的自身發展。在作業情境下,社會互動包括師生互動、同伴互動、親子互動、家校互動。
師生關系是教育領域里主要的社會關系,是良性社會關系建構的基石。和諧的師生關系在作業領域里,首先表現為作業布置的適切性,包括作業數量和作業難度的適切性,這是開啟基于作業問題師生良性互動的開端。在師生關系中,教師無疑居于主導地位,布置什么樣的作業主要由教師決定。如果教師隨意布置作業,作業內容與教學內容不匹配,且未經過精選,有些題目超綱,數量過大,難度過高,耗時費力也難以做出精品作業,學生的自我價值感就會降低,進而降低對該門功課的學習興趣。如果作業布置數量、難度適中,又注意分層,學生“跳一跳”就能夠到蘋果,學生從作業活動中就會收獲自信和自尊,學習情感得以強化,使其對下一輪作業的態度保持積極主動,作業質量自然就會有保證。其次,和諧的師生關系在作業領域里重點表現為作業的批改和反饋。實踐表明,如果教師有發不收、有收不改、有改不講、有講不評,則無法在收、改、講、評四個環節中形成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也不能促進學生認知的深化、意志的強化和行為的固化。有發不收,助長學生的惰性,結果是作業完不成;有收不改,學生不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作業鞏固和反饋的功能喪失,作業的積極性弱化;有改不講,作業錯題這一非常有價值的反饋信息失效,不利于學生認知深化;有講不評,學生的成就感降低,同伴互動受到抑制。中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定性的關鍵期,傾向于根據他人的評價來塑造自我意識,并踐行他人的評價。反之,有發有收、有收有改、有改有講、有講有評,學生在和諧的師生互動、同伴互動、親子互動和家校互動中就能夠收獲滿滿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收獲的不僅僅是認知深化,而且包括自我優勢的優化、學習積極情感的積累、學習意志的強化以及良好作業品行的固化,這是一個全面的提升和發展。
分層動態管理。基于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筆者所在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臨平城東中學設計了作業分層動態管理方案。具體實施流程為集體設計、分層管理、動態管理、家校互動。
首先,集體設計是指作業設計以備課組為核心集思廣益,每學期的課時作業由具體教師負責,在集體討論的基礎上確定作業內容。這樣做的目的在于確保作業布置的品質,有統一的標準、統一的格式、統一的數量,避免無效作業的出現。
其次,分層管理,建立積分制、表格化的管理方案。100分的作業為精品作業,積3分;90~99分的作業為優秀作業,積2分;80~89分的作業為優良作業,積1分;60~79的作業為合格作業,積0分;60分以下的作業為不合格作業,倒扣1分;不交一次,倒扣1分;抄襲作業,倒扣2分。每次作業情況都要做到班級公示、教師點評,并通過表格的方式反饋給家長。由于作業布置連續進行,每位學生的作業等次會有差別,表現為積分的變化,這就是動態管理。每周根據積分情況將學生分成五個類別,分別是優秀生、良好生、進步生、學習積極分子和加強生。學習積極分子主要指作業獨立完成、及時上交,但作業質量相對較差的學生;加強生是指在學習方面需要家校合力加強作業習慣的學生,這些學生往往存在不交作業或抄襲作業的情況。每到周末,家長根據孩子的等次和表現給予相應的獎勵,或者滿足孩子的合理愿望。對于作業問題比較嚴重的孩子,家長則需要進行批評指導。實踐證明,通過良好的社會互動和作業分層動態管理,學生不交作業的現象明顯減少,作業質量迅速提高,學習興趣明顯增強。
作業管理是教學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它起到督促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作用。從心理學角度審視學生作業中的不同表現,發現良性的社會支持對于學生作業的完成度與完美度發揮著積極作用。因而,教師要積極調動良性的社會支持,以提升作業的有效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臨平城東中學)
責任編輯: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