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甘肅省各級道路運輸部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大決策部署,強化措施,因地制宜,大力推進農村客運發展,不斷創新運營組織模式,持續優化客運服務方式,鄉鎮和建制村通客車工作持續推進,實現了全省具備條件建制村實現100%通客車,讓農村交通基礎設施面貌得到了根本性改變,為農村群眾出行和物流發展創造了便利條件。

陳 暉甘肅省道路運輸局黨委書記、局長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目標。實現甘肅省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車,是交通扶貧“兩通”的重要目標任務。按照交通運輸部關于“兩通”工作部署要求,2016年以來,甘肅省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聚焦脫貧攻堅工作總體部署,加快改善全省農村道路交通條件,千方百計加大農村公路建設,籌措各類資金和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對農村公路通行條件進行全面改造和提升,路網結構不斷健全,“微循環”不斷改善,農村交通基礎設施面貌得到了根本性改變,為農村群眾出行和物流發展創造了基礎條件。
在大力推進農村公路建設的同時,甘肅省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勇于創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推進建制村通客車工作。比如,平涼市分區域推行“一定五不定”農村客運服務模式(定經營區域,不定營運線路、不定營運班次、不定停靠站點、不定去程回程時間、不定票價);臨夏州、甘南州、隴南市大力發展9座及以下小型客車從事農村客運經營;蘭州市創新開通“微公交”方便群眾出行;慶陽市通過開通城鄉公交,對農村班線進行改線、調線、延線,提高農村客運覆蓋率。各地通過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快推進“村村通”工作。截至2019年12月底全省具備條件建制村實現100%通客車。
這幾年,建制村通客車工作一直是甘肅省道路運輸部門的一項重點工作。2019年起,為確保具備條件建制村100%通客車,甘肅省制定《甘肅省建制村通客車攻堅方案》,成立全省建制村通客車工作小組,統籌協調全省建制村通客車工作,確保將加大資金支持力度、盤活農村客運資源、加強運營安全管理、深化“放管服”改革等支持措施落到實處。與此同時,結合甘肅省實際,制定《甘肅省建制村通客車運營服務規范》,對公交客運、班線客運、區域經營、預約響應4種建制村通客車經營服務方式進行全面規范,特別是對區域經營、預約響應通客車進行了明確要求,進一步規范了甘肅省建制村通客車經營服務行為。
此外,為確保按期完成工作任務,甘肅省道路運輸局一方面制定了《建制村通客車領導干部包抓負責制工作方案》,實行“建制村通客車”領導分片包抓、責任處室緊密聯系基層、全體干部人人有責的工作機制,定期開會研究和現場督導,全力推進建制村通客車工作。另一方面,狠抓建制村通客車工作督查,組織各地規范完善建制村通客車基礎臺賬,對存在已通客車建制村“通返不通”的問題,督促各地采取切實措施,不斷創新農村客運運營組織模式,大力發展農村乘用車客運和電話預約響應式客運,恢復建制村通客車。去年下半年,甘肅省道路運輸局通過明查暗訪的形式,對全省86個縣(區)建制村通客車情況進行了專項督導檢查,對督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下發通報,督促各市(州)進一步做細做實建制村通客車各項工作。今年,甘肅省道路運輸局認真組織開展各地自查評估、省級督查、市州互檢等專項工作,實現省級重點督查(區域經營和預約響應通客車形式)全覆蓋、市級互檢互查學習提高、縣(區)級自檢自查全覆蓋,扎實有效做好建制村通客車各項工作,確保如期完成交通脫貧攻堅任務。
為鞏固提升這些成果,進一步提高建制村通客車質量,甘肅省制定了《甘肅省鞏固和提升建制村通客車成果工作方案》,持續推進多種建制村通客車形式,落實建制村通客車各項保障措施。一是開放搞活農村客運市場,督促各地采取“一縣一策、一鄉(鎮)一模式”的工作方式,因地制宜、提升服務水平,分類改進、提升服務能力,確保安全、兜底提供方式,實事求是、動態跟蹤調整,進一步健全農村客運發展長效機制。二是發展多元化農村客運經營形式,總結推廣成熟經驗模式,包括發展城際公交、城市公交下鄉、創新微公交、班線一段延伸、“一定五不定”(定經營區域,不定營運線路、不定營運班次、不定停靠站點、不定去程回程時間、不定票價)區域經營、發展“三化”(車輛小型化、駕駛員本地化、經營區域化)等。三是大力發展節點運輸,合理設置運輸換乘,方便群眾乘坐預約響應客車換乘班線、公交客運出行,降低出行成本,督促運輸企業建立行之有效的服務質量管理制度,提高農村客運服務質量水平。
同時,加大油補退坡資金在建制村通客車上統籌使用,加強與省級財政部門的溝通協調,提高油補資金的省級統籌比例,將退坡資金中15%的資金由省級統籌用于支持農村客運發展中的建制村通客車工作,建立補償激勵機制,鼓勵各地積極探索提升建制村通客車成效的新機制和新模式,支持部分深度貧困地區農村客運“開得通”后“留得住”。
在日常工作中,甘肅省道路運輸局重點對全省區域經營、預約響應形式通客車建制村的承運企業、駕駛員信息不定期進行電話核實、抽查詢問,并將核查中發現的有關問題及時反饋市、縣交通運輸部門予以整改,確保所有鄉鎮和建制村真通實達。
交通運輸發展的根本目標是為了服務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如果農村群眾不了解、不支持、不滿意,那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就沒有做到位,通客車成果也不易鞏固。2019年以來,甘肅省道路運輸局通過多種方式,廣泛開展農村客運服務宣傳。針對甘肅省預約響應通客車建制村數量大、不少建制村地處偏遠山區等特點,甘肅省道路運輸局專門制作了“甘肅省建制村通客車預約響應公示牌”的參照模板,在建制村村委會醒目位置粘貼,廣泛告知村民承運企業、調度電話、監督電話、預約須知等信息,方便村民約車出行。今年6月,為加大建制村通客車宣傳力度,印制14萬份甘肅省建制村通客車《服務指南》和《運營服務規范》宣傳單,充分發動鄉鎮、村社干部在每個建制村進行發放宣傳,并采取村社廣播、入戶宣傳、在鄉鎮政府和村委會設立宣傳欄等形式廣泛開展宣傳工作,讓農村群眾真真切切地了解農村客運服務獲取方式、服務內容、服務標準等,切實提升建制村通客車的群眾知曉率。

同時,全省各地也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加大了宣傳力度。比如,武威市天祝縣印制通客車告知聯系卡2200余張向村民發放,有效提高了村民對建制村通客車和預約響應出行的知曉率。預約響應通客車建制村數量最多的隴南市,充分調動基層工作積極性,通過市局牽頭、行業管理部門配合、鄉鎮交管站具體實施的多層聯動的工作方式,努力提高群眾知曉率,確保建制村通客車工作落到實處;徽縣自行印制建制村通客車宣傳單,組織人員赴鄉鎮村社發放,提升老百姓對農村客運出行的知曉度;宕昌縣為全縣334個建制村制作了通客車公告牌,對192個預約響應通客車建制村公告的同時,對其他以客運班線、公交等方式通客車的建制村也進行了宣傳公告。
為增強對農村客運市場監管、督導的科學性與準確性,專門開展了農村客運服務質量乘客滿意度調查,以全省農村班線客運企業所服務的乘客群體為對象,采取發放紙質調查問卷抽樣調查的方式,對參與全省農村客運服務的農村客運企業(包括:農村班線、農村公交、區域經營和預約響應4種運營模式)進行了全面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全省農村客運服務質量乘客滿意度達到85%以上,結果還是比較好的。
利用信息化手段推進建制村通客車工作是甘肅省工作的一個重要措施。今年6月,甘肅省道路運輸局開發的“甘肅省農村客運服務平臺”公眾號正式上線。平臺重點完善了預約響應方式通客車建制村的信息,廣大群眾、尤其是農民群眾只要掃碼關注公眾號,不僅可以查詢全省近16000個建制村的通客車情況,特別是以預約響應方式通客車的建制村,還可以查到預約聯系電話或客運公司統一調度電話、駕駛員、車輛及運價等基本信息,出行群眾可以提前聯系預約出行,也可根據需求約車出行,極大地方便了農民群眾外出乘車。
此外,老百姓還可以通過服務平臺對自己乘坐的農村客車服務質量進行滿意度評價,或者撥打12328交通運輸服務監督熱線進行投訴或反映問題,也可以通過平臺及時準確地了解農村客運、建制村通客車的相關政策文件。“甘肅省農村客運服務平臺”的推廣使用,有力地推動了全省農村客運在服務質量制度化、信息化監督方面邁上新臺階。
今年8月17日至23日,交通運輸部評估組來甘肅省專門開展鄉鎮和建制村通客車第三方評估工作。評估組從建制村通客車臺賬、政策保障、督導檢查、宣傳氛圍、服務質量、群眾滿意度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檢查,還隨機抽選平涼市靜寧縣、臨夏州臨夏縣的部分鄉鎮、建制村進行了實地調查、明察暗訪和群眾訪談等。部評估組對甘肅省100%提前完成建制村通客車工作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特別是對建制村通客車工作中的基礎臺賬建設、方案制度措施、平臺開發推廣和監督檢查指導等4個方面的工作亮點給予了高度評價。接下來,甘肅省道路運輸局將以交通運輸部評估工作為契機,補齊短板、改進工作,進一步提升全省鄉鎮和建制村通客車質量。
雖然完成了建制村通客車第三方評估,但是甘肅省道路運輸局依然會繼續加大工作推進力度,鞏固建制村通客車工作成果。同時,也會學習借鑒其他省份先進經驗和做法,提升農村客運服務質量,不斷滿足農村地區群眾出行需求。
下一步,甘肅省道路運輸局將加快城鄉公交一體化進程,協調推進城市公交向鄉鎮延伸服務,試點發展以城市公交客車為運輸工具向農村延伸的城鄉公交客運,大力發展城鄉公交企業和城鄉公交線路,方便沿線鄉村群眾出行,提升群眾出行的滿意度;積極引導農村客運轉型升級,推進農村客運公司化經營,支持規模化、集約化、信譽好的道路客運企業、城市公交企業通過收購、兼并或入股等形式進行整合,參與農村客運經營;通過線網延伸或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打造高質量、低票價的農村公交客運;進一步健全農村客運發展長效機制,發展多元化農村客運經營形式,督促運輸企業建立行之有效的運輸服務質量管理制度,提升農村客運服務軟實力,努力提升農村客運市場經濟效益和服務質量,提升農村群眾對建制村通客車工作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