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友泉

梁友泉(右)在萬載縣電商扶貧公司了解扶貧產品銷售情況
我來自于農村,對農村疾苦有深切地體會,受過很多人的幫助,“盡自己的所能去幫助困難群眾”是我的座右銘。2018 年,因組織需要,我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脫貧攻堅專職干部。作為一名普通干部,就讓我從為貧困戶做幾件實實在在的小事做起吧!
“真是謝謝你,今天我又去市里送貨了,家里的雞和鴨已經賣得差不多了……”3 月12 日上午,天氣晴好,我接到赤興鄉樓山村的貧困戶張留根的感謝電話。
2020 年2 月3 日,我 下 鄉做疫情防控宣傳采訪的時候,了解到赤興鄉樓山村貧困戶張留根500 多只雞鴨因為疫情影響滯銷,那可是他的全部家當。當時,聽到這個消息我也感到無計可施,但作為扶貧辦干部,貧困戶有困難,就得想辦法幫他解決。我模仿著搞微商的模式,將張留根的情況通過微信群、朋友圈、公眾號、抖音等方式進行轉發,號召身邊的熟人朋友購買。30 只、50 只、100 只、200 只……滯銷的雞鴨不斷地被賣出去。宜春日報社的干部職工們得知消息后,也紛紛伸出了援手,爭先恐后訂購。看到一籌莫展的張留根全家因雞鴨賣完而露出喜悅的笑容,我的內心充滿了成就感。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像張留根一樣滯銷產品的貧困戶不在少數,他們一定也非常著急,得想辦法幫助更多的貧困戶。考慮到朋友圈的購買力有限,得發揮社會大眾的力量,于是我通過收集各鄉鎮村扶貧農產品滯銷信息,整理成《滯銷扶貧產品一覽表》,在宜春日報、萬載微信平臺等各大媒體發布。同時,積極聯系食堂酒店商超和金色田園電商扶貧公司,采取線上線下銷售模式,千方百計幫助貧困戶想辦法、找銷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共為赤興、雙橋、高城、三興、株潭、白水等地貧困戶挽回損失10 萬余元。無意之中,自己成了一名滯銷扶貧產品的“推銷員”。

梁友泉(右二)在萬載縣工業園企業為貧困戶聯系就業崗位
大學畢業,我來到萬載縣最偏遠的湘贛邊界的黃茅鎮工作,那里屬于生活條件艱苦的貧困山區。在扶貧下鄉走訪中發現那里的孩子們書桌搖晃破舊,課外書籍、文體用品等嚴重匱乏,孩子們的小手裸露在凜冽的寒風之中凍得開裂……我想應該為這群深山里的貧困學生做點什么。
一天,在大學校友群中看到一條宜春微愛公益準備為貧困山區捐贈小手套的消息,隨即我替黃茅鎮福和希望小學的孩子們提交了申請。很快宜春微愛公益組織的340 雙“微愛小手套”成功送到孩子們的手中。看到孩子們戴上小手套的高興樣子,我的內心也暖暖的。
幾年來,通過發布愛心需求,積極聯絡愛心企業和組織,先后為全縣20 多所學校爭取到愛心課桌、文體用品、書包與手套共計3900 多套。我成為了一名愛心的傳遞員,將社會各界的關心關愛帶進大山深處、帶到貧困群眾家里。
殘疾人貧困戶朱牛根自立自強,在集鎮開了家電維修店,不僅對貧困老人來修家電實行免費,還在扶貧助殘日上為5 位貧困殘疾人捐贈5000 元。他的事跡深深地感動著我,通過對他進行深入采訪,撰寫《“修”來的幸福》文章在各級媒體刊發,他被評為宜春市脫貧示范戶,成為全縣學習的榜樣。
扶貧先扶志,實現高質量可持續脫貧關鍵在于激發內生動力,讓貧困戶強信心、立志向、長本領、懂感恩。為進一步發揮榜樣引領作用,通過深入扶貧基地和貧困戶家中,對脫貧典型和脫貧經驗進行深度采訪挖掘,撰寫成稿件在報刊與微信平臺發表;創辦扶貧公眾號當主編,在電視臺開辟《脫貧路上》欄目任編導,推送出好作品;精選20名殘疾人自強不息脫貧典型事跡編印成《折翼也要飛翔》,作為脫貧宣傳“教材”發放到全縣;組建貧困戶宣講團,下鄉進村講黨恩、講政策、講山村巨變、講脫貧致富經……讓貧困群眾學有榜樣、脫貧有道。
專職扶貧工作近三年,足跡踏遍全縣181 個村,我立足崗位,播撒愛心,用心用情做好宣傳員。挖掘出朱牛根、劉華平、李學明等自強不息脫貧感恩回報的典型人物200 余人。2 人榮獲省脫貧攻堅獎,1 人榮獲省勞模,1 人榮獲省最美扶貧干部,1 人榮獲省最美家庭,9 人榮獲全市脫貧示范戶,200 余名貧困戶自主創業當老板,還有許多成為了扶貧人。看到貧困群眾生活一步步改善、一批批典型人物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回想自己夜以繼日的加班工作情景是甜蜜的。精準扶貧,就是要堅持把一件件的小事、實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