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 輝
因為疫情,今年幾乎沒有世界性體育大賽,然而中國女排最近卻又火了一把。電影《奪冠》的熱映,讓國人再一次重溫“女排精神”,許多人在影院里熱淚盈眶。
影片《奪冠》中,中國女排1981年首奪世界杯冠軍占有重要篇幅。那次奪冠的第二天,鄧穎超發表了題為《各行各業都來學習女排精神》的文章,“女排精神”由此登上歷史舞臺。
記得那時,我家還沒有電視機,我通過收音機知道了中國女排奪冠的消息。其實,即使沒有收音機也不打緊,因為幾分鐘后,我們家屬大院就沸騰了。外面到處是歡呼的人群,有人還放起了鞭炮。那是個百廢待興的年代,女排奪冠的意義早已超越了體育的范疇。工人、農民、科研人員以及剛剛出現的小商小販,無不被“女排精神”所鼓舞,有了在自己本職崗位上爭取“奪冠”的干勁。
對于我們家來說,女排奪冠帶來的直接影響是第二年父親決定買電視機。多年勒緊褲帶的積蓄,讓我們擁有了一臺14吋牡丹牌彩電。當時,樓里大多數人家還是黑白電視機,9吋、12吋居多,偶有一兩臺18吋。去年看了電影《我和我的祖國》,里面有個章節也叫《奪冠》,講的是上海某里弄居民通過電視觀看女排在洛杉磯奧運會奪冠的故事。時間點應該是1984年8月8號,比賽雙方是中國女排和美國女排。影片中的主角不是當時在場上拼搏的郎平、海曼,而是弄堂里的男女老少。那么多人坐滿里巷,一起看一臺只有16吋或14吋的黑白電視機,而且信號還不好。回想那年,我們家屬區電視機普及率已經超過了50%,沒有人在戶外看電視。我家倒是聚集著十幾個鄰居,因為彩電還算是稀罕物。
電視機的普及使得比賽結束的一剎那,歡呼聲沒有像看女排第一次奪冠時那樣延時,一秒鐘后室內室外的聲浪,就足以驚飛大院里樹上的所有鳥兒。之后幾天的商場里,聚滿了前來買電視機的人。誰也不想女排下一次奪冠時,自己還在四處蹭電視觀賽。

1981年11月16日,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杯”女子排球賽冠軍
在女排一次次奪冠中,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近幾年女排奪冠,人們已經沒有當年那么激動了,或許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女排的勝利。不過,國慶期間去電影院看《奪冠》,我們又被帶回到了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我們這代人生逢其時,經歷了祖國各個領域(包括體育)一步步由弱變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