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錦尉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在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在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和歷史性意義的重要會議。“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變期,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日趨錯綜復雜。國內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五中全會重點研究“十四五”規劃,描繪國家未來發展藍圖,明確奮斗目標,激勵我們戰勝各種風險挑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五中全會的決策、部署是我們的行動綱領。
學習全會精神,筆者有幾個感受。
中國制度的優越性,重要地體現在黨和政府的統籌力、號召力、動員力、執行力強上。計劃、規劃的全面、周到、細致、詳盡,滲透著謀劃力的“遠見卓識”,體現著“頂層設計”的智慧、意志、協調力、決斷力,由此,方有對人民群眾的號召力、各方面的執行力。
這種計劃、規劃以長期、中期、短期組成。其中,中期計劃、規劃,就是一大特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經過國民經濟的恢復時期,便編制和完成了1953~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啟了中國社會主義中期計劃的制定征程。中期計劃是長期計劃的具體化。它包括經濟增長、財政、信貸、外匯、物資、市場、勞動力等方面的平衡,固定資產投資的規模、方向、效益,主要產品的新增生產能力,以及大中型建設項目和重要配套項目,科學技術攻關項目和重大科學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項目,人口出生率,城鄉居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自然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指標,重要的經濟政策和科學技術政策及重大措施等等。
中期計劃是長期計劃和短期計劃之間的中介。同長期計劃相比,中期計劃的目標更為明確、具體,指標和措施較為詳盡。新時期,我們將“計劃”改為“規劃”,增強其“指導性”而非“指令性”。
這次五中全會《建議》顯示,我們的“十四五”首先與長期規劃鏈接,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顯示其“階段性”。公報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和必須遵循的原則,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規劃涵蓋: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及解決強軍建設方面的問題。
五中全會的《建議》顯示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牽動我國發展全局的‘牛鼻子’”,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金句。五中全會的《建議》牽住了創新的“牛鼻子”。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五中全會作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鞠 鵬攝
從《建議》看,中央提出今后發展的十二項任務,列為第一條的,就是“科技創新”;將科技創新放在全局的核心地位,作為我們的“戰略支撐”。在此,《建議》提出“四三二一”的發展思路和戰略:“四個面向”的發展方針,即面向國際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實施“三個戰略”,即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兩個目標”,即國家創新體系、科技強國;提出“一個著眼點”,抓住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科技創新是我們黨和國家一直重視抓的戰略,在改革開放年代是一個主要戰略。如今,我國的科技創新指數已有大踏步的提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19年7月24日公布:全球創新指數(GII)中國排名從2018年的17位,上升到14位。中國在科技方面與發達國家比,處于跟跑、并跑、領跑狀態。“跟跑”多一點,已有不少“并跑”、少數“領跑”。波士頓咨詢公司警告,近十來年中國研發每年增長20%,美國為年增長5%,中國在太陽能、打印機、機器人、無人機方面已領先。日本人發現,固定電話在中國農村尚未普及,但中國直接跨進了智能手機普及階段。智能手機付款的移動支付得以普及,智能(AI)刷臉技術已有應用,中國“蛙跳進步,后來至先”。中國科技創新步伐之迅速,讓國際人士感嘆!
然而,科技創新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差距。主要有:研發經費中市場主體企業占比還不高;原始性創新,從無到有(0~1)還不夠;技術轉化為生產力(1~100),產學研的市場化程度與發達國家有距離;將科技成果做大做強(100~100萬),我們的科創資金的直接融資(股市科創板IPO)及風險資金還不強大,需要我們繼續努力。中央給上海的“三大任務”的第二項就是“科創板、注冊制”的先行先試。另外,我國在高端數控機床、高端芯片、光刻機、高端醫療器械、客機航空發動機、高端傳感器、數據儲存大型主機、抗癌藥等,還要依賴進口,成為“卡脖子”的東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總體上看,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創造性產業、引領未來發展的科技裝備遠遠不夠,產業還處于價值鏈中低端,軍事、安全領域高技術同發達國家仍有較大距離”(《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第203頁)。“關鍵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有國家經濟安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第248頁)。
我們應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不畏浮云遮望眼,團結奮斗,牢牢牽住科技創新的“牛鼻子”,取得全局性的勝利!
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指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
這是《建議》對今后的部署和十二項任務的第三項,提出了重要戰略。
有人認為,強調“國內市場拓展”,是由于疫情下,國際經濟循環受阻、產業鏈供應鏈出問題后的“權宜之計”,一旦抗疫成功,經濟循環恢復,就不會有這個“格局”。筆者以為,這種想法是一種誤解。
中國改革開放啟動后,有一個階段,如其他后發的現代化國家和地區那樣,確實實施“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利用“人口紅利”包括勞動力成本比較低,以價廉物美的產品“賣”給世界各國,深受外國朋友的歡迎,贏得很大的成功。更全面點,當時是實施“兩頭在外”的戰略,即生產要素科技含量高的,也從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引進。有一段時間,我國的外貿依存度相當高,2006年高達62%。我國經濟拉動的“三駕馬車”,消費尤其是國內市場的最終產品消費數據,低于發達國家,只在50%上下。有識人士認為,這是經濟發展的“舊常態”。十八大以后,我們開始追求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即以創新驅動為領頭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來指導我們的發展。由此,擴大國內消費,是“新常態”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通過努力,2019年,我國的國內消費拉動的數據已經超過了70%。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全國兩會前就提出“百年不遇之變局挑戰之嚴峻前所未有”,國際經濟變化的不確定因素增多。疫情來了后,這種“不確定因素”進一步發展,由此《建議》提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既是這一個時期國際發展趨勢的“順勢而為”,又是疫情來襲的“逆勢飛揚”。
當然,經濟發展絕不是“封閉型”的,順應全球化趨勢,不放松我們的開放,又是中國“強國之道”的題中應有之義。《建議》在這個部署和任務中強調,“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習近平總書記在最近的多次場合,強調了堅定不移實行堅持擴大開放的戰略。去年的上海進博會上,習近平主席作了主旨發言,對來自世界各國的朋友熱情地說:“中國市場這么大,歡迎大家都來看看”,歡迎各國的投資和商品交易、供給。今年進博會,習近平主席在以視頻方式發表的主旨講話中說:“讓中國市場成為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推動世界經濟復蘇,為國際社會注入更多正能量。”
歸納一句,樹立新發展理念,以國內循環為主,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是我們經濟發展新常態!
五中全會貫穿、彰顯著“人民至上”理念:
在十九屆四中全會以來的一年工作方面,“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沉著有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統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十三五”決勝小康成就方面,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糧食年產量連續五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城鎮新增就業超過6000萬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
在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方面,要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
在“十四五”發展指導思想和原則方面,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在確定“十四五”主要目標方面,要求“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在部署12項任務方面,要求“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
黨的十八大閉幕后,習近平同志在與中外記者見面時就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一莊嚴承諾,既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體現,也突出反映了民生問題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十九屆五中全會同樣彰顯“人民至上”的觀念。我們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就要遵循這方面的理念、要求。筆者以為,以下幾方面必須很好踐行。
首先,領導、干部、公務員“刀刃向內”,率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帶好頭、作表率。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長曲青山在作輔導報告時,舉了一個案例,很受啟發。他說,習近平主席在一次外事活動時,遇見意大利眾議長菲科,他問,“我被選舉為意大利議長,整整通宵未能睡著,太興奮了,你被選為國家主席,有什么感受?”習近平回答說了一段感受,菲科十分佩服。習近平說:“這么大一個國家,責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艱巨。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愿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第144頁)。我們黨在推進社會革命的同時,展開“自我革命”,強調執政黨自身、領導干部自身、公權力運作者自身要“過硬”。“自身硬”才能“敢碰硬”。
其二,關心、體貼人民群眾的冷暖,為人民群眾做實事。改革開放年代,上海啟動“每年做十件實事”的活動,取得很好的效果。近年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習近平2019年11月視察上海時的講話)的口號深入人心。上海的特大國際城市的精細管理,做得越來越出色,浦江和蘇州河兩岸的步行通道的貫通、多層住房加裝電梯、垃圾分類的文明舉動、紅色資源的開掘建設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深入等等,就是一件件為人民謀利益的好事實事。
其三,工作的出發點歸宿點都是人民群眾。政府的工作有其導向,主要的導向是“問題導向”,這個問題,對上海來說又主要是解決“老少舊遠”,即養老、扶幼、舊區改造、偏遠郊區的建設,因為這些問題常常成為上海發展的“吐槽點堵點難點”。解決問題,需要公權力運作者的規劃、決策和行動,而這種決策和行動的有效性,需要我們“問計于民”,從群眾中調查研究來更為實事求是地進行。我們深信,只有我們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勠力同心,披荊斬棘,克服困難,一定能做出人民滿意、人民安心的事情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