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經濟技術開發區“兩業”扶貧亮點紛呈"/>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本刊記者 邵猷芬
脫貧攻堅,關乎每一位貧困群眾的全面小康夢想。回望萍鄉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經開區”)的脫貧攻堅工作,一串串飽含溫度的關鍵詞躍然眼前。
在這收獲的季節,本刊記者走進經開區發現,在脫貧攻堅這場撼天動地的戰役中,經開區和許多地區一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貧困群眾“精氣神”煥然一新,穩脫貧的質量更高。尤其是近年來,經開區將高質量發展作為重要導向,通過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拓寬貧困戶自我發展渠道,極力營造貧困戶自身的“造血”功能,為打贏攻堅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供不竭動力,實現貧困戶真脫貧、真致富。經開區下轄15 個行政村(無貧困村),其中,有10 個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共172 戶、672 人。2018 年,該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2019 年,該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達14100 元。


產業興,方能收入增;收入增,方能脫貧穩。培育產業,是推進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脫貧攻堅戰以來,經開區的扶貧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跨越,這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發展,成為產業扶貧的突出亮點。
經開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根據各社會工作管理局建檔立卡貧困戶數量及產業扶貧項目規模,將中央、省專項扶持資金和區級配套資金以及區財政投入的項目啟動資金分配至五個社會工作管理局,推行了“選準一項主導產業、打造一個龍頭、設立一筆扶持資金、建立一套利益聯結機制、培育一套服務體系”的“五個一”扶持模式。按照“組建上靠組織、生產經營上靠市場”的原則,推行了村干部帶頭領辦、村黨員主動參與、村民自愿參與、貧困群眾統籌參與的“一領辦三參與”產業合作形式,啟動了7 個產業扶貧項目,成立了農業合作社。通過利用小額信貸為貧困戶提供初始資產投入的方式,鼓勵所有符合條件的貧困戶都加入到由各社會工作管理局主導出資成立的農業合作社,共同推進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水產養殖、汽車維修美容等產業扶貧項目。目前,所有脫貧戶獲得資產性收益分紅共計21 萬余元。
行走在萬新村占地110 余畝農業產業園中,只見道路兩旁的桃樹、梨樹、橘子樹等各種樹木長勢喜人,小山坡上到處都是放養的走地雞,魚塘里有魚,水面上還有一些養殖的鴨子,一股帶著泥土與花香的鄉村氣息迎面而來。據了解,萬新村是由經開區社管一局定點幫扶。他們因地制宜,率先提出“公司+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的企業引領聯合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產業扶貧項目。該項目的實施以萍鄉市新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主體,通過為貧困戶提供工作崗位和農產品、水產品的銷售,帶動村集體經濟增長和貧困戶增收。基地的用工優先安排貧困戶,并按照萍鄉市月最低工資標準發放工資,被吸納進入種植基地務工的貧困戶預計每人每年增收近2 萬元。如基地有用工需要,貧困戶也可以打零工的形式自愿參與務工來增收。2019 年,該產業扶貧項目利益聯結建檔立卡貧困戶38戶,143 人。
經開區因地理條件限制,建檔立卡貧困戶已沒有農田和土地,農業產業扶貧項目開發較少,不能自主發展種植養殖等帶動增收快的項目。為此,該區不斷創新思路,因地制宜推出汽車美容服務等服務產業,實現貧困戶產業就業扶貧全覆蓋。“我現在每個月收入穩定,領到手上的工資就有3000 多元,這比以前打零工強多了!”在東壁村汽車美容店,記者見到了今年50 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嚴冬林。嚴冬林是東壁村村民,過去由于身體原因,他們全家靠著低保金和他妻子在餐館做工的微薄收入來維持生計,日子過得很緊巴。在幫扶干部的傾心幫扶下,2017 年,顏冬林有了一份穩定工作:利用早上的時間為村里打掃清理環境衛生,每月1500 多元。2019 年,在幫扶干部的鼓勵下,顏冬林開始在村產業扶貧項目洗車,剛開始是拿固定工資,每月1800 元,后來計件了,平均每月拿到了2500 元以上。說起如今的生活工作,嚴冬林言語中透露著滿滿的幸福感。
在大力發展扶貧產業的同時,經開區還積極推進扶貧產品銷售。尤其是疫情期間,為積極應對受疫情影響的產品銷售問題,經開區大力開展消費扶貧行動,建立扶貧產品認定機制,推動扶貧產品線上線下銷售,推進扶貧產品定向直銷機關、學校、醫院、企業等單位食堂和社區、交易市場等“六進”活動,以消費扶貧拉動產業扶貧。
在經開區采訪期間,記者一行還參觀了該區消費扶貧展銷館。該區通過扶貧館和扶貧專柜的運營,實現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融合,鞏固擴大脫貧攻堅成果,不斷拓展延伸銷售渠道,加強市場與扶貧產業的有效銜接,構建扶貧大格局,進一步鞏固推進脫貧攻堅成效。
和記者同行的經開區扶貧辦負責人說,沒有產業帶動,就難以徹底脫貧;缺乏產業支撐,更難以持續脫貧。只有把產業扶貧“活水”源源不斷流向田間地頭,發展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才能從根本上保證有效脫貧、真正脫貧,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是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最直接、最有效、最可持續的辦法,也是經開區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經開區強力推進就業扶貧,以促進有勞動能力、有勞動意愿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勞動力全部實現就業為目標,以增加貧困勞動者收入為核心,重精準、補短板,因地制宜拓展就業崗位,加強就業服務和就業培訓,以就業推薦服務、對口精準招聘、增加交通補貼、兜底公益性崗位、培訓提升技能等精準手段,不斷擴大貧困勞動者就業規模。目前,該區有勞動能力、就業意愿的貧困勞動力實現全部就業,172戶貧困戶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戶”。
彭禮萍是清泉村村民,2014年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由于彭禮萍多年前患病,身體至今沒有痊愈,不能長時間做體力活。幫扶干部根據他的實際情況,安排他到當地的扶貧基地就業,負責采摘蔬菜、除草等,收入80元一天。基地農活不忙的時候,他還能去其他地方打零工。靠著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他逐步擺脫了貧困生活。
像彭禮萍一樣在本地企業或扶貧基地工作的人并不在少數。近年來,經開區為鼓勵園區企業吸納就業困難人員、建檔立卡貧困戶等勞動力,建立起園區企業合作機制,通過一系列“真金白銀”政策,進一步加強就業扶貧車間、扶貧基地、園區企業等重要載體建設,充分吸納貧困勞動者就近就業、實現脫貧增收。只要簽訂勞動合同并累計工作6 個月的,就給予企業1000 元/人補貼,截至目前,已經有4 家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書,成功安排了14 人就業。

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受疫情影響,經開區往年在外打工的貧困勞動力無法及時返崗就業,工資性收入減少。為防止脫貧戶因疫返貧,經開區及時摸清就業需求、開發公益崗位、給予就業補貼和開展技能培訓等措施組合成就業幫扶“大禮包”,為貧困勞動力“私人訂制”就業“飯碗”。
面對經開區大批返鄉就業的農民工和企業的實際用工需求,經開區相繼出臺了促進和穩定就業專項工作方案、勞動力免費技能培訓計劃等,探索了一條富有特色的技能提升促進就業之路,幫助返鄉人員提升自身技能,促其穩定就業、體面就業。
“多虧參加了區里的免費技能培訓班,否則也不會這么快找到工作。”由于沒有一技之長,從外地打工回來的徐犇找工作屢屢碰壁。后來通過扶貧干部了解到經開區有免費的技能培訓班,就報名參加培訓。令他沒想到的是,培訓一結束就找到工作了。
此外,經開區地處新城區,城市三產服務項目多,又是工業園區,園內企業比較多,區內經濟比較發達。為促進貧困勞動力盡快就業,經開區在鼓勵他們靈活就業的同時還積極鼓勵有能力有想法的貧困戶創新創業,出臺小額信貸扶持政策扶持發展。貧困戶李昌帆就是其中的受益者。過去,因李昌帆母親長期重病,生活不能自理,需花費巨額醫藥費,父親要照顧母親無法工作,家庭生活極其困難。面對家里一直以來的入不敷出,李昌帆不甘心一輩子在貧困線掙扎。高中畢業后,他就去了電子廠打工,期間還學習了家電維修技術。2018年1 月,在精準扶貧的政策幫扶下,讓沒有啟動資金的李昌帆通過小額貸款5 萬元開了一個維修店。經過這一年多來的不懈堅持努力與不斷打磨,李昌帆手藝越來越好,維修技術越來越精湛,越來越多的人找上門請他修理家電,“錢袋子”也越來越鼓。他不僅把用于運送電器的三輪車換成了小汽車,而且在2019 年花費了8 萬元購進了萍鄉市第一臺微激光鐳射機,擴大了店面,能接收更多訂單。
在幫扶干部及駐村工作隊走訪他家時,他總會滿臉笑容地對大家說:“我們家能夠實現脫貧致富,都要感謝國家的好政策和干部們的幫助啊!我們不僅要脫貧,還要致富。”
實踐證明,群眾內生動力足,脫貧才能走得遠。在經開區采訪期間,我們看到,該區通過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為貧困戶“量身打造”脫貧致富路,貧困群眾在脫貧路上充滿希望和干勁;我們感受到,經開區幫扶干部和群眾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貧困群眾在脫貧致富、奔向小康的大道上邁出更加鏗鏘有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