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年間,中國已舉辦33個“全國質量月”,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波瀾壯闊,正是這樣的不斷探索和提升,才打造出如今的“中國品牌以優質的產品定義中國制造”。
1980年到1990年,“不能讓老百姓購買劣質產品”的樸素愿望,督促執法部門向“假冒偽劣產品”說“不”。
1990年到2000年,中國的產品質量管理發展多了一雙法治慧眼。陸續出臺的《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奠定中國質量管理的法治基礎。此后的1999年到2008年,全國質量月進入積極探索時期。
2008年之后,以“消費者是現代民法中的人”為出發點,讓市場在信任和法治的基石上,形成基于自洽的產品質量優勝劣汰機制,如建立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住宅工程質量信息公示等。日前,市場監管總局公布了2020年上半年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情況,總體不合格率為2.11%,同比下滑0.25%。
33個質量月活動,在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產品的高質量成為人民的驕傲。
1979-1989:破土而出
1979年9月1日,人民大會堂,秋高氣爽,195家生產企業,拿到國家質量獎的證書。
國務院副總理康世恩對第一次質量月以來的工作進行總結。他說,全國第一次質量月活動,對于加強質量管理的基礎工作,整頓和提高產品質量,起了很大的作用,并提出“百年大計,質量第一。”
以此為時間節點,撬開“全國質量月”的口子。
當時,中央不僅在口頭上號召“質量第一”,更是“刀刃向內”,率先垂范。帶頭接受社會監督的是,鞍鋼、大慶油田等國有企業。
市場是敏感的。
張瑞敏砸冰箱的故事,一炮而紅。
根據《人民日報》記錄,1985年,張瑞敏派人把庫房里的400多臺冰箱全部檢查一遍,結果發現有76臺存在各種各樣的質量缺陷。張瑞敏把全廠職工叫到車間,把76臺全新的冰箱集中在一起,用大錘全部砸掉,當時一臺冰箱的價格800多元,相當于一名職工兩年的收入。
根據人民日報報道,1985年7月,58個假藥廠已全部停止生產、銷售;燒毀和封存假藥194箱;退賠假藥款約142萬元,并決定對生產假藥的廠家實行經濟處罰。
這一時期,“質量月”的名角兒是一批“打”和“砸”劣質產品的企業家,海爾董事長張瑞敏砸冰箱、萬達董事長王健林炸樓、昆山企業家燒鞋。后來的發展中,這些重視產品質量的企業家,張瑞敏和王健林成為企業家學習的典范。
1987年8月8日,杭州武林廣場,5400多雙溫州鞋堆成一座小山。
只聽得“點火”一聲令下,無數皮鞋的碎屑連同“溫州制造”的狼藉名聲一起,被翻卷著濃煙的火舌送上天空。幾百名群眾見證了這個歷史時刻,其中還有不少是溫州人。武林廣場的一把火,讓這批劣質鞋成為灰燼,也讓溫州市政府和企業從此真正關注起產品“質量”來,“質量是溫州的生命、質量是溫州的政治”成為全市共識。1992年,溫州市制訂了“質量立市”的地方性法規,實施“質量立市”工程,“誠信”成為溫州人最重要的品格。
溫州人用誠信重新拾起產品質量的尊嚴,經過數年臥薪嘗膽,溫州市的“質量立市”取得了顯著成效。到90年代中期,溫州“鞋佬”臥薪嘗膽,重振雄風,為溫州鞋業樹立起全新形象,在“中國十大鞋王”中,溫州皮鞋有三大品牌名列其中。
1989—1999:一雙慧眼
此時,“商品經濟”的合法地位被確立,市場經濟改革成為社會的主戰場。
很快,國家質量主管部門把“法治監管企業”的推進,確立為一個質量監管的政策聚焦點,展現法治國家的法治形象。
“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1993年央視“3.15”晚會,一首叫霧里看花的歌讓整個中國刮起了質量風,街上老幼婦孺都會哼唱,“慧眼”就是“法”。
其后,《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登場,相比80年代的砸冰箱,燒鞋子等行為,國家質量主管部門正在思考如何走向制度化軌道。
但也有很多段子廣為流傳。
坊間傳聞,王海在這十年里,通過職業打假,資產過千萬元。199.5年3月,王海從山東青島到北京出差,在北京市東城區的一家商場花8,5元購買兩副索尼耳機,發現耳機的合模處有毛刺,王海懷疑自己買的耳機不是正品。當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不久,“以身試法”的王海在向消協投訴后,得到工商局責令商場賠償的800元。
幾乎一夜之間,全國各地“王海”不約而同地殺向商場:上海的李海,北京的張海,成都的夏海,天津的錢海,東北的郭海,全部殺進商場,一起摩拳擦掌。
這讓執法部門進入探索期。
1999—2009:積極探索
1999年,干禧之年,大家都在迎接新世紀。大家都理所當然覺得會有一個新的充滿希望的溫暖未來。
樸樹在《我去2000~>>里都喜氣洋洋地唱到:“新世界來得像夢一樣,讓我暖洋洋”。
2001年3月,質量技術監督系統的投訴舉報熱線“12365”在北京啟動。該熱線的啟動使質量技術監督工作與人民群眾的聯系更加密切,開辟一個有力打擊制假、售假、販假行為信息渠道。
新世紀的鐘聲敲響第四次的時候,2004年4月前,大量低營養的劣質嬰兒奶粉流人阜陽農村銷售點,造成當地189例嬰兒患輕、中度營養不良,12例嬰兒死亡的惡性事件。阜陽劣質奶粉事件發生后,國務院調查組于2004年4月22日晚趕赴安徽,會同安徽省政府組成聯合調查組,對安徽阜陽等地劣質嬰兒奶粉事件展開調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均有記錄。
2008年,一場食品安全危機再次悄然來臨,中國政府堅決查處三鹿奶粉事件,人們在“質量月”談論“食品安全”、談論“居住安全”等。
爭鳴從未停歇。
此時,《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市場機制沒有充分發揮作用,既需要政府這只有形的手,也要靠市場這只無形的手,靠市場機制所驅使的千千萬萬個市場主體的自律自洽行為來實現的。
2009到現在:成功破題
2014年2月,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上線運行。公示的主要內容包括:市場主體的注冊登記、許可審批、年度報告、行政處罰、抽查結果、經營異常狀態等信息。
這是一個里程碑的事件,意味著政府正在建立長效質量管理機制。
當然,也是碩果累累。
比如從2014年開始,中國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一直穩定在90%以上,汽車制造,專用設備,化學制品,儀器儀表等行業產品質量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2017年,國家質檢總局抽查日用消費品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達到91.6%,出口退運貨物批次比上年下降8.84%,電商平臺的商品質量不合格產品檢出率為25%,商品質量明顯低于抽查平均水平,重點服務業質量滿意度穩中向好。
不管是官方的數據,還是民間的數據,中國產品的質量已經大幅度提高。
2019年,阿里研究院發布的一份《品質消費指數報告》,從2012年1月到2019年3月,中國消費品品質消費指數上升7.2%。從行業來看,運動戶外、家具、手機數碼行業的品牌質量升級表現尤為突出,2016年家具類商品的品質消費指數增長13.11%,達到了42.91%。其次增長最快的是戶外運動,2016年漲了5%,品質消費指數達到了41.19%;另外,手機數碼、小家電、家居日用品、食品等品類的的品質消費指數也都超過了35%。
從1978年到2020年,與改革開放同歲的全國“質量月”活動歷經多年風雨仍然煥發著勃勃生機,成為在國家質量工作主管部門的倡導和部署下,由全社會尤其是廣大企業積極參與、旨在提高全民族質量意識、提高質量水平的一年一度的專題活動。
43年,每年參與“質量月”活動企業超過50萬家,一線職工超過3000萬人次,參與群眾超過9000萬人次……廣泛發動群眾,通過大宣傳、大檢查、大評比、大落實,牢固地樹立“質量第一”的思想。
那么,全國質量月的目的,是什么?
不是把消費者寵壞,也不是把企業打成“落湯雞”。現在的《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體系,已經把消費者和企業家認定為現代民法中的“人”,加以保護。
顯而易見,全國質量月不全然是大督查、大檢查的質量評比,也不全然是質量考核行為,而應是進一步完善營商環境的加速器,讓消費者不被個別商家的劣質商品欺騙,也使商家不被個別消費者的“鬧”而啞口無言。
因此,全國質量月成為一個值得回顧過往、思索當下、展望未來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